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警惕之心是免禍自保的法寶(1 / 1)

9?警惕之心是免禍自保的法寶

為什麼一些大智之臣輕而易舉地得咎罹禍?說到底還是缺乏時時警惕的心計,為一些表麵現象所迷惑。秦朝老將王翦正是靠這種警惕心,並采取恰當的措施,既立大功又免大禍。

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在滅亡韓、趙、魏,迫走燕王,多次打敗楚國軍隊之後,秦王嬴政欲滅楚,問眾將需多少兵力。青年將領李信認為20萬兵力足矣,而老將王翦則認為欲滅楚非60萬兵力不可。秦王以為王翦人老保守膽怯,不如李信年少勇壯,遂任命李信為伐楚的統帥,率20萬大軍南下伐楚。

王翦見秦王嫌自己年老,遂稱病告老回老家頻陽,秦王也不挽留。哪知李信輕敵冒進,被楚軍打得大敗,秦軍七員大將陣亡,士卒傷亡慘重。李信帶領殘兵敗將逃回秦國。秦王極為惱怒,但他並沒有歸罪於李信,而是反省自己用人不當。同時也認識到欲滅亡楚國這樣一個大國,並非易事,看來王翦提出的60萬兵力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謀劃,並非膽怯。於是他親自前往頻陽,到王翦府上,向王翦表示歉意:“寡人因不用將軍計,誤用李信,果然使秦軍受辱。今聞楚軍引軍西進,將軍雖然有病在身,獨忍拋棄寡人乎?”請王翦領兵伐楚。王翦辭謝道:“老臣疲病悖亂,請大王另外選擇良將。”秦王說:“過去的事,請將軍不要再說了。”王翦說:“大王必不得已而用臣,臣仍然堅持非60萬兵力不可。”秦王說:“寡人惟聽將軍之計。”

秦王是一個猜忌心很重的人,又深信法家的學說,認為君臣之間完全是利害關係,毫無仁義可言。他雖然把60萬秦軍交給王翦,但60萬秦軍幾乎是秦國傾國之師,萬一王翦有非分之舉,自己是沒有任何辦法的。他為了籠絡王翦,遂將宗室華陽公主許配給王翦,與之結為姻親。當王翦從頻陽前往鹹陽赴任的路上,就遇到了一支花團錦簇的秦國禁軍,簇擁著一頂富麗華貴的彩轎,鼓樂喧天,喜氣洋溢。朝廷禮官當即向王翦宣讀秦王的詔令,華陽公主與王將軍在相遇處成婚。消息哄傳開來,普天之下無不為王翦深受秦王器重、賞識而欣羨。

但王翦並沒有為這突如其來的意外恩典所陶醉,相反倒引起了他的警覺。他意識到秦王此番舉動乃是對他即將統帥60萬秦軍不放心而施出的籠絡之計,秦王的猜忌之心暴露無遺。他想,我率傾國之師伐楚,君主對我疑忌重重,萬一有人從中挑撥,不但我的性命難保,更重要的是不能成就伐楚之功,壞了國家大事。

王翦出征之日,秦王在灞上設宴,親自為他送行。臨行時,王翦斟滿一杯酒敬奉給秦王,說道:“臣下有一請求,不知大王能否應允?”秦王爽快地回答道:“將軍有話但說無妨。”王翦從袖口裏抽出一張單子,遞給秦王,說:“臣別無所求,惟望大王將所列賜予臣下。”秦王接過來一看,隻見單子上寫的是鹹陽附近上等的田地以及幾所精美的房舍,不覺放聲大笑,說:“將軍滅楚歸來,寡人願與你共分天下,同享富貴,區區田宅,何足道哉!”王翦回答道:“承受大王重恩,不能報答於萬一。曆來為大王之將,即使有功,也不得封侯,不如趁大王用臣之時,請大王多賜予老臣一些好的園池。此次伐楚,若托大王之福而竟滅楚,然臣已年邁,再多的榮華富貴,也享受不了幾年,請賜田宅,也好為子孫留下一份產業。”

秦王當即滿口答應了王翦的要求。他心裏想,這位老將軍未免太小家子氣了。王翦率軍出武關以後,又接連五次派人向秦王請求田宅。副將蒙恬大惑不解,遂問道:“老將軍如此頻繁地向大王請求田宅,豈不太過分了?”王翦對他附耳而言道:“楚國是一個大國,雖已衰敗,但要滅亡它,也非易事;況且楚將項燕很會用兵,要想取勝,不能力攻,隻能智取,示敵以弱,尋機圖之。秦王之為人,好猜忌,不信人,今以傾國之師交付於我,必然對我不放心。假如有人從中挑撥,對我約束牽製,必難成其功。我一再向秦王要求田園房產,就是要大王相信我王翦隻圖產業,胸無大誌,能放心用我,使我免除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