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想要從商,先學做人(1)(2 / 3)

楊菊貞橫下一條心,就是死也要給弟弟申明冤情,她打算再次前去京城告禦狀。可是,去京城打官司,跋山涉水、艱辛備嚐的那份磨難先不說,就是那筆費用也叫人愁腸百結。因為前幾次官司已經花掉了許多訴訟、盤纏等費用,楊乃武家中的十多畝桑田已經被變賣幹淨了,家裏剩下的人隻有楊乃武的妻子和楊菊貞兩個婦道人家,以及楊乃武10歲的兒子榮緒。苦於沒錢的楊菊貞就此陷入了絕境。

就在楊菊貞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對楊乃武小白菜案抱著深深同情的胡雪岩此時慷慨解囊,贈送給了楊菊貞200兩銀子,這筆銀兩就成了楊菊貞再次告禦狀的救急錢。“我最大的樂趣就是看到一個人被錢難倒了,自己從口袋裏掏出一把來遞過去:‘拿去,夠不夠?’”胡雪岩這樣說道。

為了獲取京城官員們對楊乃武一案的同情,喚醒他們扶正除邪的良知,胡雪岩還專程拜訪了在杭州老家辦理喪事的翰林院編修夏同善,將楊乃武、小白菜的冤情向他講明,請求他回到京城以後尋找合適的機會向同僚進言,幫助重新審理這個案件。

楊乃武小白菜案發生的時候,胡雪岩已經是有著道員兼布政使銜的官員了,同時還擔任著上海轉運局委員的職務,既有財又有勢。這樣一位財勢煊赫的人物對案件的介入,使得楊乃武小白菜案立刻就有了轉機。1874年(同治十三年)農曆九月,楊菊貞陪同楊乃武的妻子詹彩鳳、楊乃武的兒子榮緒與姚賢瑞,曆經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再次來到了京城。首先她們拜見了夏同善,將楊乃武的控訴狀遞了上去,並經過夏同善的介紹,又遍訪在京的浙江籍大小官員三十餘人,然後向步軍統領衙門、刑部、都察院投上了訴狀。

夏同善不忘胡雪岩的托付,一次次拜訪大學士、戶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翁同觫,懇請他前去刑部查閱浙江審理楊乃武小白菜案的所有卷宗。後來在翁同穌和刑部負責浙江司刑獄的林文忠(林則徐)第五子的一起努力下,慈禧、慈安兩宮皇太後親自下了諭旨,重新審理這個案件。然而因為辦案人員一直拖延,使得案子始終懸而未決,慈禧太後於是指派正在浙江考選遺才的浙江學政胡瑞瀾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前往杭州複審此案。出身科班、對刑獄一竅不通的胡瑞瀾濫施酷刑,導致楊乃武雙腿被夾斷,卻依然不肯招供,畢秀姑手指全部折斷、上衣被剝、開水澆身,燒紅的銅絲穿人雙乳,畢秀姑不得不再次喊冤屈招。直到1875年(光緒元年)給事中邊寶泉上奏表示異議,夏同善等浙籍京官聯名上書,奏明這個案子審理得不清不楚,但怕浙江從此以後會沒有人肯讀書上進了,眾口一詞地要求把案子提入京城複查。

清廷於是下旨刑部,於1876年(光緒二年)底,把葛品連的棺木移往京師,當眾開棺驗明死者確實是因為生病而死亡的,到了這時候,這一件曆時三年多的大案才最終真相大白。楊昌潑以下的審辦官員統統受到了處分,楊乃武和畢秀姑出獄,楊乃武回到杭州後特意前去叩謝了患難相助的胡雪岩,回鄉之後以種桑、養蠶為業。

由於妻子詹彩鳳雙目失明、姐姐楊翠貞積勞成疾病故,楊乃武獨自一個人承擔了的家庭所有重負,最終於1914年病故。而畢秀姑則在後來前往縣城南門外“準提庵”削發為尼,到1930年才去世。

乍一看,行俠仗義的行為好像和商業行為壓根兒就沒有什麼關聯,作為一個商場中人,似乎最應該關注的是商業行為、商業競爭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然而胡雪岩卻在關注商業競爭的同時,也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在了行俠仗義之上,那麼胡雪岩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這對他的商業行為會有好處嗎?好處自然會有的,答案如下:

首先,將自己的名氣散播出去。

“楊乃武小白菜”案在當初轟動一時,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替楊乃武打抱不平的人非常多,然而卻由於找不到門路,可是又都不甘心眼睜睜看著楊乃武小白菜蒙受不白之冤。就在此萬般無奈之時,胡雪岩走進了人們眼中,他的出現給了人們一個很大的希望:以胡雪岩的權勢、財富,洗刷二人的冤屈應該不是難事。事實的確如此,胡雪岩不負眾望的確幫二人翻了案,一時之間,胡雪岩的名字不但在整個杭州城眾所周知,而且還散播到了所有聽聞過“楊乃武小白菜”案的地方,不用說,阜康錢莊、胡慶餘堂的名氣也借此開始散播出去。

利用公眾關注的事件對自己的品牌進行宣傳是現代商業社會經常使用的一種宣傳商術。對於現代企業而言,這一點同樣可以利用。樹立企業品牌、進行產品推銷並非要通過商業的渠道和方式去進行,完全可以如同胡雪岩那樣,通過某些公眾性事件、慈善事件進行操作。一個跨國公司的總裁曾經這樣說過:“廣告部我們可以不要,但慈善事業卻不能不要。廣告給人的感覺是在賺他們的錢,而慈善事業卻使他們放棄了防備心理並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