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繞漢宮牆,河上秋風雁幾行。
客子過壕追野馬,將軍弢箭射天狼。
黃塵古渡迷飛挽,白日橫空冷戰場。
聞道朔方多勇略,隻今誰是郭汾陽。
《秋望》李夢陽
李夢陽明代中期文壇“複古派前七子”的領袖。他和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及王廷相六人,針對明中葉文壇出現的台閣體詩文和腐糜之氣,大力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當時的文壇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複古運動。對明代文學的良性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詩文的創作上,李夢陽嚴格遵循前人風範,詩風追求雄奇、豪放的氣魄,創作出了不少富有現實意義的作品。如《朝飲馬送陳子出塞》、《君馬黃》、《空城雀》等佳作。
所謂文如其人,李夢陽雖出身寒門,但疾惡如仇、充滿正義感。他弘治七年(1493年)中進士,弘治十一年(1497年),出任戶部主事,後遷戶部郎中。弘治十八年(1504年),因上書彈劾為非作歹的國舅壽寧侯張鶴令,而陷入牢獄。出獄後,某次在路上遇見張鶴令,李夢陽竟揚馬鞭打落其兩齒,可見其人正直和倔強。可是,世事並非正直和倔強就能使之如意。李夢陽生活的弘治年間,韃靼開始騷擾西北邊陲,和明朝摩擦頻發。當時李夢陽剛好出使前線,目睹了邊關的具體狀況,有感而發,寫下這首《秋望》。
前兩句“黃河水繞漢宮牆,河上秋風雁幾行”,和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意思非常相近。不過,在此作者主要通過對從天上來的黃河之水圍繞著曾經的秦漢遺址和河上的北雁的描寫,更多表達的是悲涼。他也許是說“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也許是說“臨空雁陣三兩行”,秦漢的盛世早已不在,而隻有這秋雁在天空盤旋,好不悲涼。
“客子過壕追野馬,將軍弢箭射天狼”兩句中,“客子”指的是離家守衛邊疆的兵士;“壕”指的是護城河。《莊子》有“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句。這裏的“野馬”與莊子句相似,指的是飛揚起的煙塵。“弢”就是裝箭的袋子,“弢箭”指裝滿箭的袋子,表達了整裝待發的意思。這裏是寫邊疆的兵士們騎馬越過護城河,身後揚起漫天飛塵。將軍的箭囊裏裝滿了弓箭,準備像東坡先生那樣“西北望,射天狼”!邊關將士同心同德、豪氣萬丈、整裝待發、誌在殲敵的形象就這樣形象地展現在讀者麵前。
“黃塵古渡迷飛挽,白日橫空冷戰場”兩句主要寫的是大的場景。“黃塵”接“客子過壕追野馬”句,繼續寫漫天飛塵。“飛挽”是“飛芻(草)挽粟(糧)”的簡說,在這指的是運送糧草的船隻。這兩句通過古渡中麵對飛揚黃塵的運糧部隊和前線“白日橫空”的戰場的對比,加深了古戰場上的悲壯肅殺氣氛。
最後兩句“聞道朔方多勇略,隻今誰是郭汾陽”中的“朔方”原指唐代在靈州一帶的軍事重鎮,後人都用其代指西北邊陲。“郭汾陽”指的是人稱“國家唯賴老汾陽,蓋世勳名樹遠疆”的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郭子儀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出任朔方節度使,率大軍先後收複洛陽、長安兩都,後被封汾陽郡王,故人稱汾陽王郭子儀為郭汾陽。作者無論是寫“朔方”還是“汾陽”,都是為了提出郭子儀。前麵寫邊關的景象悲涼,但將士們卻有豪氣,後麵為何出現“隻今誰是郭汾陽”的疑問呢?
其實,前麵的描寫都是為了給後麵這句話做鋪墊。雖然看見邊關將士拚命守關,但就像那在天上盤旋的大雁給人一種悲涼感一樣。親自在邊關感受過的李夢陽才能看出這表麵下掩藏的更深層問題。朔方雖然多勇士,但哪裏能出來一個像郭子儀這樣力挽狂瀾的曠世奇才?這是對邊關戰事的深切關注和憂慮。
自古寫邊塞之詩眾多,初唐時經典迭出,人言後世難及。到了北宋,範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出,時人又言,乃窮邊塞之詩。豈不知《秋望》一出,又領風騷。既有“大漠孤煙直”之壯;又有“衡陽雁去無留意”之悲;還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之憂;兼有拳拳愛國之心,高於藝術,思想遠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