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章 了斷前緣(1 / 2)

原來,愛一個人不隻是默默隱忍,還有成全。成全別人,也是對自己的慈悲和寬厚。

情到深處,亦生亦死。愛到濃時,可拋可棄。

他願得如花美眷,不負她似水流年。為了得到林徽因,與其朝暮廝守,徐誌摩不介意傷害張幼儀,更盼著在最短的時間裏了斷前緣,做回自由之身,愛自己所愛的人,寫自己想寫的詩,看自己想看的風景。

人生百年倉促如夢,唯情愛得以經久永恒。他本性情中人,有幸得遇真心愛慕的女子,怎忍心讓她擦肩。多日的躊躇、思索,讓他決意讓愛做主。他要寵愛林徽因,為她收拾殘局,用鮮花為她鋪滿一條路,給她人間四月天,給她完美的幸福。

日日書信,卻無法緩解徐誌摩對林徽因刻骨的相思。他開始像以往那般頻頻拜訪林家,有時短暫的一個下午恍若滄海桑田。因了張幼儀的到來,林徽因更加謹慎,對徐誌摩熾熱的愛忍耐躲藏。

當徐誌摩告知林徽因,他要和張幼儀離婚,願和她執手白頭。林徽因惶恐得不知所答,她既無法徹底拒絕徐誌摩,又不能應允他的追求。這個一直明淨如水的少女將自己陷於一段糾纏的感情中,難以自持。

徐誌摩對林徽因的熱烈讓林長民有所察覺。他本是個闊達明朗的長輩,亦崇尚愛情自由,但他明知徐誌摩是有家室之人,故不能看著女兒落入迷茫的感情裏而受到傷害。他深知女兒太過年輕,尚不成熟,無法清醒地分辨內心的情感。

和有婦之夫相戀將會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批判,眾人的流言碎語會損傷她的名譽與清白。林徽因理想的伴侶應該是梁啟超的長公子梁思成,而不該是徐誌摩。盡管徐誌摩的風采英姿、才情瀟灑皆不輸於梁思成,甚至勝於他,但他給不起林徽因現世的安穩,純粹的幸福。

林長民和徐誌摩是知己好友,他比誰都懂得徐誌摩的性情,得遇如此絕色佳人,定然會糾纏到底。他憂心有一天他們之間會落到無法挽回的局麵,那時再要回頭,隻怕太遲。無奈之下,他默默地做了提前回國的計劃。他們的愛隻是一場寂寞的花開,注定無果。

林徽因內心亦是百轉千回,她足夠清醒,也足夠冷靜。她無法讓自己拚盡一切和徐誌摩在康橋發生一段生死之戀。她不是一個懦弱的女子,她隻是想讓自己優雅矜持地活著,沒有放縱,沒有傷害,亦沒有破碎。她做不到決絕,做不到招搖,更做不到淩厲。她給自己的,是希望,是溫暖。

這一切徐誌摩尚不知情,他依舊沉浸在康橋溫柔的春風裏,無法自拔。當他決意徹底擺脫張幼儀時,而她卻懷有身孕。徐誌摩得知妻子有孕,沒有絲毫的驚喜,隻覺煩躁不安,對著張幼儀冷冷地說:“把孩子打掉。”

簡短的幾個字,於張幼儀來說,卻是刻骨驚心。她不知他竟會冷情至此,那時的她慌亂無主,卻始終怯懦惶恐。她哀傷道:“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耶。”卻換來徐誌摩更無情的回答:“還有人因為火車肇事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那一瞬間,張幼儀明白徐誌摩心意已決,任何的理由和借口都不能將之牽絆。但是離婚,對這位舊式女子來說,太陌生,也太突然。她無法想象,結束這段婚姻,離開徐誌摩,她該行至何處,去往何方,又該如何麵對硤石的二老以及世人的紛亂之語。

徐誌摩的決絕無情讓張幼儀躲無可躲,避無可避。但她不敢,不敢輕易點頭,她明知結局已然無法改變,卻努力地拖延時間。那時,她心中的怕遠勝過她對徐誌摩的愛。幾年來,她默默忍受他的冷漠以及離別,為他侍奉雙親,生養孩子,為他漂洋過海,換來的竟是如此殘忍落敗的下場。

原來,這些年她扮演的隻是他人生中可有可無的角色,隻是他人生中的一場意外。如今更是他的絆腳石,是他極力想要拔去的一根刺。她亦想成全他的心意,放他自由,卻不知該如何自處。她極力隱忍內心的悲痛,試圖挽留他的步履,希望他能夠念及夫妻情分,重新安排她的明天。

徐誌摩轉身走了,話已出口,他沒打算回頭。徐誌摩將懷有身孕的張幼儀獨自拋棄在他們租的屋舍裏,不再問津。他就那麼不告而別,全然不顧她一個獨身女子在異國他鄉孤獨無依的悲涼處境。

徐誌摩對張幼儀的確太過狠心,縱算他想和林徽因相依相守,地老天荒,亦不能將懷有身孕的妻子丟之角落,不管不顧。他對她可以無情,卻不能不去承擔他該負的責任。他可以不要她,卻應該妥善地安頓好她的一切,讓她不至於悲傷無主,流離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