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本田進入美國市場是從摩托車開始的。此時,本田摩托車在美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深受美國消費者的喜愛。但要想讓那些喜歡他們摩托車的顧客同樣喜歡他們的汽車,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汽車和摩托車在技術上的要求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而且從現實因素講,當時的美國汽車業市場一直被號稱世界第一的通用汽車為首的三大汽車公司集團牢牢地控製著,本田公司要想跨入競爭激烈的美國汽車市場,其難度可想而知。
麵對嚴峻的形勢,本田認為要想成功打入美國市場,就必須做好各方麵的準備工作。很快,他就讓人擬定了一套新的開發戰略。
根據開發戰略,1969年,本田首次在美國的夏威夷銷售N600型汽車,結果反響不錯。於是在第二年,本田便盯準了美國大陸。但是,在美國大陸,本田遇到了困難,很多汽車經銷商把這種車視為“發育過度的摩托車”,根本不想和本田合作,如此一來,本田就不得不轉變策略,將目標定在了夏威夷、加州、奧勒岡及華盛頓等地。本田意識到想要進入美國大陸,就必須找到願意和本田合作的經銷商。但這些經銷商都很挑剔,這讓本田稍微有些為難。
在國內,由於本田是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才開始進入汽車業的,在發展年限上來看,可以說它遠遠落後於豐田和日產。那些較好的零售點都已經被豐田和日產這樣的大公司占領了,剩下的一些大店麵的租金也非常昂貴,根本不適合用來經銷汽車。因此,本田不得不選擇和一些小店麵合作。日本是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稀少的土地資源一直以來嚴重製約著日本商業的發展,汽車業也沒有幸免。
而美國的法律規定,各州的汽車經銷商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例如加州就規定其為10英裏以上,日本就沒有這個限製。因此,本田早期在國內建立的摩托車銷售網可以適用於美國,但要讓汽車銷售也照那種方法進行則完全行不通。由於本田摩托車是靠高超的技術在起作用,而現在的本田汽車隻有極少數經銷商願意開設銷售中心。這樣,實現在美國建立本田汽車銷售中心的目標是個漫長的過程。
立足美國市場
CVCC引擎的成功麵世,為本田贏得了很多美國消費者的支持。當時美國汽車業界十分關心廢氣汙染問題,CVCC引擎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不需要借助媒轉換器來降低內燃引擎廢氣裏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及氮的氧化物等含量。它用稀薄的油氣混合氣,並調節其燃燒,從根本上減少汙染物的產生。在當時,能做到這一點的隻有本田公司一家。就這樣,本田一時間成了創新型公司的代表。
轉眼間,本田已經進入美國市場有5年的時間了。在這5年的時間裏,本田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
可以說,此時的本田汽車已經在強手如林的美國市場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追捧和信賴。對此,曾任美國本田總裁的吉澤幸一郎曾說:“和日本人比起來,美國人更願意嚐試新的東西,盡管我們很清楚美國市場是一個很難立足的市場,但我相信,隻要我們有耐心、夠努力,我們就一定能夠成功。但這一切的關鍵還在於產品的質量以及良好的售後服務。”
鑒於本田汽車在美國的銷售已經逐漸走上了正軌,本田開始計劃在美國建廠。然而,與以往相似的是,這個舉動在很多人看來又是一個自不量力的舉動。當時的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汽車生產基地,它擁有3個國際性的汽車生產企業。而本田和這些生產企業比起來,根本沒有任何競爭力。這使得本田的提議受到了別人的嘲笑。
即便如此,本田依然決心要在美國建廠。這簡直是一個再大膽不過的決定了。
當時很多人都勸說本田,應該與其他汽車廠合資建廠,這樣的話風險會小些。但本田根本沒有理會這些,他認為本田公司必須要永遠高舉自己的火炬。
他決定首先建一座24300平方米的摩托車工廠,總投資為3000萬美元。
這對於當時的本田來說,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投資。其實,這是一個“投石問路”的方案。本田的意思很明確,如果摩托車生產能夠順利進行的話,就會繼續擴大公司的規模,然後生產汽車。
本田要在美國建廠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美國。1976年4月的一天,《哥倫布公民報》報道了這個消息,很快就引起業內的巨大關注。此時,時任俄亥俄州發展局長的杜爾克知道了這個消息後,準備和本田公司合作。
於是,他找到了州長羅德士,向他說明了自己的意圖。在得到了羅德士的首肯之後,杜爾克登上了飛往東京的飛機,開始了他的宣傳之旅。
杜爾克到達日本後,先後拜會了豐田的執行副社長、日產董事長以及本田的社長。所到之處,杜爾克都不遺餘力地對俄亥俄州進行大力宣傳,他給了這些老總們一套詳細的資料,上麵有關於俄州的地理環境、環保法規、勞力資源和交通運輸等具體說明。
盡管杜爾克相當賣力,卻並沒有立刻達成協議。5天之後,杜爾克起程回國了,他向州長彙報說:“這3家汽車廠中,本田最有可能在美國設廠。”
州長忙問為什麼,杜爾克回答說:“豐田在美國的汽車銷售量,雖然在3家中最大,但在全球來說,隻是其銷售量的一小部分。日產外銷地區之中,北美所占的比重最大,但其數量遠遠比不上其內銷。至於本田,它在北美地區的銷售量就占了其總產量的一半,所以,本田來我國設廠就極有可能,因為它的產量很大,還是萬裏迢迢從本土運來,那就很不劃算。”
聽杜爾克這樣解釋,州長也認為這是有可能的。接下來,他們便開始了漫長的等待。一直到第二年的1月,本田加州分公司副經理吉田茂終於給杜爾克打了電話。
接到電話的杜爾克十分興奮,隨後,雙方約定了見麵的地點和時間,準備具體洽談建廠事宜。
會見那天,天氣異常寒冷。吉田茂問道:“杜爾克先生,俄亥俄州到了冬天是不是一直這麼冷呢?”杜爾克趕忙說道:“當然不是,今天是這個冬天最冷的一天。我們州的天氣,一年四季明顯,溫度適宜。”接下來,吉田又問了很多問題,並把對方的回答詳細地記錄了下來。
會談結束後,吉田茂並沒有立刻就此表態,因為他還要到其他幾個地方進行考察。這些地方包括:密歇根、印第安納、伊利諾及田納西等州。
經過3個多月的實地考察之後,吉田茂認為俄亥俄州是最適合建廠的地方,於是又一次聯係了杜爾克。他給杜爾克打電話說,想要多看幾個地方,以便從中選出最好的建廠地點。為了拉攏這個巨大的合作者,杜爾克一口答應下來。於是,吉田茂便帶著專案小組開始了詳細的考察。他們在短短幾天的時間裏,就跑了五六十個地方,但遺憾的是吉田茂並不滿意。
於是,吉田茂提出了一個要求:“我們需要一塊摩托車廠建設用地,同時還要留有空間供下一步再擴大。”
過了幾個星期,吉田茂乘坐著州政府提供的小飛機又回到了俄州。在飛往俄州的途中,吉田茂問:“州長先生,可不可以飛越運輸研究所?”“可以。”州長說。
運研所位於哥倫布市西北方80公裏,那兒有一條120公裏的高速汽車跑道,還有一塊3200平方米的開闊地帶,是世界上最好的試車場。吉田茂要求落地看看。
吉田茂邊看邊又問了很多問題,最終選擇了這塊有100萬平方米的地方。原因是,它位於馬裏斯維裏西邊10公裏處,這個小鎮的人口隻有8000人,而且距離飛機場、鐵路、高速公路都不遠,因此強烈地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1977年10月11日,本田與俄州政府正式簽訂了協議,在此地興建了一座摩托車廠,本田將其命名為“美國本田公司”。
到了第二年,本田公司又相繼建了幾個廠子。從本田總公司派來了6位經理,負責招收員工。對於一些新進的員工,一經錄用就被送到日本的本田總廠,學習按規格焊接、油漆和裝配摩托車等技術。
1980年上半年,本田決定開始製造汽車。這是相當大膽的決定,因為建造汽車廠的費用比建摩托車廠的費用要多好幾倍,而更為重要的是,本田的這種舉動無疑是在向美國三大汽車廠挑戰。雖然困難巨大,但本田從來都是信心十足。憑借著良好的質量和聲譽,本田成功地邁開了打入美國市場的第一步。由於公司運營良好,本田的投資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1986年11月,本田技研總公司又設立了另一個汽車廠,地點選在加拿大多倫多市北麵10公裏處的一個小鎮。這個廠的主要目標是加拿大市場。直到此時,本田終於在北美市場站穩了腳跟。在這段時間裏,本田產品的銷路一路高漲,看到這樣的情景,本田心裏的大石頭終於落地了。
1988年,本田在美國的投資總額已經高達17億美元。本田的目標就是要把美國本田公司變成一個綜合的、獨立的本土企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本田公司又在俄州安娜城興建了一個兩萬平方米的引擎廠。
本田總公司向美國提出保證,它的堅定不移的目標是要把美國的本田汽車工廠建設成為正規的美國企業。正如當時美國本田公司總經理茅野徹郎所說的:“生產工藝的美國化,隻是我們工作目標的一個方麵。我們要把本田公司生產的汽車,讓美國的每一位顧客都心安理得地受用,在美國國內增強本田的研究和開發事業。將在這個國家所取得利潤的大部分再投資在這個國家。在經營方麵,我們也打算實行美國化。最終目的,我們是想把本田公司造就成為一個美國能夠接受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