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說清利害自能服人(1 / 1)

3?說清利害自能服人

為臣者說服的技巧並不是口惹懸河、滔滔不絕,而是能夠透視當事各方的利害關係,予以鞭辟入裏的解說。所以從根本上說,說服是以利害服人而不是以言辭服人。

戰國時秦國派兵包圍了趙都邯鄲,諸侯們都不敢首先出麵相救。魏王派客將軍辛垣衍秘密地進入邯鄲,打算與趙共同尊秦王為帝。這時魯仲連正好來到趙國,當他聽說此事後便求見平原君趙勝。趙勝又把他引見給了辛垣衍。

魯仲連見到辛垣衍後並不說話,辛垣衍便首先問道:“我看到現在居住於這座圍城之中的人都有求於平原君。以先生的容貌來看,並不是來求助於平原君的,但不知你為何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離去呢?”魯仲連說:“秦國拋棄禮義,是一個急功近利之國。秦王任意驅使士人,奴役百姓,又肆無忌憚地急欲稱帝,我就是跳入東海而死,也不願做秦國之民。我今天之所以求見將軍,是想和你一起幫助趙國的。”辛垣衍說:“怎樣才能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我將說服梁與燕國相助,而齊、楚兩國本已決定幫助趙國。”辛垣衍說:“燕國能否出兵相助,我不知道。說到梁國,我就是梁國人,難道你真能使梁國出兵救趙嗎?”魯仲連答道:“梁如不肯出兵相助,那是因為他還沒有看到秦國稱帝後的危害而已。如果使他看到秦國稱帝後的危害,他必會出兵相助的。”辛垣衍又說:“秦國稱帝後究竟有何危害?”魯仲連回答說:“以前齊威王曾十分仁義,率領天下諸侯朝見周室。而周室這時既貧又弱,故諸侯們都拒絕前往。齊國卻獨自朝拜。一年以後,周烈王死,諸侯們都前來吊唁,齊卻最後才來。周室很生氣,向齊報喪說:‘天子去世,剛執行喪禮,東麵藩臣田嬰齊卻遲遲不來,應該殺頭!’威王勃然怒罵道:‘豈有此理,你母是奴婢嗎?’終為天下嗤笑。這是因為烈王活著時就去朝拜周,烈王死後卻叱責周人,這是不忍心周人有求於他而已。豈不知他是天子,固當如此,這是無足為怪的。”辛垣衍說:“先生難道沒有看見過奴仆嗎?十個奴仆往往隻追隨一個主人,這並不是奴仆的力量不足,而是因為他們的智慧低下,害怕主人的緣故。”魯仲連說:“梁與秦相比,梁就是仆人嗎?”辛垣衍說:“對。”魯仲連說:“我能讓秦王烹死梁王!”辛垣衍聽後很不高興地說:“嘻!先生此話說得太過分了吧!你怎樣能讓秦王烹死梁王呢?”魯仲連答道:“既然如此,你且聽我給你講說。從前,鬼侯、鄂侯和文王是紂王的三位大臣。鬼侯有個女兒貌美,他把女兒獻給紂王,但紂王卻很討厭她,因此便烹死了鬼侯。鄂侯聞訊,當即在紂王麵前激烈爭辯,紂王又殺了鄂侯,並把他的屍體製成了肉幹。文王聞訊,感歎不已,也被紂王囚於羑裏,準備在百天以後將其處死。為何要與人同時稱帝稱王呢,最終都會像鬼侯、鄂侯那樣,不是被烹死,就將被製成肉幹。齊閔王將去魯國,夷維子手執書策,跟隨於後。來到魯國以後,夷維子向魯人問道:‘你們準備怎樣接待我們的國君呢?’魯人回答說:‘我們將用十個太牢之禮迎接你們的國君。’夷維子又說:‘我們的國君是天子,天子出巡,諸侯們應回避三舍,貢納莞鍵,手提衽袍幾案,在堂下伺侯膳食。天子吃完飯後,退下稍憩,然後聽朝。’魯人聽後生氣地鎖了城門,拒不接納。齊閔王無奈,便又去了薛地。途經鄒國,當時鄒國國君喪親,閔王打算前往吊唁,夷維子對新任鄒君說:‘天子前來吊唁,主人必須陪於殯柩之旁,並在南麵設天子之位,然後天子才能南向吊唁。’鄒國群臣說道:‘要是這樣的話,我們寧願自刎而死!’因此,閔王也就不敢進入鄒國。鄒是魯國之臣,齊人在鄒君活著之時未能事奉贍養,死後又沒有行飯含之禮,但卻要在鄒魯大臣麵前行天子之禮,當然不會受到他們的接納。如今秦是萬乘大國,梁也是萬乘大國,相互交往而有稱王之名。看到他一戰而勝,就立即表示順從,尊為帝王。但三晉的大臣,卻並不像鄒魯的仆妾。況且使秦無緣無故地稱帝,勢必就會變換諸侯的大臣,秦國也會除去他們認為的不賢之人,而把他們認為的賢者派往各國,去掉他們的憎恨主人,予以他們所愛之人。接著,他還會把他們的子女讒妾,變成諸侯的妃姬,使其住在梁的後宮。梁王難道還能安然處之嗎?將軍還能像以前那樣得到寵信嗎?”聽到這裏,辛垣衍當即站了起來,急忙向仲連拜謝說:“我今天才真正知道了先生不愧是天下的辯說之士,我現在就請求回到魏國去,再也不敢言說秦王稱帝之事了。”秦軍將領聽到辛垣衍回國的消息後,也將軍隊向後撤退了五十裏。

北宋時蘇軾曾評價說:魯仲連的能言善辯超過了張儀、蘇秦,氣勢淩駕於淳於髡、鄒衍之上。排難解紛,功成以後,逃避獎賞,可謂戰國第一人。穆文熙說:仲連挫敗了使秦稱帝之說,而秦軍將領為此撤退軍隊,這就是淮南子所謂的廟戰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