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與他在藥店生意上做出的名氣,與胡慶餘堂的“金字招牌”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就連他的藥店檔手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在阜康發生擠兌風潮且開始波及胡雪岩的其他生意,敗局已定,胡雪岩麵臨查封家產的時候,他的藥店檔手為安撫店員所做的分析,就非常有道理。他對店員們說,胡大先生辦得頂好的事業,就是這胡慶餘堂。胡慶餘堂不但賺了錢,也為胡大先生掙得了好名聲。假如說虧空了公款,要拿胡慶餘堂抵債,貨色生材都可以人官,但這招牌是不會被摘下的。胡慶餘堂這樣好的名聲,官府一定不會把它封掉,胡大先生也仍然是胡慶餘堂的大老板,藥店檔手要求店員要格外認真,照常經營,抓藥要地道,對待客人要和氣,這隻飯碗一定捧得實,不必擔心。
這就是所謂名至實歸!名氣可以做出這樣的效果,名氣的效果可以發揮到這個份上,也算是一種極致了。這是胡雪岩做市麵的又一絕。
胡雪岩商道箴言
資本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無形的資本也是可以創造利潤的。良好的形象就是企業的無形資本。
善於借力,乘勢而起
在胡雪岩看來,勢有三種,即人勢、商勢、局勢,他的名言是“有勢就有利”,“勢”是為利服務的。胡雪岩確實是乘勢高手,因為“勢”對他來說,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一個生意人如果能像胡雪岩這樣察勢、造勢、順勢,必為大商人。胡雪岩幫助左宗棠籌辦船廠和籌措軍餉向洋人借款成功,就是乘勢的最好寫照。
胡雪岩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國引進資本的人。而在他之前,清政府從來沒有向洋人借過款,並且嚴格規定任何人都不能代表政府向洋人貸款。例如,曾是首輔軍機大臣的恭親王就曾擬向洋人借銀一千萬兩用於買船,所獲諭批卻是:“其請借銀一千萬兩之說,中國亦斷無此辦法。”胡雪岩提出向洋人借款的想法,甚至讓一向果敢有加的左宗棠也心存猶豫。最終,在胡雪岩一番關於當下時勢以及辦大事要懂得乘勢而行的剖析下,左宗棠才同意其想法。
胡雪岩說:“做事情要如中國一句古話說的‘與其待時,不如乘勢’,許多看起來難辦的大事,居然都順順當當地辦成了,就是因為懂得乘勢的緣故。”雖然都是向洋人借款,但恭親王那時要辦一定會遭到否定,而此時卻不一樣,這時提出這個想法獲得獲準可能性極大,這是時勢使然。第一,恭親王向洋人借債買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難,朝廷大多數人持保留意見,恭親王也隨之開始打退堂鼓,事情自然難以辦成;而此時洋人已經看出朝廷決心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收複東南廣大地區,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主動借款幫助朝廷,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拒絕。第二,恭親王時朝廷軍務並不緊張,向洋人借款買船還可以暫緩,而現在軍務重於一切,重中之重又是鎮壓太平天國,為解決軍務之急而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請求,朝廷自然不會拒絕。第三,現在帶頭向朝廷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並且因平定太平天國有功而深得慈禧太後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事,其分量自然就不一般了。憑借這三個條件形成的大勢,向洋人借款不辦則罷,隻要辦就一定會成功。結果事情的發展也果真如胡雪岩所料,幾乎一點不差。胡雪岩在這裏所說的“勢”,就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種外部條件同時具備,即是恰逢其時、恰在其地,幾好合一,好的機會彙集而成的某種大趨勢。具體說來,這種“勢”,也就是由時、事、人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可以助“畢其功於一役”的合力。這裏的“時”即時機。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同樣一件事,此時去辦,也許無論花多大的力氣都無法辦成,而彼時去辦,可能“得來全不費工夫”。這裏的“事”是指具體將辦之事。一定的時機辦一定的事情,同樣的事情此時該辦亦可辦,彼時卻也許不該辦亦可不辦。可辦則一辦即成,不可辦則絕無辦成之望。這裏的人即具體辦事的人。一件事不同的人辦會辦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兩個人,這個人辦得成的某件事,另一個人卻不一定能辦成。所謂乘勢而謀,也就是要在恰當的時機由恰當的人選去辦理該辦的事情。
當然,作為一名出色的商人,要想做大生意更應該清楚,在諸多因素中,對時機的選擇與把握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說是“乘勢”的靈魂。這就猶如我們平常發表對某件事情或對某個決策的看法一樣。在許多事情的處理與運作過程中,特別是在商場的行事中,即使你是一個身居高位、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即使是你的意見很富有科學性、意見絕對正確、決策十分果斷準確,如果你想讓你的意見或決策起到更大更有力的作用和影響,你也必須選擇恰當的時機,乘“勢”而發。否則,說早了沒用,說遲了徒然自誤;說的場合不對,難以生效,更有甚者還會帶來副作用。其中的訣竅,就是“乘勢”的奧妙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