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2 / 3)

舊解《國風》,其分配近於百變矣。今以《易》勘合,於三終外,再詳五九例。首五國為一天子、四上公,配《上經》六首;以下十《風》配《下經》,為八伯二小國;所謂“其下維旬”。考《王會圖》,王立於中,[如《邶風》。]二伯周、召二公居左右,《公羊》所謂“天子三公稱公”,則《二南》是也。王後夏殷二公居堂下之左,《公羊》所謂“王者之後稱公”,《春秋》之杞、宋。《鄘》《衛》二《風》配之。五方五帝,《邶風》首五篇,《綠衣》為邶;《柏舟》《燕燕》為周、召;《日月》《終風》為《鄘》《衛》。《上經》之《乾》《坤》《坎》《離》居四方,以《泰》《否》居中臨馭四方。一皇四帝,此為《羔羊》之中“五紽”,左右合為十千;《王》《鄭》《齊》《唐》《曹》為“五緎”;《豳》《秦》《魏》《陳》《檜》為“五總”;如《春秋》之八伯二卒正。以上五《風》為王公,以下十《風》為侯與小國,《下經》之“十日為旬”也。合計全風為一天子、二王後二、二伯、八侯牧、二卒正。以前五與後十相比,《邶》中居同《檜》《曹》,《周》《召》比《陳》《唐》,《王》《齊》《鄭》比《鄘》《豳》,《秦》《魏》比《衛》。五王公分司五極,十牧庶邦亦分五極,於“大統”,為一皇、二皇後、二帝後、八王牧、二伯公。以配《邶·擊鼓》以下十篇,則當合《式微》於《旄邱》,東北方三篇、西南方二篇。以配三《頌》,則《邶》《周》,《魯》《鄘》,《商》《衛》。配《大雅》,則《文王》十篇分三皇,《生民》《公劉》八篇以配《周》《召》,《卷阿》以上十八篇配首五《風》,《民勞》《嵩高》大小五方以配侯牧之十風。《小雅》則三十輻,為五際、五極,配首五篇。《鹿鳴》以下十二篇配侯牧,再分三統,《瞻洛》三,《衛》前四,《豳》《秦》《陳》;《魚藻》三,《鄘》前四,《王》《鄭》《齊》;《菀柳》三,《邶》後八,《唐》《陳》。總計之,則十五國風,合為三皇:《邶》《鄘》《衛》。五帝:《周》《召》《唐》《陳》合《邶》。三王:《王》《豳》《周》。五伯:《鄭》《齊》《秦》《魏》合《周》。

西人重公,公理、公法,皆不主一偏,原本於經。《詩》以九州比井田,京為公,八州為私。所謂“薄汙我私”,“駿發爾私”,皆謂八伯之私地;所雲“退食自公”、“夙夜在公”,皆以“公”為京邑。四隅顛倒,皆折中於公。公者不偏不倚,皇極居中。一貫之道,忠恕之訓,即《詩》中心。“恕”即“絜矩”,所謂上下、左右、前後,所惡忽施;“忠”不與詐偽對,而與偏倚對,即西人公理之說。《屍子》言“孔子貴公”,[“孔”當為字誤。]然“一貫”即中即公。《詩》所謂“進退維穀”;《論語》所謂“中行”、“狂狷”;《列》《莊》之言“公”者,尤不一而足。

天主之說,不維諸教同,經教亦然。即其專尊天而薄諸神,經傳亦同其義。餘以為孔子未出,中國實亦如此。考《喪服傳》多主天,《禮三本》所言君親師三本,皆直刺專主天之非;《春秋》主天,《穀梁傳》明雲“為天下主者天也”雲雲;《詩經》有駁專於主天之文,如“天命之辟”,“多辟”即不專主一天;董子《順命》篇尤為精詳,所謂“臣以君為天,子以父為天,婦以夫為天”者,蓋人人習聞專主一天之說,惟知尊天,故以三綱托之於天。因其所知而化一為三,以為之本,實即《詩》“多辟”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