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明智睿達,審時度勢(4)(1 / 3)

從此,藺相如和廉頗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二人一文一武,齊心協力為國家辦事,於是秦國就更加不敢輕易欺侮趙國了。

藺相如用容忍謙讓來取得勝利,故此名垂青史。在此處,容忍禮讓不但是一種權術或策略,而且還是一個人思想高度和個人道德修養的體現,能夠切實做到謙讓寬容的人,必定懷有堅強厚實的智能、品德與權位。自然,謙讓容忍的對象也必須是識大體的明理之士,對於得寸進尺或愚頑不化的小人,就完全不需要這麼寬容了。

胡雪岩商道箴言

常言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讓不一定代表著怯弱。以退為進,其實是一種具有深遠宏大眼光的策略。更遑論“讓”在中華文化傳統中一直是一種美德,“孔融讓梨”的故事盡人皆知,即是一個明證。“讓”是中華傳統智慧的結晶。一般想要做大事的人,首先就要學會以大局為重,高屋建瓴地看問題,自然就能培養出善於容忍的胸懷和氣度。

自奉儉約,嗜欲能忍

中國傳統文化曆來是尚儉黜奢的,《論語·八佾·述而》說:“禮,與其奢也,守儉”,“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墨子在《墨子辭過》則說:“節儉則昌,淫佚則亡。”管子在《管子·八觀》中說:“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崇儉是古代思想家的共識,對後世人們,包括商人在內,影響甚巨。

商人對奢儉問題是什麼態度呢?商人經商致富後往往有兩種心態:一種是奢侈揮霍,用錢如泥沙;一種是儉樸自守,一錢掰作兩半花。成功的商人應屬於後一類型。在中國曆史上,白圭是一個節儉型商人的表率。《史記·貨殖列傳》稱白圭“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與用事僮仆同苦樂”。白圭從自己的實際經營中很懂得“不勤不得,不儉不豐”這個樸素的道理。在開始經商時,資本微薄,做生意隻能靠勤力勞作;在有了一定的成就後,還必須追加投資,把買賣做得更大更活,這就得把先賺的錢省吃儉用,用於資本積累;如吃光用盡,將無法裕財增贏,擴大經營規模,增強經營實力。“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這是商人發家致富的三部曲,從“少有”到“既饒”,即靠勤力和儉約而成。韓非子說:“侈而惰者貧,力而儉者富”,沒有“力勤而儉”以致富,怎樣“鬥智”“爭時”,活躍於市場,製勝於商界?實際的經曆,再加傳統思想所提倡的尚儉美德的影響,商人中的有為者白圭就恪守勤儉二字,以此作為自己立業、守業、興業的根本。勤儉兩者相互為用,於商尤宜。單以儉字來說,在商業經營中實有至關緊要的意義。“隻有勤來沒有儉,好比有針沒有線”,雖勤而不儉,商人還是發不起家的,更不用說致富了。秦漢時期,承白圭的餘風,在著名的大商人中,以儉樸自守者還比較多見。洛陽大販運商師史,“轉轂以百數,賈郡國,無所不至。”家產達七千萬,但富了以後也還是精打細算不亂花一分錢。“周人既纖,而師史尤甚。”故司馬遷所下的結論是“夫纖嗇筋力治生之道也”。筋力是勤力勞作,纖嗇是纖細計算,點滴節約之意。嗇屬多義詞:一是吝嗇;二是節約不浪費。這裏的嗇是節約不浪費,並無貶義,纖嗇就是尚儉美德的具體表現。

胡雪岩也是比較注意節儉的。胡雪岩經商看似出手大方,實際上對自己的生活還是比較節製的。胡雪岩嫁胡三小姐時,雖然事業已陷入困境,但胡雪岩嫁女的錢還是有的。按道理說,以胡雪岩的身份和財富,嫁一個千金小姐再怎麼也要花百萬兩銀子。但胡雪岩說不能多花,隻花三十萬兩就夠了,多一分也不行。胡雪岩說花錢要留有餘地,不能窮奢極侈。

胡雪岩經商注意節儉,嗜欲能忍。曾國藩也是雖身處高位,也頗為節儉。曾國藩生長在一個勤儉孝友的家庭。人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但曾國藩一直到死,他的家庭生活仍像過去一樣儉樸。曾國藩不僅自己生活儉樸,還不與驕奢家庭聯姻。難怪清末流行一句話“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

商人從長期的實踐中加固了對尚儉戒奢的認識,留下了許多足以警世醒迷的商諺。如《商賈醒迷》中說“儉約可培,浪侈難植”“和能處世,儉能治家”“不儉不憐,徒負披星步竣,能生能守,豈妨沐雨航洋”“不以布衣而日貧,天然質樸;若以絲羅而日富,多是虛頭”。這些話對節儉的重要性,對奢侈的耗散錢財以至重新導致貧賤,都深有體會,以此勉勵經商者不要始儉終奢,而要善始善終,“老亦不變”。

對比胡雪岩等“富而能儉”的卓越的商業成功人士,近來我們有些商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能不說是很不正常的的“異象”了。這些人在洶湧的商潮中逐浪沉浮,發了大財,成了大款。但他們不是把錢用於正當的投資,去發展生產興辦實業,而是花錢如流水,擺闊排場,搞高消費,沉湎於紙醉金迷的生活,敗壞了社會風氣,擴大了貧富矛盾,民眾對之反感極大。其實儉能成事,奢可敗業,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以前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財富,辛辛苦苦打下的一片大好河山,來之甚慢,去之甚速。“創業難,守業更難”,中國曆朝曆代莫不是由創建者流血流汗地建立的,可是他們的子孫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奢侈生活,酒池肉林,依紅偎翠,不問朝政,到頭來大好河山毀於一旦,過著無處藏身的生活,“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清代鹽商的鬥富邀寵,四處競造園林,一夜驟起白塔,然而舞榭歌台,雕欄玉砌,除了留下一些文化古跡可供後人觀賞懷古憑吊外,還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