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將“方”與“圓”完美的結合,實在可以說是天衣無縫了。
圓世同時表現在“使活”和“靈活”兩方麵。治損不致殘的這個處世原則,就非常典型地闡明了表現了胡雪岩的這一原則。胡雪岩總是嚴格恪守著一條原則,即:始終給人留台階,別斷人後路。最後的印象往往是大體相同的:治我損我,拆我的台,絕對行不通,甚至該當讓你不得好下場,不過隻要你還有可用之處,飯總是大夥兒一起吃的。
再還有胡雪岩的朋友鬱四由於聽信家人叨擾,將水晶阿七趕了出去,被趕出後的阿七舊情萌發,竟然前去糾纏青梅竹馬的舊好陳世龍。陳世龍此時已經有了阿珠,並且心思堅定,立誌要成就一番事業,以報答師父、妻子與嶽丈嶽母的期望,怎麼可能會對阿七舊情複燃呢?
如此情狀實在令陳世龍煩心,令阿七酸心,令鬱四灰心。
而胡雪岩的應對之道則是簡單之極:“船並老碼頭。”
阿七與鬱四畢竟已有數年感情在,想要斷開其實不是那麼容易的。唯有阿七重新回去了,才可以平撫鬱四頹喪懊惱的心情。隻要這件事能做成,阿七帶給陳世龍的麻煩自然也煙消雲散了。
但是這事成功與否,關鍵還要看是否可以說合鬱四與阿七二人。這就看出胡雪岩對人心人情的體悟透徹來了。
來到聚成錢莊,胡雪岩一開口就問阿七究竟是怎麼回事?
麵對著胡雪岩的詢問,鬱四隻是不住地搖頭歎息。通過一番察言觀色,迂回試探,胡雪岩發現鬱四心中對阿七依然眷戀不已,並期盼她能夠回來,但是他又擔心阿七心中有氣,故意和自己較勁兒、擺架子。胡雪岩摸透了鬱四的心理後,心中也就有了主意。他就對鬱四打了保票,說保準將阿七勸說回來!
胡雪岩言出必行,他轉回身找到阿七,做出一副為她打抱不平的樣子,嚴詞斥責了鬱四的無情無義,身在福中不知福,頓時贏得了阿七的信任。阿七於是也向胡雪岩哭訴了自己的委屈。胡雪岩默不作聲地聽完她的滿腹幽怨,也弄清楚了她的心中所想。盡管她口口聲聲埋怨鬱四,實際上卻始終對鬱四念念不忘,弄清楚了這點,胡雪岩就對說合二人重歸於好這件事兒信心十足了。最終的結果當然是皆大歡喜了。這便是胡雪岩圓融的“融”,各個方麵都照顧得滴水不漏。胡雪岩的處世之道,其實也就是外圓內方,伸屈自如,總在千方百計令事情完美無憾,令自己後路無憂。
胡雪岩是個事業型的人,能夠一路順遂地發展出這種圓世態度來。這種圓世態度,其實也不是什麼高深的地方,開門見山說的就是首先要生存,其次要過好,然後再是培養出一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溫暖來。由於並無什麼固定原則,所以表現為通、活、融、滿,可屈可伸。
胡雪岩對方與圓、屈與伸的掌握與運用,可以說是達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
胡雪岩商道箴言
伸屈自如,謹持方圓處世之道,是所有做大事者的性格特征之一,因為一個人要是過於耿直方正的話,必然處處受阻,頭破血流。反之,要是為人八麵玲瓏,圓滑得過分,那麼肯定會招致眾叛親離的可悲下場。
八麵玲瓏,尋好“人梯”好辦事
在經商中,人際關係的學問很深,要是不會處理人際,必將處處碰壁,寸步難行。胡雪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能眼觀六路,左右逢源,到處都能找到人梯。
胡雪岩在加緊籌備錢莊的時候,出了件意想不到的事兒。當時錢莊還沒有正式掛牌亮相,卻有人找上了門來。這一日,阜康門前來了一位老者,指名道姓要見胡老板。胡雪岩看到他頭戴瓜皮小帽,身穿青色緞袍,一副師爺的模樣,於是就請老者進到內堂敘話。老者自稱高師爺,在江寧府公幹,胡雪岩察言觀色,見老者兩頰如削,雙眼深塌,前額微突,就明白這是個慣弄刀筆的老吏。兩人寒暄過後,一時無話。師爺就從夾袋裏取出了一張官報,請胡雪岩過目。胡雪岩客氣地推辭:“胡某隻是一介商賈,不敢與聞政事。”“看有何妨,”師爺微妙地對他笑笑:“生意人應該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尤其是戰亂時期更應如此。”
官報上有一段消息,是關於地方官更迭的,有一段內容是“江寧知府俞大壽遷升河南藩司”的消息,胡雪岩尋思這或許是師爺來這裏的原因。師爺雙眼銳利如鷹,掃視著胡雪岩問道:“胡老板可看出了其中的門道麼?”“沒有”,胡雪岩故作愚昧,回答道,“恕胡某愚鈍,敬聆老前輩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