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見《哭振鐸》,載《光明日報》1958年11月1日]
1880年7月11日,齊白石有了第一個兒子,家裏的境況不好,人口一天天增多,年景不是旱就是澇,田裏莊稼收不了多少。賦稅又重,全家人常常有了上頓,沒有下頓,過著十分淒苦的日子。每當夜深人靜,妻子愁苦的麵容,父親彎腰駝背扶犁耕作的情景,母親骨瘦如柴、風吹欲倒的身影一一浮現在眼前,他常常暗自流淚。他隻有爭取一切時間加緊學習。對學畫的強烈追求,良師的厚望和家裏的境況使他不可能按照常規這樣長此學下去,必須快馬加鞭,一天當兩天,甚至當三天四天來用,他不顧疲勞,不顧身體,一個勁拚著幹。他感慨地作了一首詩:“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梨桔有餘甘。”
[林浩基:《齊白石傳》,學苑出版社,2005年]
鄭板橋說:“不奮苦而求速效,隻落得少日浮誇,老來窘隘(困窘)而已。”①隻要勤勞肯幹,“知勤作福,衣食自然豐”②。
[①《鄭板橋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②孫望:《全唐詩補遺留》,中華書局,1982年]
王念孫(清乾隆進士)跟隨戴震學習音韻和文字訓詁,每天規定以《三字經》為課程,“閱十年而書成,凡三十二卷”,其書名為《廣雅疏證》。
[引文見趙爾巽:《清史稿》卷四八一,中華書局,1978年]
清考據學家閻若璩,二十歲的時候,讀《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就懷疑它是偽作。此後他“沉潛三十餘年,乃盡得其症結所在”,最後撰寫了《古文尚書疏證》八卷。
[事見趙爾巽:《清史稿》卷四八一,中華書局,1978年]
顧炎武平生具有超人的精力和毅力,“自少至老,無一刻離書”。他經常向老年兵卒詢問一些典故。若有疑惑,就立即校驗。連騎馬時他都要默默誦讀經書。“而《日知錄》三十卷尤為精詣之書,蓋積三十餘年而後成”。
[事見趙爾巽:《清史稿》卷四一八,中華書局,1978年]
明朝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好讀醫書。神農氏所著的《本草》記載的藥物隻有365種,梁朝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所增添的也不多,經不斷增補,到明朝時共1580種。當時聲稱很完備,李時珍卻認為其名稱雜亂,於是窮搜博采,刪除重複,補充缺失,“曆三十年,閱書八百餘家,稿三易而成書,曰《本草綱目》”。
[事見張廷玉:《明史·李時珍傳》]
元末明初文史學家陶宗儀,家境貧困,無法維持生活。後來在江蘇的鬆江教學,並且在教學的空餘時間親自下地耕種。“每以筆墨自隨”,耕作累了,就在田旁的樹陰下休息,如果想起平日耳聞目睹的重要事情時,即“摘葉書之”,寫完後,他就將樹葉裝在一個破瓦缸裏,埋在樹旁。“如是十年,積盎(破瓦缸)以十數”,後來經整理抄錄,編成《輟耕錄》。
[雷鬆林:《古人勤學故事》,天津人民出版社,1964年]
古語雲: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要落後。隻有每天不斷地努力學習,學業才會有新的進步。反之,不進則退。“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退者。”
[引文見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中華書局,1981年]
南宋侍郎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如是者十四年”。到他北歸的時候,“窗下石上雙趺(fū足跡)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事見羅大經:《前輩勤學》,見《鶴林玉露》,中華書局,1983年]
南宋兵部侍郎胡銓去拜訪楊龜山(朱熹的老師)的時候,楊龜山說:“吾此肘不離案三十年,然後於道(學問)有進。”
[事見羅大經:《前輩勤學》,見《鶴林玉露》,中華書局,1983年]
北宋宰相司馬光從小到老,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至不知饑渴寒暑”①。有的時候讀書太困倦,要睡很長的時間才醒。於是司馬光“以圓木為‘警枕’”②,當他一翻身的時候,圓枕就會落在地板上,把自己驚醒,“乃起讀書”③。
[①蘇軾:《蘇東坡集》(全三冊),商務印書館,1958年。②③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年]
唐朝人鄭虔愛好書法,每天都要練字,“常苦於無紙”。後來他聽說長安城南的慈恩寺裏貯存了幾屋柿子葉,於是他就搬到那裏住下,“日取葉肄書(練字),歲久殆遍”。
[事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鄭虔傳》]
梁元帝“年始十二,便已好學”。當時他患了疥瘡,手不能握拳,膝不能彎曲,依然在書齋中的蚊帳裏,孜孜不倦地苦讀。時而“喝幾口山陰甜酒,以自減輕痛”。
[事見《顏氏家訓》,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
學無止境,也無早晚,隻要持之以恒,努力奮鬥,終會有所成。顏之推說:曾子(孔子的弟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戰國儒學家)“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儒”;公孫弘(漢丞相)“四十餘,方讀《春秋》”,憑借精通經學當上了丞相;朱雲(漢儒學家)“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魏晉間醫學家)“二十,始學《孝經》、《論語》”。
[事見《顏氏家訓》,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
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擔任要職,掌握大權,不能不學習。呂蒙借故說軍中事務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說,我難道是要你研究儒家經典,去做博學之士嗎?我隻是要你去瀏覽書籍,了解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你說你事務繁多,但你會像我這樣忙嗎?我經常讀書,覺得受益匪淺。於是呂蒙開始讀書。等到魯肅經過尋陽時,與呂蒙談話,大吃一驚,說:你今天的才幹謀略,再不是當初吳郡那裏的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引文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
東漢哲學家王充少年喪父,盡心竭力地奉養母親。由於家境貧寒,不能買更多的書看,王充“常遊洛陽市肆(街市),閱所賣書,一見輒(常常)能誦記”。後來,王充又幸能進京城,拜班彪為師,逐漸地,他能博通百家之言,並留有《論衡》八十五篇。
[事見範曄:《後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以繩係頭,懸屋梁”,當他讀書疲勞打盹時,繩子會把頭皮扯痛,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事見《太平禦覽》卷三六三,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司馬遷被宮刑後,身體每況愈下,但仍然堅持寫作。他在給朋友的書信中談道:“仆竊不遜,近自托與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矢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經過艱辛的努力,司馬遷最終著成《史記》,成為千古頌道的史家。
[引文見司馬遷:《報任安書》,見《曆代文選》上冊,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年]
戰國時期,政治家蘇秦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很多地方謀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隻想睡覺。為了不讓自己睡覺,他“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踵”。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事見《戰國策·秦策》]
戰國初年魏國的建立者魏文侯,選賢任能,實行改革,使魏國成為強國。一次他問大夫狐卷子,父親賢能可以作為依靠嗎?狐卷子回答說,不能作為依靠。接下來,魏文侯連續問兒子、兄長、弟弟以及臣子能否作為依靠,狐卷子都回答說不能作為依靠。魏文侯十分生氣。狐卷子最後說:“君欲治,從身始,人何可恃乎?”
[事見韓嬰:《韓詩外傳》卷八,中華書局,1980年]
孔子、墨子、寧越都是平民。他們認為,治理天下的方法沒有比先王聖君更好的了,所以就日夜學習。有利於學習的,就沒有不去做的;有不利於學習的,就不肯去做。聽說孔丘、墨子白天背誦經典研習學業,夜裏就夢見了文王和周公,便當麵向他們請教。“用誌如此其精也,何事順不達?何為而不成?”
[事見《呂氏春秋·博誌》]
越王勾踐被打敗後,“臥薪嚐膽”,立誌複國。他“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經過“十年生聚”,越王於公元前473年大敗吳國,吳亡。
[事見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春秋時期,晉平公問師曠(晉國的樂師)說,我已經七十歲了,很想學習,恐怕已經太晚了吧?師曠說,我聽說少年時代學習正如旭日東升;壯年時代學習正如烈日當空;老年學習像晚上點起蠟燭。但是,“炳燭之明,孰與昧行(在黑暗中走路)乎”?
[事見劉向著,趙善詒疏證:《說苑》,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
孔子看著川流不息的水,深有感慨,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引文見《論語·子罕》]
《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引文見《周易·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