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節(1 / 3)

。”“物質是由場強很大的空間組成的……並非既有場又有物質,因為場才是唯一實在。”“質量和能量是相互轉換的,能量大量集中的地方就是物體,能量少量存在的地方就成為場。所以,物質和‘場的空間’並不是完全不同性質的東西,而不過是以不同形態顯現而已。”這樣就取消了找到“不可分的固體粒子”的希望。

現代物理學的“並協原理”的大意是:“光和電子的性狀有時類似波,有時類似粒子,這取決於觀察手段。也就是說它們具有波粒二象性,但不能同時觀察波和粒子兩方麵。可是從各種觀察取得的證據不能納入單一圖景,隻能認為是互相補充構成現象的總體。”現代物理學的“測不準原理”是說:“實際上同時具有精確位置和精確速度的概念在自然界是沒有意義的。對一個可觀測量的精確測量會帶來測量另一個量時相當大的測不準性。”這就是說,我們任何時候對世界的觀察都必然是顧此失彼的。這就取消了找到“純客觀”世界的希望。“找到”本身已經意味著主觀的參與。

現代物理學的“嵌入觀點”認為:我們是嵌入在我們所描述的自然之中的。說世界獨立於我們之外而孤立地存在著這一觀點,已不再真實了。在某種奇特的意義上,宇宙本是一個觀察者參與著的宇宙。現代宇宙學的“人擇原理”得出這樣的結論:“客體不是由主體生成的,客體並不是脫離主體而孤立存在的。”

上述種種細思,與佛、道、禪的“空”、“無形”、“緣起”、“諸行”、“萬象唯識”等等說法非常近似或相同。(有一本書叫做《現代物理學和東方神秘主義》,那裏麵對此講得清楚,講得令人信服。)

看來我們休想逃出我們的主觀去,休想獲得一個純客觀的世界。“通過感覺認識的物質是唯一的現實世界”——這話可是恩格斯說的。這樣,我們還能認為美是客觀的嗎還能認為文學可以完全客觀地反映什麼嗎還能認為(至少在文學上)有個唯一正確的主義或流派嗎還能要求不同心靈中的世界都得是寫實的、清晰的、高昂微笑的世界嗎尤其對於人生,還能認為隻有一家真理嗎……

特異功能有什麼啟示呢特異功能證明了精神 (意念)也是能量存在的一種形態(而且可能是一種比物體更為“大量集中”的能量),因而它與物質也沒有根本性的不同,也不過是能量“不同形態的顯示而已”。這樣,又怎麼能說精神是第二性的東西呢它像其他三維物體一樣地自在著,並影響我們的生活,為什麼單單它是第二性的呢為什麼以一座山、一台機器的形態存在著的能量是第一性的,而以精神形態存在著的能量是第二性的呢事實上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和主義是可以離開精神的——包括否定這一看法的理論和主義,我們從來就是在精神和三維物質之中(在###之中),這即是一種場,而“場才是唯一的實在”。所以我們不必要求文學不要脫離生活,首先它無法脫離,其次它也在創造生活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它完全有權創造一種非現實的夢樣的生活 (誰能否定幻想的價值呢),它像其他形態的能量一樣有自己相對獨立的位置,同時它又與其他一切相互聯係成為場。一個互相聯係的場,一張互相連接的網,哪一點是第一性的呢

另外,特異功能的那些在三維世界中顯得過於奇怪的作為,分明是說它已至少超越了三維世界,而其超越的途徑是精神(意念)。由此想到,文學的某種停滯將怎樣超越呢人類的每一個真正的超越,都意味著維持的超越。人就是在一步步這樣的超越中開拓著世界與自己,而且構成一個永恒的進軍與舞蹈。超越一停滯,舞蹈就疲倦,文學就小家子氣。愛因斯坦之前,物理學家們聲稱他們隻有在小數點後幾位數字上能有所作為了,不免就有點小家子氣,直到愛因斯坦以維的超越又給物理學開拓了無比豐富廣闊的領域,大家便紛紛湧現,物理學蓬勃至今。文學呢文學將如何再圖超越我不知道。但我想,以關心人及人的處境為己任的文學,大約可以把描摹常規生活的精力更多地分一些出來,向著神秘的精神進發,再把這以精神為特征的動物放在不斷擴大的係統中(場中),來看看他的位置與處境,以便知道我們對這個世界,除了有譬如說法律的人道的態度之外,還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人活著總要不斷超越。文學活著總要不斷超越。但到底怎樣超越史鐵生的智商就顯得大為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