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萬向集團的戰略規劃(3 / 3)

第二,管理體係的本土化。萬向聘用當地的優秀人才,按當地最嚴格的標準管理公司,公司財務賬目、法律事務等,都由當地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來承擔,取得客戶的信任,用最短的時間進入角色。

萬向的管理體係,完全以國際通用的標準定位,他們的國內生產企業和海外公司分別作為製造商和經銷商,於1998年初通過國際汽車行業最高標準ISO9000體係認證。

第三,資本運作的本土化。企業經營管理成功與否,銀行和股東的承認是判斷標準。萬向海外公司的經營效益和發展速度,很快引起了當地銀行的注意。他們不僅在資金上支持,受信額度從500萬美元增加到8000萬美元,而且,還在企業發展上出謀劃策,保駕護航。比如,萬向提出購買草原河高爾夫球場,當地的銀行經過調研,同意他們的方案,並且為萬向提供了購買球場所需的貸款。現在,這家高爾夫球場早已收回成本,不僅萬向有了可觀的收益,銀行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

現在,萬向美國公司當地銀行的投入,是母公司投入的2倍,公司還準備進一步將股票上市,真正實現公司資本運作的本土化。

萬向集團是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態勢,已經從汽車產品的全球市場一體化,走向全球生產的一體化。按照經濟的發展規律,發達國家的零部件製造業必將出現產業鏈的整體轉移,全球必將形成新的分工協作體係。誰能夠抓住這個機遇,在新的分工協作體係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否具備了這方麵的基礎和條件就成了決定性的因素。

萬向的基礎和條件就是九個“三步走”。

一,主體轉換“三步走”。從產品走出去,到人員走出去,到企業走出去。二,市場提升“三步走”。從維修市場,到間接配套,到直接配套。三,營銷策略“三步走”。從打別人的品牌,到用自己的品牌,到組合品牌優勢。四,技術進步“三步走”。從仿製,到自己開發,到合作開發。五,人才培養“三步走”。從國內派人,到本土化用人,到內外一體化培養人。六,效益增長“三步走”。從別人賺錢,到低於內銷利潤,自己賺小錢,到與主機廠合作,高於內銷利潤,聯合賺大錢。七,資金來源“三步走”。從向朋友借錢,到國內批準投錢,到用國外銀行的錢。八,戰略延伸“三步走”。從國際營銷,到國際生產,到國際資置。九,社會形象提升“三步走”。從國內企業認可,到跨國公司認可,到國內外政府認可。

通過這九個“三步走”,萬向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範圍不斷擴大,程度不斷加深。萬向集團麵對的是一個更加開放、更加相互依賴、更加市場化的世界,國內國外的概念將被打破。他們在資源外部化、經營本土化的基礎上,最終要完成跨國、跨區域的經濟合作,在國際範圍內形成完整的產業群體和產業鏈,實現產業的國際化,從而在更大的範圍、更深的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實現跨國經營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萬向集團的具體措施是實施“三接軌”:一是接軌國際大公司運作,與其建立戰略同盟,實現同步發展;二是接軌國際先進技術,在海外研發新產品,實現技術的同步開發;三是擴大國際主流市場份額,贏得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將“中國製造”變成“賣點”

2003年9月1日上午,“萬向錢潮”喜獲“中國名牌”的消息得到正式確認後,傾注了34年心血,一手將“萬向製造”打造成“中國名牌”的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說:“今後,萬向要走得更遠,力爭早日成為‘世界名牌’。”

這一天,萬向集團將永久地載入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業的曆史,完成了該行業在中國名牌榜上零的突破。早在1980年,“萬向人”把3萬套價值43萬元不符合質量標準的萬向節送往廢品收購站,員工因此在半年內集體不領工資,當時,萬向的上上下下就樹立了“質量第一”的品牌意識。正是這種意識,使日後的萬向集團實現了產品走出去、人員走出去和企業走出去的戰略目標。

作為一家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經過二十多年的“走出去”,通過一次次海外市場的錘煉,為“萬向製造”的發展指明了向世界品牌進軍的方向。魯冠球說:“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在加快,今天的中國名牌必定要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名牌,這是現代企業的生存之道、發展之道。‘萬向製造’的品牌完成這個跨越,就是要使它成為世界汽車零部件的靈魂。”

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的產品正從這裏走向世界……魯冠球認為要將“中國製造”變成“賣點”,核心競爭力是打響“中國製造”的品牌。

有些中國企業在國外銷售產品時,總是試圖將“MadeInChina”抹掉,並且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讓別人認為這不是中國製造的產品。萬向從不這樣,他們不僅不掩飾自己產品的“中國製造”,反而將它作為銷售的“賣點”。走向世界,就是要讓更多的人看到“中國製造”、“萬向製造”。

魯冠球說,市場沒有國界,有人類生存的地方,就應該有萬向的產品。萬向的產品上都注明“中國製造”,這既是萬向的一種經營策略,也是一種經營理念。

萬向如何打造“中國製造”的品牌?

魯冠球認為,關鍵是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是一種最優勢的組合。萬向的優勢是勞動力,弱勢是技術,必須用自己的優勢去彌補發展的弱勢,這才有生存的權利。所以萬向“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打響“中國製造”的品牌,當好“世界大工廠”,然後,再吸收和消化國外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從“萬向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魯冠球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較早地融入到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成為國際產業鏈的一個環節。而在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基地,世界上的很多產品都標有“MadeInChina”。

在高新技術方麵,中國企業暫時跟不上發達國家,先要老老實實地為它們做配角,練好自己的本領,積累好自己的技術和資本,逐漸壯大,然後再追求超越。這樣持續發展下去,中國的機械行業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或者說成為世界最大的機械加工中心。

而最後的競爭還是市場。市場歸誰?簡單講就是客戶買誰的東西,最好的東西也要由客戶來承認。想要客戶承認就要做到質量合格、價格合理、服務優質,而質量在優良的基礎上還要體現在穩定性上。

有了這個基礎,對內魯冠球聯合汽車廠,建立戰略同盟,進行資本、管理技術方麵的聯合。雙方出資單獨成立一個企業,汽車廠將存量剝離出來,萬向重新注入資金、管理,生產的產品主要供給這個汽車廠。萬向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汽車廠的市場資源,占領市場。加入WTO以後,國外大的汽車廠和零部件企業就會進來,而當萬向與國內汽車廠建立了戰略同盟,國外大公司再想介入就比較難了。如果它有更好的技術、更好的管理,可以三家一起合作,這樣可以確保大的市場份額還在國內企業手中。這個戰略同盟也需要有計劃有步驟,要有一整套經營班子來理順。

在國內戰略同盟的建設過程中,萬向已與二汽神龍、南汽、哈汽合作,並準備與一汽、昌河、柳州等建立合作關係。汽車廠為了迎接WTO,也要努力把自己的汽車搞上去,它們也需要將一部分零部件進行分離,列入社會采購,將放棄原來生產成本高、效益差、質量差的產品,把這些人力、精力、資金集中起來,放到整車生產上去。萬向與其合作,就是要盤活其存量資產,加入新的增量,把產品質量再提高一個檔次,把成本再降下來,為雙方的發展增強競爭力,這就促使萬向將汽車廠逐個聯合過來。

在我國國內,萬向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已達到70%,並建立了涵蓋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營銷網絡。

在國際上,與國外汽車廠建立戰略同盟,納入其全球采購體係,萬向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收購、控股和參股。包括UAI公司、舍勒公司等,都是以收購換市場、控股換市場、參股換市場、設備換市場、讓利換市場等多種形式進行操作的,根本目的還是搶市場。通過搶市場進入主機配套,再擴張發展。現在,萬向已為國外十多家大公司試製產品,通過購買它們的技術,為它們生產產品。

現在,從外部環境看,全球經濟出現了低迷徘徊的局麵,中國經濟“風景這邊獨好”;從內部看,企業陣痛的觀念改革期也已經過去,並且已經積累了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發展的實力和經驗。可以說,現在正是與跨國公司聯合成本最低的時機。

魯冠球認為走聯合之路,提升競爭力是必然的選擇。但跨國聯合,不是簡單的“1+1”的概念,而是更深層次的戰略資源的對接。一個遊離於國際資本市場的企業,算不上一個現代企業。萬向的跨國並購,要的就是“會下金蛋的雞”。通過並購向海外要市場、要資本、要人才,使萬向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進入主機配套,再擴張發展,打響“中國製造”這一品牌。

中國加入WTO,要抓住一個關鍵,就是整個國際產業結構的調整。在國際市場重新整合中找準自己的位置,不要太貪。有多少能力就辦多少事情。萬向當前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擴大國內的生產基地,他們已經申請了國外產品在國內生產的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