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瘋狂的石頭(2 / 3)

自1548年這個遺址被發現之日起,圍繞蒂亞瓦納科文化和太陽門就眾說紛紜,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揭開太陽門的種種麵紗。

· 史前石柱群之謎 ·

英格蘭東南部的阿姆斯伯裏村以西的原野上,有一片史前石柱群,是人類早期留下來的神秘遺跡之一。

這些壯觀的巨大石柱群與散布於北緯30毅的各類巨石陣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

這組巨大石柱群是一座高4米、由重25噸至30噸的巨石排列成圖形的巨石遺物。這些奇特的巨石建築默默地在風雨中經過了幾千年,注視著人間的滄桑巨變。那麼,這巨大石柱群究竟為誰所建?目的是什麼?又是以何種方法建造的呢?

石陣的主體是一根根巨大的石柱排列而成的幾個完整的同心圓。石陣的外圍是直徑約90米的環形土崗和溝。溝是在天然的石灰土壤裏挖出來的,挖出的土正好作為土崗的材料。緊靠土崗的內側由56個等距離的坑構成又一個圓,坑用灰土填滿,裏麵還夾雜著人類的骨灰。這些坑是由17世紀巨石陣的考察者約翰·奧布裏發現的,因此現在通常稱之為“奧布裏坑群”。坑群內圈豎著兩排藍砂岩石柱,現已殘缺不全。

巨石陣最壯觀的部分是石陣中心的砂岩圈。它由30根石柱上架著橫梁,彼此之間用榫頭、榫根相連,形成一個封閉的圓圈。這些石柱高4米、寬2米、厚1米,重達25噸。砂岩圈的內部是5組砂岩三石塔,排列成馬蹄形,也稱為拱門,兩根巨大的石柱每根重達50噸,另一根約10噸重的橫梁嵌合在石柱頂上。這個巨石排列成的馬蹄形位於整個巨石陣的中心線上,馬蹄形的開口正對著夏至日出的方向。巨石圈的東北側有一條通道。通道的中軸線上豎立著一塊完整的砂岩巨石,高4.9米,重約35噸,被稱為“踵石”。每年冬至和夏至從巨石陣的中心遠望踵石,日出的第一道光線正好投射到踵石上,增添了巨石陣的神秘色彩。

從飛機上俯視,巨大石柱群看起來就像是有柄的鏡子,相當於手柄的部分被稱為林蔭路,是麵向巨大石柱群中心的道路。入口處附近則是著名的踵石。除此之外,還有周溝、山石、洞穴等配置於同心圓上的構造,現在通常是從中心向外依次分為三石塔、撒遜圓、工穴、丫穴、顧普力穴及周溝。

巨石陣是早期英國部落或宗教組織舉行儀式的中心,也是觀察天文的地方。

夏至,巨石陣的巨石正好同夏至那天太陽升起的位置排成一線。在巨石陣紀念夏至的人,大都相信英國古代克爾特人的巫師宗教,認為他們舉行的活動同當年在巨石陣舉行的宗教儀式相似。有人認為,信奉神靈的古代克爾特人是巨石陣的建築師。

最早的克爾特巫師是法官、立法人員和神職人員。他們在那裏舉行宗教儀式,解決法律糾紛,並向老百姓發布指令和提供幫助。到了大約公元前1500年,英格蘭的早期居民就不在這個地方舉行任何活動了。

後來,英國考古學家發現巨石陣的巨石上刻有人麵像。人麵像緊皺雙眉,表情嚴肅地遙望著撒裏斯布利平原。人麵像隻有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才能被清晰地看見。在夏天,這段時間為14點前後的1個小時。它是用世界上最堅硬的石頭修建的,大約建於公元前2450年,需要在一個平台上工作幾百個小時才能建成,修建動機不明。人們也許永遠也不知道這個人麵像是誰。

巨石陣具有令人驚異的聲學特性。科學家們在一些巨石陣中放入先進的錄音器材進行實驗,發現組成巨石陣的巨大扁平石塊能非常精確地反射巨石陣內部的回聲,並將其集中於巨石陣的中心,形成“音箱”效應,類似於北京天壇的寰丘。

現在看來,巨石陣的建築規模和工程難度對於早期人類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它的建成比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還要早,然而究竟是誰建造了這雄偉的巨石陣,現在仍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是當地早期居民克爾特人建造的墓穴,也有人認為是古羅馬人為天神西拉建造的聖殿,還有人認為是丹麥人建造的用來舉行典禮的地方。

多角度分析研究表明,巨石陣的建築並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費時1000年以上,經過多次整修而成的。無數學者經年累月地找尋著巨石陣的建造者,慨歎巨石陣與埃及金字塔一樣神秘莫測。有人提出巨石陣的建築石料均是從160多公裏外的地方運輸而來,而開采、運輸、安放如此巨大的石塊,除了具備高超技術的巨匠外誰也做不到,於是他們認為巨石陣出自一位巨匠之手。

迄今為止,包括巨石陣在內的所有巨石建築物都是一個謎團。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巨石柱是由高水準的土木技術建造者完成的。

· 複活節島石像之謎 ·

複活節島因它上麵屹立著1000多尊巨石像,從而被世人所熟知。

那麼,是什麼人雕刻了這些石像?他們有什麼目的?石像代表了什麼呢?這些石頭來自什麼地方,用什麼工具運到這裏,又是怎樣豎立起來的?這一切使這個海島籠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複活節島四周的海岸邊屹立著600多尊巨人石像,這些石像一般高7~10米,重30~90噸,有的一頂帽子就重達10多噸。它們分成組,整齊地排列在長形石座上,每個石座一般安放著4~6尊石像,最多的排放了15尊。這些石像都由整塊的暗紅色火山岩雕琢而成,眼睛是專門用發亮的黑曜石或閃光的貝殼鑲嵌上去的。它們一律半身,沒有腿,外形大同小異,而且造型古樸、生動,個個都是長臉、高鼻、深目、長耳垂肩和前突的嘴的造型。同時,有些石像頭上還戴有紅帽子,它們被當地人稱為“普卡奧”。遠遠看去,紅帽子頗似一頂紅色的王冠,更為石像增添了尊貴、威嚴的色彩。當然,並非所有的石像都有紅帽子,享有這種特權的石像僅30多尊而已,隻分配給島東南岸15頂,北岸10頂,西岸6頂,這些佩戴紅色石帽的石像宛如眾多石像中的貴族。

這些石像的一雙長手放在肚前,朝著無邊的大海眺望,表情冷漠,神態威嚴,一副茫然若失的神態,勢如大軍行將出征,蔚為壯觀,足可與秦始皇兵馬俑相媲美。

使世人讚歎不已的石像已經成為這個天涯孤島的象征。但在驚歎之餘,人們不禁要問,現在島上的居民既沒有雕刻這些巨大石像的藝術造詣,又沒有海上航行數千公裏的航海知識,是什麼人雕刻了這些石像呢?

200年來,這個問題吸引著世界各國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民族誌學家、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他們紛紛踏上這個小島,試圖去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

英國學者詹姆斯在他的《消失的大陸》一書中,曾提出巨像是古大陸人類文明遺跡的見解。這種見解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科學的論斷,很多文獻或教科書均有所引用,流行一時。詹姆斯在書中寫道,古時在太平洋有很大一片陸地,這片大陸西起斐濟島,東至複活節島,陸上住有6400萬人,有5000萬年的悠久文明曆史,石像可能是那時建造的。在距今約1.2萬年前,因火山爆發和地震,這塊大陸沉沒洋底,複活節島隻是幸存的殘島。詹姆斯見解的根據是在太平洋的某些島嶼上發現了大陸性動植物和大陸性地塊。

可是,詹姆斯學說與人類學、地球物理學的結論不符。現代科學證明,地球上猿人的出現最早也不超過幾百萬年,人類文明史連1000萬年也未達到,更談不上5000萬年了。

根據對現場發掘的考察和對石像放射性碳14的測定,複活節島石像是公元5世紀建造的,並不像詹姆斯所說的那麼古老。石像建造年代與大陸沉沒年代上下差距達萬餘年,年代不符,說明石像不是古大陸文明遺址。

英國專家夏普對南太平洋海域考察後認為,至少在幾萬年內沒有陸地沉降現象。複活節島現在的海岸線仍和石像建造年代的海岸線相近似,幾萬年沉降不到1米。這也說明古陸沉降說與實際情況不符。

挪威人類學家索爾·海爾達爾提出一個比較新的論點,他認為複活節島的巨像文化起源於南美大陸。他在1947年撰文指出,複活節島的最早移民並非是來自太平洋島嶼的波利尼西亞人。其有力論據是:在複活節島上發現了刻有表意文字的硬木書板,而在島上一些巨石人像的後頸部位也發現刻有表意文字。但曆史學界經過考察得出一個一致公認的事實,即波利尼西亞人從未有過書寫文字的表達形式。這就是說,複活節島的最初移民一定是來自有過文字曆史的某個其他民族。海爾達爾認為,這個民族就是古代瑪雅人的後裔、印加帝國統治以前的秘魯人。他們不是在公元12世紀左右才來到複活節島上的,而是早在公元3世紀時就乘船隻漂流到了這裏。這些移民即真正的“長耳人”,他們有很高的石刻技術,大約在公元1100年開始建造“莫埃依”巨石人像。至15世紀左右,“短耳人”才從馬克薩斯群島遷居到島上。

索爾·海爾達爾在對秘魯和複活節島分別進行了實地考察之後,還提出了一個幾乎不容辯駁的論證:即在秘魯維拉科察一地發現的石刻人像,其麵貌特征與複活節島上的石刻人像驚人地相似。由此可以斷定,複活節島的最早居民和島上巨石人像的創造者是秘魯人。

學者們做過一個試驗,雕刻一尊不大不小的石人像,需要十幾個工匠忙一年,所以雕這樣巨大的石像,至少需要5000個身強力壯的勞動力才能完成。利用滾木滑輪裝置似乎是島民解決運輸問題的唯一途徑,但令人困惑的是,在雅各布·羅格文初到複活節島時,他並沒有看到樹木。再說那5000個石匠吃什麼?靠什麼生活?小島上僅有的幾百戶土著人根本沒有能力提供養活5000個強壯勞動力的糧食。顯然,那些石像不可能是當地人做的。還有,采石場上的石料隻加工到一半就停工了,好像是忽然發生了一件大事而撤離了似的。小島到底發生了什麼?火山爆發嗎?複活節島固然是座火山島,但它是一座死火山。狂風海嘯嗎?但是,島上居民理應對海島的自然災害司空見慣,再說災害過後隨時可以複工,但他們卻沒有這麼做,這是為什麼呢?雕刻巨石像已經是個謎了,采石場的突然停工,卻又是謎中之謎。

有些學者指出,這些石像的造型與遠在墨西哥的瑪雅———印第安文化遺址上的石雕人像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莫非是古代墨西哥文化影響過它?墨西哥遠離複活節島數千公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再者,這批石雕人像小的重約2.5噸,大的超過50噸。它們究竟是如何被製作者從采石場上鑿取出來加工製作的,又采用什麼辦法將它們運往遠處安放,並使之牢牢地聳立起來?那幾個世紀,島上居民還未掌握鐵器,這一切都令人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