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時局,抓住機會
做生意,把握時事大局是頭等大事。
每個人都被機會包圍著,機遇是個人的奮鬥精神與社會環境條件的一種契合,是一種對目標的努力追求和時代、環境等外部條件碰撞後的火花。機遇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但是它們隻是在被看見時才存在,而且機會隻有在被尋找時才會被看見,關鍵在於你如何認識機會、利用機會、抓住機會和創造這些機會。工作與生活中,隻要你抓住它的真諦,它就能給你提供更上一層樓的台階。能夠抓住機遇不撒手的人,更像是一個抓住戰機不放鬆的將領,隻有捕捉到戰機,才能讓這樣的人戰功彪炳。總之,機遇不是命運,隻有捕捉機遇、把握機遇、善用機遇,才能使你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次次地取得成功。所以說,機遇麵前,百舸爭流,加快發展,時不我待。空談坐等隻會貽誤時機,求穩怕難隻會落後於人。我們要勇於在困難麵前增強必勝信心,關注時局,並在時局當中捕捉發展機遇。
要知道,一個人的事業是時代、環境和個人稟性共同作用的結果,胡雪岩從錢莊夥計到成為富裕顯赫的商界巨擘,除了他能把握時代契機,還與他卓有成效地關注時局分不開。
一次胡雪岩與朋友古應春聊天,談起一樁早該辦卻一直沒有機會去辦的往事,就發了一番很有意味的感歎。他說,有許多事情該辦而沒有辦成,其實並不是不想去辦或沒有想好如何去辦,而隻是因為沒有讓他去辦這件事的機會。想到了,但可惜“不是辰光不對,就是地點不對”,終於沒法去辦。“譬如半夜裏醒過來,在枕頭上想到了,總不能馬上起來辦這件事,這是辰光不對;再譬如在船上想到了,也不能馬上回去辦,這是地點不對。凡是這種時候,這種地方想到了,總覺得日子還長,有朝一日一定可以了了心願。想是這樣想,想過忘記,等於不想,到後來日子一長,想起這件事來,也就無動於衷了。”
胡雪岩的這一番發自肺腑的話,著實透徹地分析了機會在能否最終辦成一件事的過程中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胡雪岩做成的第一樁軍火生意,某種意義上看,就是適逢其時所產生的結果。那時上海小刀會乘勢開始起事,一方麵江浙未失之地正在積極籌辦團練以抵禦太平軍的進攻,另一方麵兩江總督以及江蘇巡撫也在想辦法調動兵力以平息小刀會。在這種情況之下,軍火的需求量自然會上升,而駐在上海的外國軍火商也正在此時開始向太平軍輸出軍火,也就是說他們已經開始明目張膽地在中國國內做起了軍火生意。一邊有人賣,一邊又有人買,這不是適逢其時,還能是什麼呢?當時的洋商大都集中在廣州、上海兩地。要與洋人談生意自然在這兩個地方最為合適。而此時,胡雪岩也正為蠶絲生意來到上海,這在冥冥之中又給胡雪岩創造了條件。不僅如此,在人際方麵胡雪岩也已經打通關係,在此前,胡雪岩由於想做“洋莊”生意,已經結識了在洋行做事的古應春,與洋人建立了聯係,而且,此前在幫王有齡解決漕米調動的公務時,他還結識了漕幫首領尤五等人,與漕幫建立了兩相托靠的“鐵”關係,借助漕幫的內河航運上的勢力,軍火自上海運往杭州的安全也有了保障。在這樁生意上,胡雪岩真正是機緣巧合,古人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都讓他占全了,於是他的第一樁軍火生意也就幾乎沒費多少周折便順利做成了。
胡雪岩說,他做生意靠的是眼光、手腕、精神力氣,這話確實不假。從把握機會來說,靠眼光,就是能夠發現機會;靠手腕,就是能夠牢牢抓住機會;靠精神力氣,就是舍得投入心力,把那一個一個被自己發現的或遇到的機會,經營成一個一個實實在在的財源。中國有句成語,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實在是有些道理。一件事能否辦得成,既需要人的精細謀劃,也需要有能夠成事的條件,還需要某種成事的情勢或者說機緣、機會。有些事經過必要的謀劃,看起來好像並不難辦,但由於缺少辦事的機緣,就無法成事。而有些看起來難關重重的事,由於機緣巧合,卻很容易就辦成了。
試看,胡雪岩為什麼能做出如此明智的選擇呢?因為他經商之餘,時刻不忘關注時局的變化,對各種行業前景在新形勢下麵臨的機會和挑戰,都有一定了解,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並借以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判斷。
正所謂:“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審時度勢,是為商者最重要的素質。”機會來了,許多人都能發現,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把握住,成功者並沒有天生把握機遇的能力,他們隻不過是在平時多留心、多觀察、多思考時局而已。所以,他們的成功自是必然。
市場是千變萬化的,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就必須順應形勢,善於把握變化的趨勢,在日常的平淡生活中努力培養自己的非凡洞察力和遠見卓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