東風吹落戰塵沙,夢想西湖處士家。

隻恐江南春意減,此心元不為梅花。

《觀梅有感》劉因

人們都說,文學源於現實,指的是文學創作的內容和思想均來自於社會現實。而詩文的創作更是有明顯的時代烙印。在這一點上,宋元詩詞最具代表性。元滅宋後,由宋入元的詩人中,以劉因的文學成就較為突出。劉因雖然生於河北,一直成長在被“異族”占據的北方,但他一直以南宋為自己的故國。其詩文多次對南宋的覆滅表現出了強烈的哀悼。在藝術創作上,劉因非常欣賞韓愈的文風,也吸收當時大家之長,詩作體現出氣勢磅礴,雄奇峭麗的特點,開創了元初詩文創作的先河。

這首《觀梅有感》就是劉因哀悼亡宋的佳作。

梅、竹、蘭、菊被稱為“花中四君子”,因這四種植物不僅顏色較淡,而且多生在幽僻的地方,和君子的形象相符。而梅花,因多堅韌不拔的品格而特別值得人稱道。曆史上,詠梅或者觀梅的詩作多不勝數,而寫梅的佳句亦多。如李商隱《憶梅》:“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範成大《嶺上紅梅》:“滿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傾城在空穀。”陸遊《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雖都也是托物言誌,但更多的是借助梅花抒發個人誌向。而這首《觀梅有感》卻在抒情上拔高了一個層次,借用梅花表達對亡國的哀痛。

而看見眼前的梅花,我也不由得想起一種生活,想起一個人。他有茅舍一兩間、良田三四頃、圍湖而居。在他的房前遍植梅花,夕陽西下,一曲簫聲,三兩好友,七嘴八舌,沒有俗世煩擾,更沒有名利紛爭,這是多麼充實的生活。隻有這樣的人,才能稱為“處士”,我也很想做這樣的“處士”,可是“久在樊籠裏”。現在想起西湖也有這樣的“梅妻鶴子”,他植梅養鶴,不娶不仕,不問世事,儼然一個“五柳先生”。

臘梅,好像總不能開在豔陽天。這春去夏來,江南的梅花是否很快就盡數凋謝?想到這裏,我就傷感起來。傷感良久,我靜下心來,居然發現自己不是為這梅花而傷感。我“元”來是為這股春風而傷感。這股經曆風雨經曆戰端的春風,你“又綠江南岸”,可“明月何時照我還”?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放在路旁的梅花啊,你是否能體會這個宋人對江南美好河山淪入“異族”之手的悲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