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體現曹雪芹真意的,還要數脂硯齋昌齡。他的版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向來被認為是最貼切的版本。昌齡絕大多數時候,是針對《紅樓夢》的寫作技巧和藝術成就做出的評論,而曹雪芹的另一位好友明義則另辟蹊徑,從研究故事背後出發,探尋《紅樓夢》背後的真實曆史。
這種方法,被學界稱為“索隱紅樓”。曹雪芹是一個很能夠運用“春秋筆法”之人,在他的表麵故事上,往往還潛藏著另外一個故事,一條主線之下,總是隱含著另外一些令人捉摸不透的副線。這也正是《紅樓夢》的魅力所在,一千人讀《紅樓夢》,便有一千個不同的故事。
在明義看來,曹雪芹是在寫自己的故事,他筆下的大觀園,便是當年的江寧織造府。到了乾隆末年,寵臣和珅將這本書進獻給皇帝,認為這本書寫的是康熙年間重臣明珠的家事。這個理論,同樣發展出不少支持者。他們認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納蘭容若十分交好,而納蘭容若正是明珠的兒子,曹家能夠深知明珠家事,也不足為奇。
而早在這個明珠家事說出來之前,昌齡等人就在《紅樓夢》中有批注以為,這本書中的一些事情,是取材於傅恒的家中往事。傅恒是乾隆朝的重臣,被封為一等忠勇公,諡號文忠公。在昌齡的版本中,明顯就出現了文忠公的字樣。後來,舒敦記載說:在乾隆五六十年間,關於《紅樓夢》的猜測中,最受支持的兩種說法,一種說這本書寫的是明珠家,另一種說法則說是傅恒家。而書中有皇妃,又出了一個王妃,根據這一點,還仿佛是傅恒家更為接近。
除了這兩種說法之外,自然還有別的不同意見。到了晚清,有越來越多人傾向於研究曹雪芹寫書的意圖,其中評論家王希廉認為,曹雪芹雖然寫的仿佛是確有其事,但是他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描寫大家族的悲歡離合,而是為了說明一種“人生如夢,幻境皆虛”的境界。
可以說《紅樓夢》對中國曆史,尤其是中國文學史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它不僅僅是一本千載難逢的奇書,還改變了當時上層知識分子的閱讀習慣。在《紅樓夢》之前,文人們大多以為是最底層的文學,不值一提。而在《紅樓夢》之後,他們發現這種文體,實則可以囊括萬象,星羅千萬,比起詩詞歌賦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到了如今,《紅樓夢》更是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著,它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光影、聲色、文字,各種各樣的形式,令這本驚豔的奇書,被人們深深了解著。它甚至遠渡重洋,被翻譯成多種文字,甚至還影響了海外文學的發展。據說,朝鮮的奇幻《九雲夢》,就明顯受到了《紅樓夢》的影響。這種成就,恐怕是曹雪芹自己有生之年,也無法想象到的耀眼和奪目。
然而,也許他並不會在意。對於他來說,那些都是身外之物,功名利祿如浮雲,生死憂懼如曇花,他在他的筆下,就已經深深投注了這種思想。縱使他靈魂尚在,看到這種榮光,也不會像個膚淺卻真誠的孩子,歡喜得手舞足蹈。可他依舊會微笑,畢竟,那是他半生的心血,能夠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和認可,他亦覺得高興。
因為這在證明,他的人生,並不是一場虛無。他真真切切地活過,並且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獨一無二的屬於他的痕跡,誰都無法磨滅這道深深的痕跡。並將永遠刻在史冊上,刻在時光裏,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