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金粉之都給得起他雅逸風流,卻填滿不了他內心的空落和相思。而此時,徐誌摩收到梁啟超長子梁思成的一封來信,梁思成受清華文學社成員梁實秋之托,邀請徐誌摩赴清華大學文學社演講。北京本是他魂思所往之地,今日竟有了從容前往的理由。
秋日北國有一種空曠寥廓、大氣蒼涼的美。天空湛藍,秋風高爽,陽光照徹世間山河,平等無私。清華大學的小禮堂人聲鼎沸,他們慕名而來,隻為了等待那位劍橋歸來的翩翩才子,一睹其風采和氣度。
白淨的麵孔,修長的身材,著絲綢夾袍、一件小背心,風神骨俊,儒雅謙和。他的身上既有中國傳統讀書君子的典雅,又有留洋學子的瀟灑。此次,徐誌摩演講的主題是《藝術和人生》。
徐誌摩太過理想化,他按照牛津大學的方式,用流利的英文宣讀。在場的眾人雖欽佩這位劍橋學子的風采,卻對用英語宣讀的講稿一知半解,以至於整場講座沒有期待中那般輕鬆有趣,甚至讓人有些許失望。盡管這次演講不夠圓滿,但這是徐誌摩第一次在國人麵前展示其詩人氣質,亦為其回國後的藝術生涯掀開了美麗的序幕。
之後,徐誌摩的名字,徐誌摩的詩文,在中國文壇上有了屬於他獨自的舞台。世間名利雖如雲煙,但於人間匆匆行走一場,若能留下些許痕跡,完成使命,亦無有不好。更何況此民國亂世,風日星月無須遮蔽,曠世才情亦不可埋沒。
江山晚秋,采擷北京的紅葉隻為贈予絕代佳人。原以為,久別重逢,彼此會甜蜜喜悅。卻不知,經曆了光陰的流轉,昨日一切早已蕩然無存。他心意如初,不悔誓言約定,她靜若秋水,再也不舍泛起些許漣漪。
她秀美風姿,佳顏絕色,更勝當年,隻是少了一些靦腆羞澀,多了一份端莊明淨。她從容以對,待他如摯友恩師,卻全然不提康橋之事,仿佛昨天的一切從來都不曾發生。她一雙如水的慧眼並不躲閃,隻看著他,喜怒哀樂都是多餘。
讓徐誌摩悲傷不已的不僅是林徽因對他的漠然,更是她與梁思成戀愛了。她可以徹底刪除往事,將情愛交付另一個男人。原來那場康橋之戀都是他一廂情願演繹的獨角戲。他與她隻是有幸擦肩,從來沒有走進過她的人生,亦不能參與她將來的故事。
整整一年多的等待於瞬間化作幻影,不知該用什麼來修複那顆支離破碎的心。原以為茫茫人海中尋到靈魂的伴侶,為其拋棄婚姻,放下學位,穿越千攔萬阻的障礙,竟落得如此結局。
慘淡人生如何收場?從開始到今時,林徽因都不曾承諾過什麼,她的轉變亦不算負心。他連怪怨她的理由和借口都沒有,看著她明淨如春風的笑顏,綽約的風姿,徐誌摩竟然對其還存有幻想,期待有一日她願意回頭,伴他煙火人間。
隻是,當林徽因與徐誌摩重逢之時,她真的將前塵過往一筆勾銷了嗎?又或許,她本是個堅定亦懦弱的女子,當初她不敢與有婦之夫的徐誌摩相戀,如今更不願承認她壓製於內心深處的那份情感。
她想要清白純粹地活著,不被草木所傷,不為世人所指。所以,她選擇和梁思成相愛,選擇遠離是非恩怨。美國留學的顧毓琇曾說:“思成能贏得她的芳心,連我們這些同學都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有如過江之鯽,競爭可謂激烈非常。”
梁思成有幸贏得佳人歡心,不是因為他比徐誌摩風流倜儻,而是因為他給得起林徽因想要的安穩幸福。她至純至美,經不起疼痛和破碎。她寧願平靜一生,永遠活在人間四月,亦不肯為誰經受命運徙轉,過盡滄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