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腔激情付與文字,願隨滔滔江浪,漂洋過海去喚醒沉睡的民族。原本隨性懶散之人,赴美之後卻不敢有絲毫的怠慢。他生怕打一個小盹,看一場花開,便耽擱了珍貴的時光。他同室友董任賢、張道宏、李濟共訂章程,內容為:六時起身,七時朝會(激恥發心),晚唱國歌,十時半歸寢,日間勤學而外,運動跑步閱報。

一戰結束,美國舉國歡慶,那股熱情浪潮深深震撼其心。徐誌摩期待中國有一日亦可以團結、強盛。西方的教育文化開闊了他的視野及胸襟。他希望自己能夠在短時期內磨礪修身,不墜誌氣,將日子過得明亮灑然,過得理直氣壯。他願用自己的熱忱艱辛換取未來的沉穩。

徐誌摩在學校裏修習了歐洲現代史、19世紀歐洲社會政治學、商業管理、勞工問題、社會學、心理學等課程,內容豐富,領域廣泛。除此之外,徐誌摩選修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他誓克服一切障礙,於學海所向披靡。

剩餘的時間,徐誌摩以日記的形式,用質樸真切的語言描述當下的生活,並與恩師梁啟超保持通信,分享其內心感受。他的思想、眼界、胸懷以及文采,皆有了更高的境界和深度。他不再是硤石小鎮那個隻讀四書五經的孩童,也不是杭州府中那個血氣方剛的少年,而是一位有學識、肩負國家民生大任的熱血青年。

十年磨一劍,徐誌摩僅費了一年多辰光就修完了克拉克大學的科目,並取得一等榮譽學位。光陰催急,他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虛度,珍惜寸陰寸辰,盡管他還足夠年輕。很快,他轉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新的環境,新的時空,一切都沒有改變,一切還是那般倉促。除了不斷地選修課程,徐誌摩還參與社交,和一起留學的同學探討、研究學術。他儒雅的氣質,不凡的談吐,深深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後來,徐誌摩與尼采在書裏相逢,對於尼采這位著名的哲學家,其思想境界令徐誌摩深深沉迷。“我仿佛跟著查拉圖斯脫登上了哲理的山峰,高空的清氣在我的肺裏,雜色的人生橫亙在我的眼下。”

此時的徐誌摩已然取得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學位。可他卻毅然放棄攻讀博士學位,決定去往另一個國度,隻為尋找一個他欽佩的人——羅素。

羅素,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也是20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他才華過人,崇尚和平,抗拒戰爭,時任英國劍橋大學講師和研究員。

無論曆經多少風雨周折,徐誌摩的心永遠都自由瀟灑。他去往英國隻為一個純粹簡單的理由,不生絲毫的雜念。他隻是想去拜訪一個他真心賞慕的人,尋求生命旅途中的一位知己。

是否有緣,無從知曉,但他決意之事不會更改。此去茫茫,不問前程,他不知如此奔走努力會換得怎樣的果報。他亦隻是泱泱大國裏的一粒塵埃,用其微薄之力,獨自承擔一片天空。

明月萬裏,遙寄相思。故鄉的明月竹風、流水輕煙仿佛隻是昨天,卻分明已隔經年。那些溫暖記憶、山水柔情,於夢裏輾轉,揮之不去。願用前生所有修行換取一次重逢,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