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節(1 / 1)

煌的實現呢如果我們不信目的為真,我們就會無所希冀至萎靡不振。如果我們不明白目的為空,到頭來我們就難逃絕望,既不能以奮鬥的過程為樂,又不能在麵對死亡時不驚不悔。這可真是兩難了。也許我們必得兼而做到這兩點。這讓我想起了神話。在我們聽一個神話或講一個神話的時候,我們既知那是虛構,又全心沉入其中,隨其哀樂而哀樂,伴其喜怒而喜怒,一概認真。也許這就是“佛法非佛法,佛法也”吧。神話非神話,神話也——我們從原始的夢中醒來,天地間無比寂寞,便開始講一個動人的神話給生命灌入神采,千萬個泥捏的小人才真的活脫了,一路走去,認真地奔向那個神話,生命也就獲得了真實的歡愉。就是這樣。但我終不知何以名之,神話人道主義審美人道主義精神人道主義空觀人道主義不知道。但有一點是清楚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第二個最糟糕的東西就是僅把人生看成生物過程,僅將人當做社會工具,而未尊重精神的自由權利與實現,極好的人道主義絕不該是這樣的。

說到傳統,也許不該把它理解為源,而應理解為流。譬如老子的原話究竟是什麼意∫

這樸素絕不是指因不開化而故有的愚鈍,絕不是指譬如閉塞落後的鄉間特產的艱辛和單純。那些東西是靠不住的。孩子總要長大,偏僻的角落早晚也要步入現代文明。真正的樸素大約是:在曆盡現世苦難、閱盡人間滄桑、看清人的局限、領會了“一切存在之全”的含意之時,癡心不改,仍以真誠駕駛著熱情,又以泰然超越了焦慮而呈現的心態。這是自天落地返璞歸真,不是頑固不化循環倒退。不是看破紅塵灰心喪氣,而是赴死之途上真誠地歌舞。這時憑本能直覺便會發現,玩弄花招是多麼不開明的浪費。

3.人有三種根本的困境,於是人有三種獲得歡樂的機會。

第一,人生來注定隻能是自己,人生來注定是活在無數他人中間並且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這意味著孤獨。第二,人生來就有欲望,人實現欲望的能力永遠趕不上他欲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恒的距離。這意味著痛苦。第三,人生來不想死,可是人生來就是在走向死。這意味著恐懼。上帝用這三種東西來折磨我們。

不過有可能我們理解錯了,上帝原是要給我們三種獲得歡樂的機會。假如世界上隻有我,假如我沒有欲望(沒有欲望才能不承受那種距離),假如這樣我還永遠不死,我豈不就要成為一堆無可改變的麻木與無盡無休的沉悶了這樣一想,我情願還是要那三種困境。我想,寫小說之所以挺吸引我,就是因為它能幫我把三種困境變成既是三種困境又是三種獲得歡樂的機會。

4.可以說小說就是聊天,但不能說聊天就是小說。

聊天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