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章 終成眷侶(2 / 2)

之後,徐誌摩又創辦了《詩鐫》和《劇刊》。他是一個幸運的詩人,揮舞著他優雅多情的筆,書寫人世的綺麗和至美,亦吟詠他內心滔滔不盡的情感。文字多麼美麗生動,可寄閑愁,可訴離殤,可描歡樂,可抒情愛。

隻是,任你有生花妙筆,可以抒寫歲月山河、風流時序,可以描摹別人的故事悲歡,卻更改不了自己的命運。文者多思多愁,更比尋常人清醒明澈,卻多是看得透,放不下。縱算不為名利所拘,終還是為情愛所困。

陸小曼說動了母親,徐誌摩亦費盡唇舌說服了固執的父母。其父徐申如對徐誌摩種種叛逆之舉甚為惱怒,他雖不曾見過陸小曼,但他得知徐誌摩要娶一個離過婚的女人,隻覺有辱家門。在徐申如心裏,隻有張幼儀配得起端莊賢惠,也隻有張幼儀能給徐誌摩帶來安定,讓他幸福。

徐申如要求他們的婚事得張幼儀親口應允,方能作數。為此,遠在國外的張幼儀收到信函匆匆回國。關於徐誌摩和陸小曼的情事,張幼儀早有耳聞,她心中無恨無怨。她自知人生辛苦,更況她和徐誌摩早已是陌路,又何必拿自己的傷去為難別人。

慈悲和寬容是人生最美的修行。這些年,她遭遇了太多的變故,已學會從風雨中走出。當她見到陸小曼之時,似乎在刹那間明白為何徐誌摩會為這個女人生死不顧。她的美豔,她的純粹,她的風情,她的熱烈,是徐誌摩割舍不盡的依戀。真正的愛情是兩顆心緊緊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唯願天荒地老。

張幼儀的認可讓徐申如答應了徐誌摩和陸小曼的婚事。但提出了三個要求:結婚費用自理,家裏不負擔;婚禮由胡適做介紹人,梁啟超證婚;婚後必須南歸,安分守己過日子。

經曆了一年多的周折、磨難,他們總算可以如願以償,相愛相守。人世間再沒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拆散他們,亦無須再對誰委曲求全,更無意流言蜚語。縱然得不到眾人的祝福,也終是感恩。

農曆七月初七,乞巧節,北海董事會,陸小曼和徐誌摩在此舉行訂婚儀式。禮堂內賓客如雲,才子名媛,喧鬧沸騰。他們之中有真心送上祝福的,也有暗地裏譏諷嘲笑的。人生百相,世事難全,陸徐二人早已厭倦紛擾,隻求相依,隻要幸福。

結婚時,恩師梁啟超做了他們的證婚人,但他尖銳的證詞,當真是毫不留情。“徐誌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麵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你們都是離過婚,又重新結婚的,都是過來人!這全是由於用情不專,以後要痛自悔悟,……祝你們這次是最後一次結婚!”

如此別開生麵的證詞震驚了在場的賓客,也讓徐誌摩和陸小曼羞愧難當。梁啟超不喜歡陸小曼,他覺得她不夠賢良淑德,他喜歡溫順傳統的女性。他甚至認為,徐誌摩和陸小曼在一起,將陷於滅頂之災,必受其害,唯有遠離陸小曼,徐誌摩的人生才會有更璀璨的天空。

但他們將彼此的手握得更緊,因為這條路他們走得太艱辛,太不易。今日之後,自此掩門,守著彼此,聽風聽風,看山看水,看月亮看書。世界是自己的,與別人無關,幸福亦是自己的,別人承擔不了,亦享受不到。

時光靜美,江山秋濃,徐誌摩和陸小曼如願以償地相守。可見,相愛之人隻要堅貞守候,終會修得正果。此後,徐誌摩辭去了《晨報副刊》編輯一職,徐陸二人效仿範蠡和西施,拋卻浮名,雙雙泛舟太湖,寄情山水。

徐誌摩和陸小曼不是隱逸太湖,而是去往硤石小鎮,那座美麗的江南夢鄉。唯願,一心伺候故園花草,做一對人間仙侶,不理世事,不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