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是這樣,人們往往更需要在情感上,在對他人的關心上,對社會的責任感上獲得新的支柱,絕非在利益上。身為商場中人,應當從這些道理中去發掘投資方向,以便求得公眾的支持,獲取自己的利益,這才是大有前途的行為。
其次,對自己的地位進行鞏固。
胡雪岩仗義相助楊乃武等人,除了出於商業目的之外,事實上還有自己的政治目的。當時的胡雪岩身兼道員、布政使銜與上海轉運局委員的職位,財勢通天,很自然的就被很多人嫉妒,以至於很多“政敵”在無形之間對胡雪岩進行中傷,並對胡雪岩店鋪的產品進行抵製。這使得胡雪岩的生意變得十分難做,並且隨時都有倒閉的危險。胡雪岩自然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於是正好借著楊乃武的案子把這些人統統打倒,從而清除了自己的政敵集團,胡雪岩也就可以繼續穩穩當當地做生意、當官了。
在商場之中,這其實就是“借刀殺人”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通過第三方的力量來達到擊敗對手的目的。大多時候商場中的爭奪,商人們完全可以通過“坐山觀虎鬥”來獲取意外的收獲。當然,如果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對爭鬥雙方的實力進行適當的評估,並在關鍵時刻出手一擊,這樣往往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胡雪岩商道箴言
以現實物質角度來看,“禮尚往來”這個詞給我們說明了,幫助他人對自己來說也是好處多多的。就像胡雪岩說的那樣:“倘若在別人身處困境的時候,助人解了困,人家肯定會記在心裏的。到時他借著手裏的權勢,略微給點兒方便……”自然了,這絕非是強調助人為樂的目的是為了求得他人的回報,不過是從經商的角度把這點關於做人應該具備的道德展開來談。
雪中送炭,溫暖人心
性格不同的人,其人際關係也會迥異。對於胡雪岩來說,怎樣搞好人際關係,其中大有學問。譬如說,如何去對待那些迫切需要幫助的人,其中就有很大的學問;對此,你可以完全置之不理,對其死活不去理會,或者熱情相助,以便得到回報。前者委實眼光短淺,後者卻是眼光遠大。如果一個處境窘迫的人得到你的幫助,那麼當他獲得成功的時候,肯定會在第一時間想著感念你並回報你。胡雪岩將這種“雪中送炭”的方法,稱之為“燒冷灶”。這就是胡雪岩典型性格中的貼身性格之一。
胡雪岩對王有齡的資助正是這種“雪中送炭”式的幫助。用胡雪岩的話來說:“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陽,英雄末路,心裏有說不出的難過,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著覺。”還有一個關於此事的更清楚明白的說法。胡雪岩告訴王有齡:“我曾經讀過看人麵相的書,你的根骨預示著你終將是富貴之人,我這裏有替東家從某人那裏收回的500兩銀子,請你一定要收下。”
事實上,胡雪岩的這次“雪中送炭”是冒著很大風險的,原因是胡雪岩其實是挪用了東家的錢來私下裏幫助王有齡的。因此王有齡害怕自己一旦用了錢,就會連累到胡雪岩。而胡雪岩的回答卻非常樸實:“你用不著擔心,我自己會給東家一個合理的解釋的。我除了一條命之外什麼都沒有,就是想東家要我的命也對他沒什麼好處,卻白白地失去了500兩銀子,他肯定不會對我很苛刻的。你就放心拿著銀子去吧,事成之後快點還回來就是了,千萬別忘記了。”要錢沒有,要命一條。既然能下定這樣的決心,就看出胡雪岩已經拿定了主意,這個忙是一定要幫的了。胡雪岩成功的基礎就是由這次“雪中送炭”而奠定的。
這種“雪中送炭”的方式,在中國傳統社會中非常流行。舊社會上海灘大亨黃金榮,就是在蔣介石患難的時候與其結識的,他不但幫蔣還清了數千元的債務,還給蔣介石資助了一筆旅費,讓蔣介石可以投奔廣州。之後蔣介石在政界發跡,黃金榮的地位也就牢固不可動搖了。杜月笙結交戴笠也是同樣類似的情況。戴笠從小是個無賴,靠著擺小攤騙錢度日,被警察所追捕,之後來到上海混社會,也是在流氓群中幹一些無本“生意”。當時,杜月笙已經跨進了黃金榮的大門,當他和戴笠第一次見麵的時候,就認定戴笠是個“人才”,因此與戴笠傾心結交,沒多久二人就結為了兄弟。後來戴笠在仕途很不順利,有一段時間甚至陷入到了一文不名的困境,於是就去懇請杜月笙幫忙。當時,杜月笙已經是上海灘首屈一指的闊人了。但是卻依然顧念舊情,一次就給了戴笠50元。戴笠用完了這50元,杜月笙就又給了他50元。對杜月笙“慧眼識英雄”的恩情,戴笠始終記掛在心,當他後來成為炙手可熱、殺人不眨眼的大特務時,還經常對部下提起往事,讚歎杜月笙“古道熱腸”,算得上他生平知己之一。每次去上海,都一定會跟這位盟兄親密交往,共商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