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文明遺跡(2 / 3)

金杖究竟是權杖還是神杖?持杖之人究竟是天神還是人皇?其形製是從近東古文明采借還是中國本土產生?都還是未解之謎。

· 青銅縱目人麵具之謎 ·

在三星堆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最令人駭異的是那麵巨大的青銅縱目人麵具。

青銅縱目人麵具造型奇特、麵目怪異、形狀巨大、鑄造精美,在世界文物考古史上占有空前的地位。

青銅縱目人麵具出土了3件,造型大體相同,分為大、小兩型,均出土於2號坑。據文物報告:“闊眉大眼,眉尖上挑,眉寬6.5耀7厘米。雙眼斜長,眼球極度誇張,直徑13.5厘米,出眼眶長16.5厘米,前端略呈菱形,中部還有一圈鐲似的箍,寬2.8厘米,眼球中空。鷹鉤鼻……大嘴,兩嘴角上翹接近耳根,雙耳極大,耳尖向斜上方伸出,似桃尖……額中部有一個10.4伊5.8平方厘米的方孔……通高65厘米,寬(以兩耳為準)138厘米,厚0.5耀0.8厘米……這個畫像可能是附在某個建築物圖騰柱上的。”

這些青銅麵具有眉眼描黛、口鼻塗朱的情況,在其兩隻桃尖形、形如獸耳的大耳朵內側刻有複雜的圖案,似與人的形象有所區別從而加強神性特征。

青銅縱目人麵具以其想象豐富、怪誕神奇的造型引起不少專家注目,然而迄今尚無人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有的考古學家認為它是蜀國第一代蜀王蠶叢,也就是蠶祖,蠶目為鼓突狀,所以蠶叢就應該是鼓眼。而蠶又為馬,馬目也可以稱為“縱目”,蠶又可化為“龍”,龍目自然也是“縱目”。此說有點道理,但遺憾的是我們在青銅縱目人麵具上找不到絲毫能表現蠶、馬、龍的特征,比如馬嘴、龍唇等。

青銅縱目人麵具會不會暗含史前文明的信息呢?

《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麵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

這段記載稱,一條千裏之長的赤色巨蛇,不需吃喝,也不呼吸。一呼吸便起風,或吹呼之間便為冬、夏。特別強調了它的眼睛,為“直目正乘”,閉上便一片黑暗,張開就大放光明。對“正乘”的含義,語焉不詳,曆史頗多分歧,但對“直目”,諸家都讚成郭璞的說法,即“目縱”之意。研究三星堆的學者認為,三星堆的縱目人麵具就是燭龍“直目”的真實寫照。蠶叢縱目實際上就是燭龍“直目正乘”。縱目人麵具的發現印證了《山海經》上的記載和《華陽國誌》上的記載。近代研究者還認為祝融讀音與燭龍近,燭龍又可視為古史記載的赤帝祝融。

在炎黃二帝的譜係中,都有祝融。這些表明,“祝融”起到了“光融天下”的作用,融炎黃為一族,為兩族共奉的祖先———蠶叢氏。

“祝融”顯現為“燭龍”的形象卻令人詫異,“視為晝,瞑為夜”即“瞑乃晦,視乃明”。晝夜當作明暗講,形容其“直目”射出的光線之強,“正乘”之意就是很強烈。“吹為冬,呼為夏”是言燭龍在活動時,需大量空間攝取熱能,使得大地生寒如冬天;它排除廢氣時,也可使大地酷熱如炎夏。“燭龍”可以控製氣候,所以說“風雨是謁”。由“融降於崇山”來看,燭龍是可以升降的,也可能是一條火龍。這條火龍是巨型火龍,還是小型燭龍?《東山經》記載:祝融隻如黃蛇,比起燭龍來小得多了。黃蛇,黃色的圓柱身,並且生有魚翅一般的飛翼,起飛和返航時都有光。

20世紀20年代,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德森在中國甘肅一帶進行考察,在寧定(今廣河)購得幾件新石器時期半山文化類型的陶塑半身神像,其中一件為圓頭、長脛,下部切成齒狀並滿飾彩繪。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尊像的額頂有兩塊對稱的圓鏡飾物,極似一副護眼的風鏡。從整個頭像觀察,很像是一位神情肅穆、戴著頭盔的人像。從這尊塑像所屬的文化類型看,它距今至少有4500年的曆史。

1959年,在浙江省海寧的馬家浜遺址發掘出一塊陶片,上麵刻有似猿似人的頭像,外麵顯然套有一個封閉式的頭盔,其右側還有一帶狀飾物,可惜飾物已折斷,不知連接於頭盔的何處。其年代在4500年前。

我們可以猜測,蠶叢(祝融)一代的“縱目人”,就是大約在5000年前。

· 瑪雅文明是外星人帶來的嗎 ·

瑪雅文明是五大古文明之一,瑪雅人曾經有過輝煌的曆史、燦爛的文化。

流傳在特奧蒂瓦坎附近的神話告訴我們,在人類出現之前,眾多的神靈曾乘坐著飛船,從天而降,在瑪雅人居住的地方聚會過,教會人類文明和知識之後,又飛回了宇宙深處……

古瑪雅人的居住領域包括中美洲的心髒地帶,橫跨危地馬拉、伯利茲、墨西哥、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部分地區,分別以三個互相隔離的區域為中心———齊阿巴斯與危地馬拉高原和南部高地、太平洋潮濕的沿海平原與薩爾瓦多西部、墨西哥灣伸展到伯利茲一帶及洪都拉斯的熱帶森林區。人口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危地馬拉的佩茲省和北猶加敦岩密布的低窪地區。

約在公元前300年及以後的1000年間,瑪雅文化達到鼎盛時期。盡管瑪雅人以農業為主,沒有多少物質財富和技術工具,但他們中照樣產生了大量的建築學家、科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瑪雅人擁有十分複雜的象形書寫和計算係統,還在城市建立了宏大的公路網絡。他們擁有當時世界上最輝煌的城市、高聳的金字塔、精美的宮殿、堂皇的廟宇和雄偉的寺院,所有這些建築都是用雕刻過的石頭精心裝飾而成的,而且在每個城市都有一件值得瑪雅人驕傲的、與眾不同的工藝品建築。瑪雅人的天文台能觀測到太陽、月亮、行星和其他眾多星體。

1893年,一位英國畫家在洪都拉斯的叢林中第一次發現了瑪雅城堡的廢墟。這座城堡裏坍塌的神廟上的一塊塊巨大基石,無不刻滿精美的雕飾,如石板鋪成的馬路、路邊修砌的排水管、石砌的民宅和貴族的宮殿等,這些標誌著它曾經是個川流不息的鬧市,是個相當文明的城市。這個發現舉世震驚,隨後一批又一批考古學家開始探秘瑪雅文化。

據統計,各國的考察人員在南美洲的叢林和荒原上,共發現了廢棄的古代城市遺址達170多處,它們為人們展示了一幅瑪雅人約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8世紀,北達墨西哥南部的尤卡坦半島,南達危地馬拉、洪都拉斯,最後直抵秘魯的安第斯山脈廣闊的活動版圖。

使科學家們感到迷惑不解的是,瑪雅人擁有不可思議的天文知識,他們的數學水平比歐洲足足先進了10個世紀。最讓人驚訝的則是,在這些燦爛文明誕生之前,瑪雅人仍巢居樹穴,以漁獵為生,其生活水準近乎原始。瑪雅文化仿佛是一夜之間產生了,卻又在一夜之間轟轟烈烈地向南美擴展。沒有證據表明,南美叢林中這奇跡般的文明存在著一種漸變的過程。難道瑪雅人的這一切都是從天而降的?

除了“神靈”,誰還有這等魔法?

· 探秘瑪雅文字 ·

位於洪都拉斯西部的科潘遺址象形文字階梯,是瑪雅文字的一大寶庫。

在科潘遺址中,人們發現許多石碑、石像上都刻有象形字。最令人驚歎的是一座有63個石級的“象形文字階梯”,它高約30米,寬約10米,上麵刻有2500個象形文字,真可謂考古史上的一大奇跡!

瑪雅文字最早出現於西元前後,但出土的第一塊記載著日期的石碑卻是西元292年的產物,出現於提卡爾。從此以後,瑪雅文字隻流傳於以貝登和提卡爾為中心的小範圍地區。5世紀中葉,瑪雅文字才普及整個瑪雅地區,當時的商業交易路線已經確立,瑪雅文字就循著這條路線傳播到各地。

瑪雅的象形文字別具一格,每個字都用方格或環形花紋圈起來,裏麵的圖案或像人,或像鳥獸,或是一些圈圈點點。瑪雅人曾用這樣的文字寫下了大量書籍,可惜被西班牙殖民強盜燒毀,現在世上僅存3部手抄本。

現存的3種瑪雅手稿包括:一是1811至1848年,西班牙勳爵肯格斯鮑洛自費出版的瑪雅手稿“墨西哥的古物”,現存德國的德累斯頓圖書館,因此後人稱之為“德累斯頓手稿”;二是法國科學家洛尼在巴黎圖書館所收藏文獻中的另一種手稿,這就是“巴黎手稿”;第三種是西班牙人發現的,人們稱之為“馬德裏手稿”。

這些文字稀奇古怪,幾百年來許多專家絞盡腦汁也沒有完全認讀出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和蘇聯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利用電子計算機來破解,也隻能讀出其中的1/3。直到1966年,有人才根據已經認出的瑪雅文字,好不容易試譯出一塊瑪雅石碑,發現這個石碑竟然是一部編年史,從中人們知道了9000萬年前甚至4億年前的事情。可是,4億年前,地球還處於中生代,根本沒有人類,這瑪雅人、瑪雅文字又是從哪兒來的呢?

今天已知的瑪雅象形字有850餘個,已有1/4左右被語言學家解釋出來。這些文字主要代表一周各天和月份的名稱、數目字、方位、顏色以及神的名稱,大多記載在石碑、木板、陶瓷和書籍上。書籍的紙張用植物纖維製造,先以石灰水浸泡,再置於陽光下曬幹,因而紙上留下一層石灰。雖然現代還有200萬人在說瑪雅話,而且其文字中一部分象形和諧音字很像古埃及文字和日本文字,有可能比較探討出其中的異同來,但是我們對整個瑪雅文字的解釋依然難以定論。

現存的瑪雅象形文字多被刻在石碑和廟宇、墓室的牆壁上,雕在玉器和貝殼上,也有用類似中國毛筆的毛發筆描繪在陶器、榕樹內皮和鞣製過的鹿皮上的。

金字塔壇廟與象形文字的結合,清楚地表明了其宗教的性質。4部存世的瑪雅經卷上的象形文字,其用途也無疑是以宗教為主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象形文字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樣,我們隻能看到它從頭至尾一成不變的成熟完美,而不像其他古老民族的文字有一個從簡到繁的發生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