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築慚高枕,憂時舊有盟。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雲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韜鈐深處》戚繼光
中國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除了受到天災影響,更多的還有來自“異族”入侵等人禍的影響。每年的7月7日,不管中國內地還是港澳台灣的同胞,都要掀起紀念活動,因為7月7日對中國來說,是個遭外族入侵的恥辱日子。這個外族不是別人,正是日本。
中日兩國比鄰而居,隔海相望,曆史上多有糾葛,不僅僅是清末、民國時期,往前追溯到隋唐就有友好交流。14至16世紀,日本的海盜開始侵擾劫掠我國和朝鮮沿海地區。時勢給了英雄出場的機會,這個時期,湧現出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譚綸等一批抗倭名將。而這些人之中,以戚繼光的名聲最大。
從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被調任浙江為官,就開始了他十餘年的抗倭生涯。戚繼光到浙江台州後,首先全麵勘察了沿海的地理形勢、城防設施等條件,然後采取了修複城池、訓練軍隊等一係列措施,和台州軍民戮力同心,取得了“九戰九捷”的輝煌戰績,基本肅清了浙江沿海的倭寇。除此之外,他還創造了專門對付倭寇的“鴛鴦陣”,並撰寫軍事專著《紀效新書》,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軍事財產。
戚繼光不僅是一位愛國將領或軍事家,還是一位詩人。除了軍事上的輝煌戰績,他還在軍旅生活中創作了不少詩歌,文風多豪邁。如他在《登巾山》中寫道:“極目蒼茫憶明主,吳鉤高接鬥牛輝。” 本詩雖是戚繼光早期的作品,但其中透露出了遠大的抱負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古代有兵書,名為《六韜》又稱《太公六韜》相傳為薑太公所寫。相傳當初薑太公用直鉤在渭水垂釣,居然釣到了一條鯉魚,魚腹中藏有兵書《玉鈴篇》。後人便把《六韜》和《玉鈴》簡稱“韜鈴”,用來代指用兵的謀略。《韜鈐深處》自然是自己多用兵謀略的一些理解或者感悟。
“小築慚高枕,憂時舊有盟”兩句主要寫自己當前的生活。作者是說,自己雖然在小樓上享受舒適的生活,但是還是很擔憂倭寇,很擔心他們對沿海地區人民的侵擾。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兩句還是繼續寫自己的生活。“麈”指的是麈尾,麈尾樣子像樹葉,下部靠柄處平直。魏晉的清談家們經常用麈尾來拂去穢塵或清暑,這樣能顯示出他們的身份。後人便用“揮麈”來代指談論。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我的好朋友來了,我就拿出好酒招待他們,並和他們邊飲酒邊談論對倭寇的用兵之道。
“雲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中的“雲護”指的是天上的雲護住了東西,代指天已黑。“牙簽”則指的是象牙等骨質製作的簽牌,常常係在卷軸書上作為標識以便翻檢,類似於現代的書簽。“牙簽”有時也指書籍。如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中寫道:“讀遍牙簽三萬軸,卻來小邑試牛刀。”“星含”和“雲護”相對,用滿天星辰來代指夜已深沉,可見詩人和好友們聊到很晚。而“寶劍”則和“牙簽”相對,都指的兵器。整句指的是,雖然和朋友聊到很晚,天已黑,但詩人還是把寶劍橫放在身邊堅持看兵書,不敢有一丁點懈怠,準備隨時上陣殺敵。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則是全詩的詩眼。古人無不以“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而為終身奮鬥目標,甚至人們為“飛將軍”李廣窮盡一生而未能封侯而感到遺憾。而作者直言“封侯非我意”,那麼“我意”是什麼呢?就是“海波平”,即沿海的百姓過上安定的日子。這句豪邁的言語大有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風骨!也難怪人們抵禦外辱特別是參加抗日戰爭時,常常拿出戚繼光和這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來激勵世人。
《韜鈐深處》雖是戚繼光任登州衛指揮僉事時麵對庸碌的生活在一本兵書的空白處而寫,但是他渴望建功立業的不為功名的崇高理想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後來他為了祖國的安穩奉獻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