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流傳的《紅樓夢》名字還叫作《石頭記》,後來,《紅樓夢》這個名字顯然更能為大眾所接受,因此“石頭記”的叫法越來越少,而在傳抄的過程中,昌齡等人的批注也開始逐漸隱沒。
而當時,有一個叫程偉元的人,極其喜愛《紅樓夢》,他發現這本書隻有八十回,而曹雪芹在此前的目錄頁中,分明是標注了一百二十回的。他以為是這本書在流傳的過程中,內容有所分散。於是他多方打聽,到處尋找,找了多年,也隻找到其中的二十卷。後來一次機緣巧合之下,他在一個挑貨郎的手裏,找到了殘稿十餘卷,合起來一共有三十餘卷。顯然,這個殘稿是從芳卿手中流出的,至於這些書稿是如何流落出來,又是如何輾轉到了旁人的手上,這些事情已經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程偉元發現了這些書稿之後,欣喜若狂,立即開始著手《紅樓夢》的整理工作。
這是一個漫長的浩大工程,程偉元唯恐自己一個人不能夠完成續寫工作,於是約了好友高鶚,準備一起完成整理工作。當時正是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高鶚屢屢考試不舉,正是心灰意冷之時,好友程偉元拿著許多書稿上門來,提出希望自己能夠和他一同整理《紅樓夢》,一方麵他為好友的赤誠之心所打動,又一方麵,他也為《紅樓夢》所深深吸引,遂兩人一同埋頭整理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將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整理完整。
這個版本,被取名為《新鐫全部繡像紅樓夢》,並且由程偉元托付給相熟的師傅雕刻印刷。而奇怪的是,就在這個版本印刷麵見大眾的七十二天後,兩人又整理出了一個新的版本。其實這是因為在眾多手抄本中,《紅樓夢》已經無意或有意當中被修改或遺失部分文字,以致程偉元收集起來的數個版本,都有不少出入。在兩人整理的第一個版本中,大多是以程偉元的意見為主,而不久後兩人推出的第二個版本,才是主要由高鶚選擇整理的。
當時流傳的還有一個版本,這個版本共有一百一十回,其中的結局是賈府沒落之後,寶釵卒,寶玉流落為街兵,而出家守寡的湘雲同寶玉重逢,最後結為夫妻。這個版本總體上的意境不如程偉元和高鶚兩人的意境深遠,加上隻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所以並不為大眾所熟知。人們更喜歡的,還是《新鐫繡像紅樓夢》,人們對這本書的喜歡,遠遠超過了兩人的預期,很快,這本書被改由雕版印刷,大量發行。
到了嘉靖年間,這個版本的《紅樓夢》已經為大眾熟知,甚至京城中,知識分子的家中沒有一部《紅樓夢》,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文人。到了後來,竟然還出現了“開口不談《紅樓夢》,此公缺典正糊塗”的說法,令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才能夠證明《紅樓夢》當時正是風靡一時,深受喜愛。在《紅樓夢》傳播的同時,一種後來被命名為“紅學”的研究,也正在悄然興起。
所謂“紅學”,自然是指研究《紅樓夢》。紅學熱,不僅從當時延伸到如今,養活了大批學者和文人,還廣泛延伸至海外。時至今日,《紅樓夢》不僅僅成為了中國的瑰寶,亦是成為了世界的珍貴文化遺產。
然而,最早開始研究《紅樓夢》的,還應該是曹雪芹的那些朋友。他們在欣賞《紅樓夢》的同時,就已經在書上寫下了自己的意見。這些朋友,大多都是知識水平比較高,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學素養的人,他們對這本書的早期研究,也為後人對《紅樓夢》的研究,有著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