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要想成功,學會變通(3)(3 / 3)

在胡雪岩首次做絲繭生意時,就遇到了和洋人打交道的事情,並且遇見了洋買辦古應春。二人一見如故,相約要用好洋場勢力,作出一番市麵來。

胡雪岩在洋場勢力的確定,使他主管了左宗棠為西北平叛而特設的上海采運局。

上海采運局可管的事體甚多。牽涉和洋人打交道的有,第一是籌借洋款,前後合計在1600萬兩以上;第二是購買輪船機器,用於山左宗棠一手建成的福州船政局;第三是購買各色最新的西式槍支彈藥和炮械。

由於左宗棠平叛心堅,對胡雪岩的作用看得很重,凡洋務方麵無不要胡雪岩出麵接洽。這樣一來,逐漸形成了胡雪岩的買辦壟斷地位。

洋人看到胡雪岩是大清疆臣左宗棠麵前的紅人,生意一做就是二十幾年,所以也就格外巴結。這也促成了胡雪岩在洋場勢力的形成。

胡雪岩在絲繭生意上和洋人打商戰,時間持續了近二十年。其間,胡雪岩節節勝利,中國人揚眉吐氣。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先進的絲織機已經開始進入中國,洋人也開始在上海等地開設絲織廠。胡雪岩為了中小蠶農的利益,利用手中資金優勢,大量收購繭絲囤積。洋人搬動總稅務司赫德前來遊說,希望胡雪岩與他們合作,利益均分。胡雪岩審時度勢,認為禁止絲繭運到上海,這件事不會太長久的,搞下去兩敗俱傷,洋人自然受窘,上海的市麵也要蕭條。所以,自己在這方麵應該從中轉圜,把彼此不睦的原因拿掉,叫權場相信洋人,洋人相信權場,這樣才能把上海弄熱鬧起來。但是得有條件,首先在價格上需要與中國這方麵的絲業同行商量,經允許方得出售;其次,洋人須答應暫不在華開設機器廠,和中國絲業同行商量,其實就是和胡雪岩他自己商量。因為胡雪岩做勢既成,在商場上就有了絕對發言權。有了發言權,就不難實現他因勢取利的目的。

勢力一旦形成,別人就不易進入。就像自然保護區一樣,在保護區內是受保護的動物的天下,外類不得涉足。想涉入也是不大可能,因為洋人認準了胡雪岩,不大相信不相幹的來頭。江南製造總局曾有一位買辦,滿心歡喜接了胡雪岩手中的一筆軍火生意,卻被洋人告之,槍支的底價早已開給了胡雪岩,不管誰來做都需要給胡雪岩留折扣。

胡雪岩商道箴言

在胡雪岩經營性格中,包含了一種積極主動的成分,他總是善於動腦筋,找渠道,形成一股強大的商勢,打開了自己的經商人生之門。相反,如果胡雪岩是一個性格內斂、不善用勢的人,這些利益恐怕就屬於別人了。所以積極主動的性格告訴商人們這樣一個好處:可以借勢打開自己的實力之門!

轉換思路,柳暗花明

從變化之中求發展

中國兵法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商戰與兵戰一樣,其環境與態勢全是瞬息萬變的,它時而天高雲淡,風和日麗,秋月映湖;時而山雨欲來風滿樓,黑雲壓城城欲摧;時而電閃雷鳴,急風驟雨,天昏地暗。久經沙場的軍人或曆經起落的商人對此往往是習以為常,他們深知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隻有無窮的變化,才會有無窮的機緣;無窮的魅力,才能引來無數英雄競折腰。

然而變化之中有機緣,隻表明了機會的存在。而更重要的是在於在變化之中發現機緣、把握機緣。古人雲:“識時務者為俊傑”,何謂時務?不難解釋,時務就是指世事的發展變化態勢。識時務,就是指根據這種發展變化態勢去尋找把握機緣,決定自己何去何從。

心理學家曾提出B=f(P.E)的人行為公式。其中B表示行為,f表示對這一行為的重視程度,P表示內在因素,E表示外部條件。人的行為是內外因素的複合,這內外因素的有機複合一定是人行為的最佳效果。而這內外因有機複合的前提便是獨具慧眼識時務。隻有識時務者才可能產生最有利於成功的行動。

時務學理論認為,任何世事的構成或運動變化全是由係統內外條件和多種因素決定的。當某些條件和因素達到一定的排列組合和結構狀態時,隻要從係統外部再加入一定的能量、信息或物質,整個世事就會發生結構上的極大變化,而身處局內之人可能就會因此而被卷入這一變化之中。即將發生變化的這一轉折點可以稱為“事機”。世事的事機對應著的時間數軸上的某一點,被稱為“時機”。事機和時機統歸於“時務”的涵蓋之下。時務在事機和時機之上更具有待選擇、決策和行動的意味。把握時機和事機的選擇、決策和行動,能出現更高的工作效率,不隻時效高,效能大,運動的勢能強,而且實現預期目標的可能性最大。任何世事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存在時機和事機,對人生選擇,經營決策、計劃實施等至關重要。能夠較準確地識別時機和事機的到來,並根據這做出人生抉擇,即為識時務的俊傑。

當年胡雪岩的生意正在蒸蒸日上之時,太平軍攻占杭州,就讓他經曆了一次大的變故,而且這次的變故幾乎將其逼入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