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以國家利益打動人(1 / 1)

2?以國家利益打動人

說服當權者最有效的辦法是從國家的根本利益和長治久安的大局出發,發之所未見,說之所未聞,然後再由大及小,由國及人。

楚康王的時候,楚大將伍舉被人誣告,說是由他放走了他那個犯了罪的嶽父申公王子牟。伍舉聽到這消息後,嚇得趕緊逃到了鄭國。在鄭國遇到了好友聲子,聲子是蔡國的大夫,聽了老朋友的遭遇,很是同情,便決定幫助伍舉。

聲子來到楚國,見到了楚國的令尹屈建。閑談中,屈建問為什麼晉國比楚國強大些。聲子說:“這是因為晉國有不少人才啊。但這些人才都原本是楚國的,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屈建不解,讓聲子給予說明,聲子便侃侃而談:“我聽說善於治理國政的人,既不過分賞賜,也不濫用刑罰。賞賜過多了,就會賞賜到壞人頭上;濫用刑罰,就會用到好人頭上。現在楚國刑罰用得太多了。有許多有才能的人無辜受罰遭罪,迫使他們都逃到了別的國家,反過來又危害楚國。這樣的事不勝枚舉,子儀叛亂時,析公逃亡到晉國。晉國人就把他安置在晉侯的戰車裏,讓他來謀劃用兵。繞角那次戰役,楚敗晉勝,一大半功勞是析公的。因為是他出的計謀,他讓晉軍在半夜裏猛力擂起幾千隻大鼓,楚軍受到驚嚇,亂作一團,晉軍乘勢掩擊,大獲全勝。晉國又用析公的計謀,進攻了蔡國,襲擊了沈國,都取得了很大的勝利。鄭國嚇得不敢再依附楚國了。析公本是楚才,卻為晉人盡了大力,您不覺得遺憾嗎?

“還有雍子,他被逼無奈,逃離楚國來到晉國。晉國人封賞給他不少土地,讓他參予軍國大事。鼓城那次戰役,楚敗晉勝,起決定作用的是雍子啊。雍子帶領著各位將領,檢閱了車馬,喂飽了馬匹,燒掉了帳篷,與楚軍決戰。結果殺得楚國全軍覆沒。還有屈巫臣,也是楚國人,他被楚公子嬰齊所逼,逃亡到晉國。晉國人重用他,讓他抵禦北狄。屈巫臣幫助晉國與吳國建立了外交關係,還教吳國人學會了乘戰車、射弩箭,使隻習慣於水戰的吳軍也能陸上作戰了。吳國人長了本領,就在屈巫臣的唆使下,向楚國進攻。一連攻占了楚國的巢地、駕地、棘地、州來,搞得楚國人疲於奔命,無計可施。還有苗賁皇,他也是楚國人,若敖叛亂時,他逃亡到了晉國。晉國讓他作了主要的謀士。正是他,指揮著處於劣勢的晉軍,把優勢的楚軍殺得一敗塗地,楚王受了傷,楚公廠側因此也死去了。鄭國叛了楚,吳國又興起攻打楚國。楚國不但損兵折將,失去了附屬國,還添了不少仇敵。由上述種種可見,晉用楚材,真是大得其利啊!”

屈建聽到這裏,大驚失色:“這樣太不利了!”

聲子趁機提到了伍舉的事:“還有更不利的事。伍舉是當今楚國最優秀的人才,可惜被謠言嚇到了鄭國,現在已經又逃到了晉國。聽說晉國將要拜他為大夫,還要封給他土地。若是伍舉將來助晉攻楚,令尹,您看還有誰能夠抵擋住他呢?”

屈建聽後,十分害怕,立刻派了伍舉的兒子趕到晉國,好說歹說,把伍舉接了回來,伍舉重新受到了重用。

聲子說服屈建的關鍵點在於,把伍舉被逼而走的個案擴大為楚材晉用的一個普遍現象。普遍現象的危害是顯而易見,自然使人警醒,個案的問題再經提出也就容易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