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 擦肩而過(2 / 2)

愛是聖潔崇高的,愛也是樸素自然的。每個人愛的方式不同,有人愛得熱烈癡狂,有人愛得理智清醒;有人不顧一切,亦有人冷靜沉著。當徐誌摩日夜兼程返回倫敦,康橋還在,隻是夢中的女神早已不辭而別。

林徽因走了,早在幾月前便隨父親林長民悄然回國。她也曾有過困頓迷惘,為了這段無知的感情,彷徨在康橋不舍離去。可最終,她在理智和情感中慢慢醒轉,唯有舍棄徐誌摩,以後的人生方能平靜無波。

有些愛不是誰都要得起的。她不敢坦蕩去麵對徐誌摩熾熱的真情,唯有選擇提前轉身,讓時間去修複、消解一切傷痛。生命裏原本有太多的缺失和遺憾,許多時候放下比擁有更需要勇氣。她做到了,她把情感藏於心底,將這段美好的記憶存放在康橋,輕鬆離去,不再回首。

她知道,徐誌摩注定不會是她一生的歸依,他隻是以一個過客的身份,途經了她的時光,驚擾她的好夢,如今夢醒人散,當彼此成全,各自安排。她的世界塵埃落定,縱有落寞,亦不肯承認。她還是那朵自在安靜的白蓮,不沾煙火,不惹情愛,過往種種已是前生。

她回到培華女中讀書,依舊清麗脫俗,依舊風華絕代。她說:“我情願化成一片落葉,讓風吹雨打到處飄零;或流雲一朵,在澄藍天,和大地再沒有些牽連。”那時的林徽因想要擦掉所有痕跡,期盼徐誌摩將她遺忘,從此再無瓜葛。

她安靜接受命運的安排,比起徐誌摩,梁思成或許不夠倜儻風流,不夠詩意浪漫,但他的學術和品格亦值得她信任和托付。徐誌摩和梁思成之間,林徽因究竟愛誰多一些,又或許各得其心,各得其情。

但她割舍了徐誌摩,選擇了梁思成,她亦隻是俗世女子,要一份安穩平凡的幸福。更何況她和梁思成有共同的事業和理想,夫唱婦隨,相伴相依。再深刻的愛戀終抵不過平淡的流年,以為放不下的人,到底是放下了,哪怕心裏疼了一遍又一遍。

多年後,林徽因表示,徐誌摩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林徽因,而是他從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她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她是否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已然不重要。畢竟,她是理智而清醒的,她逃離了一切是非,置身恩怨之外,不被流言所傷。

獨留他在倫敦的煙雨中惆悵難言,於康橋的河畔尋尋覓覓。佳人的倩影仿佛還在,轉瞬物是人非。林徽因的驟然轉身讓徐誌摩措手不及,可他又能責怪誰。他無法讓自己對張幼儀負責,亦不能強求林徽因為他止步。人於情愛麵前,那麼柔弱渺小,那麼不由自主,那麼無所依求。

他得到了自由,失去了靈魂的伴侶。每日被落寞和孤獨砸傷,多少次午夜夢回,忘不了的依舊是林徽因秀美的容顏、曼妙的身影。他試圖走進康橋,用自然純淨的風景來療傷,隻是沒有她的存在,再美的風景也黯然失色,寡淡無味。

垂柳依依,泛舟於康河,暖風柔波撫平不了他的寂寥,招搖的水草撩起他擱淺的憂傷。每日,他皆是形單影隻於康橋徜徉,或劃舟戲水,或漫步煙雨,或於陽光的樹蔭下看書,或靜臥著看來去無心的流雲。

人世風景匆匆遊走,多少人到康橋來尋夢,於康河打撈過往遺失的記憶,可是又能尋到些什麼,撈到些什麼?如詩如畫的康橋給得起徐誌摩的,也不過是刹那靈感,一場塵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