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傳承:園修日月光輝裏(1 / 3)

史鐵生最出名的散文集,名作《命若琴弦》。琴弦易斷,卻能夠演奏出最美麗的華章。生命,恰是如是。它蒼白、脆弱,世間有太多太多能夠輕易扼斷它的手,可它從不曾屈服、告饒。這方是生命存在的意義——明明知道彩雲易散琉璃脆,卻也要在最渺小的塵埃裏,閃出最耀眼的光。

在走向耀眼這條路上,曹家先祖始終堅持不懈。想要成功,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擁有的造化,上天的眷顧,總是會使人事半功倍。而曹家,總是同至高無上的權力、榮譽,緊緊地纏繞在一起。

明天啟元年(1621),曹世選成為了正白旗包衣。

未久,清軍入關,此時,皇太極已逝,繼承皇位、成為大清入主中原後第一位皇帝的,則是他的幼子福臨,亦是後來的順治。

初始,福臨尚且年幼,把持朝政的便是攝政王多爾袞。實際上,那時,統領朝政的多爾袞,才是大清真正的無冕之王,甚至連福臨都要叫他作“父王”,看似一人之下,實是萬人之上。有著這樣的“主子”,入關後,曹家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雖然從名義上來說依舊是卑微的包衣,然而實際地位,卻好似鯉魚躍龍門。

後來,多爾袞戰死,正白旗無人接手,此時福臨已經成人,便將正白旗歸為皇室旗下。皇室旗下原本還有鑲黃、正黃兩旗,於是由此形成上三旗。上三旗的地位,始終優於其他五旗,而作為皇帝親信的曹家,自然成了炙手可熱、人人爭相交好的大熱門。

在清代,“包衣”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包衣是滿語,意為家奴。清軍入關後,各種雜事無人料理,遂設內務府。內務府一方麵處理皇室的私事,譬如財政、飲食、器物、宮室修繕等;另一方麵也掌管皇室主要稅收來源,如鹽務、官窯、織造等。但執政者們為了避免前朝太監作亂朝綱,因此,內務府隻是一個專門為皇室服務的機構,並不參與政事。然而,話雖如此,內務府依舊是同皇室聯係得最為緊密的地方,雖然地位看似不高,卻可輕易“覲見天顏”,比起權臣來也毫不遜色。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內務府掌管者的包衣,自然不容小覷。他們雖然身份卑微,卻是最接近皇帝的人,雖不是貴族,卻勝似貴族。而曹雪芹的曾曾祖父曹振彥,便曾任兩浙都轉運鹽使司鹽運使。鹽務,正是內務府事項之一。司鹽運使,說是個大肥差也不為過。

曹家的發跡,始於曹振彥的發跡。他是曹家的第二代,早在清軍還未入關時,他就已經憑借自己卓越的見識和才能,被多爾袞看重,任為旗鼓牛錄章京。曹家是第一批成為滿人包衣的漢人,長久以來,他們生活在滿人中間,生活習性和文化思維逐漸被同化,有人將他們稱為“滿洲化的漢人”。曹振彥為人忠誠,這一點,不管是哪位上位者,都甚是欣賞。能夠在千萬人中脫穎而出,甚得多爾袞賞識,曹振彥的前途,仿佛是指日可待了。

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而死,大明帝國從此宣告滅亡。李自成自立為帝,招撫各地,其中遼東總兵、平西伯吳三桂是主要招安對象。李自成自農民軍起家,身經百戰,卻在最後功虧一簣,乃至窮途末路而死。

正在密切關注關內形勢的多爾袞趁機率軍入關,清軍與吳軍齊力打敗了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最後兵敗而死。

這是一場曆史的改寫。新的皇權,如同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在華夏大地上,煥發出刺眼的光。

那年的九月十九日,剛剛從戰亂中恢複寧靜的北京城,迎來了年幼的主人。隨後,順治在天壇舉行祭天大典,天命所歸,登基為帝,自為天之子。這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小皇帝手握玉璽,目光灼灼,沒有流露出一絲因為害怕而產生的怯弱。從此,他便是這片天地的主人!此時,匍匐在順治腳下的,是他的臣民,他的百姓,他們低頭膜拜,高聲呼喊“萬歲萬歲萬萬歲”,發誓將以鮮血和生命捍衛他們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