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明智睿達,審時度勢(3)(2 / 3)

胡雪岩得知此事後,對自己的貿然行事感到慚愧。於是,他馬上找來那位同行,希望通過彼此的協商,將這件事圓滿解決。那位同行知道胡雪岩在軍火界的影響,擔心胡雪岩在以後的生意中與自己為難,致使生意更加難做,所以隻好推說這筆生意既然讓胡老板做成了就算了,隻希望以後留碗飯給他們吃。

在一般情況下,很多人認為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問題就算是解決了,但胡雪岩卻沒有這樣想,而是主動要求那位同行把這批軍火“賣”給他,這樣同行就吃個差價,而不需出錢,更不用擔風險。事情一談妥,胡雪岩馬上把差價補貼給了那位同行。那位同行甚為佩服胡雪岩的商業道德。

“不讓人賺錢的買賣人,不是好買賣人。”這是皮貨大王古耕虞經常說的一句話。在商業社會,做生意總要有合作夥伴、有幫手、有朋友。你照顧了別人的利益,實際上也就照顧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古耕虞又反複解釋:“同人來往,事先一定要好好算計,如何使自己能獲得最大利益。但無論怎樣算計,一定要算得對方也能賺錢,不能叫他虧本。算得他虧本,下次他就不敢再同你打交道了。不僅如此,這樣還會激化矛盾,增大了自己管理金錢的難度係數。所以,生意人絕對不能精明過了頭。如果說做商人的真理是賺錢,那麼精明過頭,這個真理同樣會變得荒謬。你到處叫人吃虧,就會到處都是你的冤家,你到處打碎別人的飯碗,最後必然會把自己的飯碗也打碎。”

所以,經商推崇以小謀大的智慧。引用到經營管理上來說,就是要做到目光長遠、注重大局、能舍能取、能進能退。隻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勝利;相反,如果緊緊地盯在眼前的利益上,這樣的商人不僅是一個見識淺薄的人,而且也會因爭利而得罪同行,樹敵過多,最終隻能是自取滅亡。

俗話說:香餌之下,必有死魚。所以,商人為了更好地賺錢,適當的時候要懂得故意損失一些錢,進而與對方建立和諧的關係,減少商場上的風險。這對於一個商人來說堪稱是一種智慧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胡雪岩商道箴言

聰明的商人要學會讓些利潤給同行,這雖然聽起來好像是自己在吃虧,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方法不僅不會讓同行因利益問題而與你相敵對,反而會為你的仁義行為而動容,信任於你。在商場上,贏得信任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贏得同行的信任更是可貴的,因為,這樣你既得到了一個商業上的合作夥伴,同時也贏得一種良性的競爭環境。

善忍者,成大事

胡雪岩經商一生,主動容忍禮讓、為了大局遷就他人的事例非常得多,但是最為人稱道的是胡雪岩拉攏並成全張秀才這件事。

在杭州城中,張秀才可以說是個人物,平日裏以衣冠中人自居。可以與官府來往,往日裏包攬訟事,調解是非等,典型一個欺軟怕硬的貨色,行為很是無賴。曾有一件事情使他對胡雪岩十分嫉恨,從此就總是明裏暗裏找胡雪岩麻煩。當時胡雪岩回到了杭州,恰好是杭州即將被收複的時候,胡雪岩這時候考慮的就是收服這個人,把他當作一個攻城時候的內應。想要收服一個人首先就必須弄清楚這個人的脾性,於是胡雪岩把這個任務統統交給開路先鋒劉不才去辦。

談起二人結仇的事,事實上不過是張秀才不滿胡雪岩,而胡雪岩卻對張秀才並無半點怪責。當初王有齡主政杭州,實施舊弊革新。那時候有一項對新開店鋪征收規費的稅,王有齡銳於政事,認為這個稅不應當征收,因此他貼出告示,永遠禁止征收這個稅。錢塘縣和仁和縣的差役們,盡管心中存有顧忌,不過卻不敢亂來,因此一時斂跡,不敢征收這項稅了。不過巡撫、藩司兩個衙門,自以為靠山很硬,不把知府看在眼裏,照樣征收這項稅。但是自己不方便親自出麵,於是就指使張秀才出麵去收這種費,說好了和張秀才三七分賬。沒想到運氣實在是差,張秀才收稅的時候正好碰到知府大人王有齡的轎子經過,王有齡發現有人爭吵,下了轎自一問緣由,居然是這種事。而且還是在他貼布告的當天就敢這麼大膽,所以勃然大怒,決定要嚴厲懲罰張秀才,王有齡聲色俱厲地把張秀才斥責了一頓,一定要革去他的功名。這可把張秀才嚇破了膽,因為一旦被革去了秀才的功名,那他可就成了一名白丁了。

張秀才思來想去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去托胡雪岩,因為王有齡對胡雪岩總是言聽計從。於是張秀才就帶著老婆兒女前去胡雪岩處跪地求助。胡雪岩當時也是有些大意,以為這隻是一件小事,於是便順口答應了下來,保他不會有事。沒想到的是王有齡堅決要依照自己的意思辦,聲明此事與他的威信有關。這時候的王有齡正處於建立自己威信的關鍵時期,怎麼會就這樣虎頭蛇尾?在胡雪岩反複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