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第一次在太空中行走至今,宇航員已經實現了近百次的行走。但每次行走仍然擺脫不了特製的宇航服,宇航服有安全帶,能提供在太空行走時所需的氧氣等,這種特製的宇航服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護宇航員的安全,以防他們在太空中飄走,或者因為缺氧而窒息。
對於“太空行走”的定義,美國和蘇聯有些不同。蘇聯認為隻要宇航員在宇宙真空環境中暴露,就算是實現了太空行走,然而美國並不認可這種定義。1965年6月3日,美國發射了“雙子星座”4號飛船,這艘飛船上有2名宇航員,即麥克迪維特和懷特。在太空中,懷特打開艙門在艙外行走了21分鍾,艙門打開後,他的搭檔麥克迪維特也暴露在真空環境中,若按照蘇聯的定義,麥克迪維特也算是實現了太空行走,然而至今美國也沒有把麥克迪維特的名字寫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員名單裏。
第一個在太空行走的女性是薩維茨卡婭。薩維茨卡婭是在1984年7月17日乘坐“聯盟T-12號”飛船進入太空的,等到了太空後,飛船成功地與“禮炮7號”空間站“聯盟T-10號”飛船聯合體對接。後來,薩維茨卡婭在艙外進行了3個多小時的活動,這點令地球人感到敬佩。
中國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宇航員是翟誌剛。翟誌剛當時乘坐的是“神舟七號”飛船,這艘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在甘肅酒泉發射升空。飛船到達指定位置後,翟誌剛在9月27日進行太空漫步,成為第一位進行太空漫步的中國航天員。
人類目前在太空進行活動的時間仍然是有限的,但是不可否認,人類在太空行走的時間正在逐漸增加。
· 異彩紛呈的登月競賽 ·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成為首個踏上月球的人。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場點火升空,這是人類第一次載人登月活動,這艘飛船上有三位宇航員,即阿姆斯特朗、邁克爾·科林斯與巴茲·奧爾德林。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說:“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從仰望月球,到登上月球,這一步跨了5000年的時間。
就在美國人慶祝登月成功時,蘇聯人卻無比鬱悶。眾所周知,在“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曾展開激烈的探月競賽,當時蘇聯人在航空領域處處領先,尤其是無人探月技術更是領先美國很多年,但在最後關頭,卻是美國人領先一步登上了月球,這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蘇聯早就準備登月了,但一直都不怎麼順利,尤其是功勳科學家科羅廖夫突然病逝。蘇聯登月計劃的總設計師是科羅廖夫,N-1火箭是科羅廖夫為了登月計劃的順利實施,而製造的大型火箭,但是由於心髒病突發而去世。科羅廖夫的去世給蘇聯的登月計劃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後來,由米辛來接替科羅廖夫,但是蘇聯高層為了能夠在與美國的太空競爭中保持優勢,將還不完善的N-1火箭推向了發射台,蘇聯人的噩夢也由此開始了。
1968年,N-1火箭被發現存在裂縫,於是發射時間推遲到1969年2月,但是這次發射仍不順利,火箭搭載的液氧管破裂,火箭升空後不久,便爆炸了。聽說美國人要在7月16日發射“阿波羅”號宇宙飛船,蘇聯人不甘心落在後麵,於是趕在美國人前麵在7月3日又發射了第二枚N-1火箭,但是遺憾的是,由於疏忽,這次火箭在空中又爆炸了。
不甘心的蘇聯人又在1971年和1972年發射了第三枚和第四枚N-1火箭,第三枚N-1火箭發射51秒後,推進器失去控製,開始繞縱軸旋轉,導致火箭爆炸;第四枚N-1火箭開始與宇宙飛船分離時,內置的6個第一級發動機被關閉,然而這時火箭突然繞縱軸旋轉,導致推進裝置毀壞,然後火箭爆炸,整個過程持續了大約107秒。
可以說,這四次事故給蘇聯人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這些事故不僅給蘇聯的登月計劃帶來的打擊,更多的是對蘇聯人自信心的打擊。
但是從那以後,美國似乎也放棄了探索月球的計劃。曾有傳言說,這是因為宇航員在月球上發現了外星人,外星人警告人類不要探索月球。這種說法是真是假,無從得知。但是從2004年開始,世界又重新掀起了一股探月狂潮。
首先表態的是美國,美國總統小布什在公開場合說:“美國將繼續進行登月探索計劃,將開發一種新的飛行器在2020年之前將美國人送到月球,並且建立一個永久基地,讓宇航員能夠長期在月球上居住。”美國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為的是將月球當作一個跳板,探索其他星球。
之後歐洲空間局也發布了一項被稱作“曙光”的太空計劃,按照計劃,歐洲將在2024年實現登上月球的目標。
然後是日本,計劃在2020年之前將宇航員送到月球上,並且在2025年開發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所需要的技術。
俄羅斯也參與這次登月熱潮,計劃在2025年實現載人登月,在2027年到2032年間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能夠讓宇航員長期居住的基地。
中國早在2002年就公布了月球探測的三個階段:無人月球探測階段、載人登月階段、建立月球基地階段。無人月球探測階段又可以分為繞月探測、月球表麵軟著陸、月球車巡視探測以及月球取樣返回。
2007年和2010年,“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都曾飛越月球,並且繪製了詳細的地圖。2013年12月,攜帶“玉兔”月球車的“嫦娥三號”探測器完成了月球表麵軟著陸的任務,這使得中國成為近40年來唯一一個在月球表麵軟著陸的國家。按照計劃,中國將在2017年將月球的樣本送回到地球上。大概在2020年,就有能力讓宇航員登陸月球了。
很明顯,未來的登月競賽會更加精彩,更加讓人難忘。
· 人類的太空家園——空間站 ·
空間站是一種靠近地球軌道運行,可以讓宇航員在其中生活和工作的載人航天器。
空間站首先要保證的就是能夠長時間運行,其次是滿足生活在其中的人員的需求。從目前發射的空間站來看,小型空間站可以直接發射,大型的空間站則需要分批發射組件,然後在太空中組裝成一個整體。
1971年4月19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即“禮炮1號”。這個空間站長約12.5米,最大直徑有4米,由軌道艙、服務艙以及對接艙組成,整個形態看起來像是不規則的圓柱形。空間站裏有各種觀測設備、科學實驗設備,可以與“聯盟”號飛船進行對接,對接後的空間大約有100立方米,可以容納好幾個宇航員居住。這個空間站在太空中運行了6個月,後來因為燃料耗盡,而在太平洋上空墜毀。這樣的空間站,蘇聯一共發射了7個,其中前5個由於燃料、氧氣等原因,隻在太空中存在了很短的時間。“禮炮6號”空間站和“禮炮7號”空間站都曾刷新了空間站載人飛行的天數紀錄。
1986年2月20日,蘇聯發射了“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這是一種新型的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的運行時間大大超出世人的想象,直到2001年3月23日才在太平洋海域墜毀,總共運行了15年之久,成為宇宙探索史上運行時間最長的空間站。運行期間,曾經有30多艘載人飛船、60多艘貨運飛船與其成功對接,先後有眾多的考察組前去訪問過“和平”號空間站。宇航員在空間站中完成了1.65萬次的科學實驗。“和平”號空間站對探索宇宙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蘇聯在空間站上的成就如此卓越,作為航天大國之一的美國也不甘落後,於1973年5月14日發射了一座名叫“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空間站全長約36米,最大直徑接近7米,比蘇聯最大的“禮炮”號空間站直徑要大很多,提供的空間也非常大。空間站由軌道艙、過渡艙和對接艙組成,曾先後接待過9名宇航員,他們共在空間站上工作了170多天。空間站飛行期間,曾進行了各項科學實驗,拍攝了大量的照片,直到1979年才在南印度洋墜毀。運行時間達2246天。
按照計劃,我國將在2020年左右建成一座空間站,預計可以運行10年以上。初期將建造3個艙段,即1個核心艙和2個實驗艙,呈T字形,中間部位是核心艙,3個艙段總共有90多噸重。等到建成後,這座空間站將有助於我國進行科學研究以及太空實驗,可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建立空間站的國家之一,以彰顯大國風采。
各國之所以興建空間站,除了能夠彰顯國家實力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實用、經濟。每一次載人航天工程要消耗大量的物力、財力,如果使用空間站,那麼載人飛船隻需要保留載人的功能就可以了,這樣,飛船的設計將會大大簡化,同時由於簡化,飛船升空時也就不需要太多的燃料,從而降低航天費用。另外,空間站運行的時間非常長,目前基本上都可以使用數年。平時可以不啟動它,有宇航員去空間站時再啟動,如果空間站壞了,也可以在太空中維修,讓空間站能夠長久運行。
目前各國對外太空的競爭十分激烈,如果哪個國家能夠擁有一個運行時間超長的空間站,就能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試想,當別的國家還在絞盡腦汁地設計載人飛船以便能夠多增加一個宇航員名額,或者能夠在太空多停留一段時間時,有空間站的國家則可以通過載人飛船直接將宇航員送到太空中,隻要空間站物資充足,居住數年都沒有問題,這該多麼方便、經濟、實用啊!
空間站是人類探索宇宙史上的一個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