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叱吒商場的遊戲規則(3 / 3)

萬向節廠占總產量60%的五種產品已達到了國際水平。魯冠球滿懷信心地說,要盡量拿出更多的產品到國際市場上去較量,為鄉鎮企業爭榮譽,為國家創外彙。他在杭州人民大會堂講黨課時宣布,杭州萬向節廠在“七五”期間,要把這種“吃虧”的出口買賣作為“主攻方向”,爭取在3年之內,使這個鄉鎮企業成為中國獨此一家的萬向節出口基地。

魯冠球的理想中有的目標是和數字連在一起的。他像熟知自留地裏種植的五針鬆和龍柏似的,一口氣能講出關係自己事業發展前景的一長串數字:轎車社會保有量,美國是一億六千萬輛,日本約九千萬輛,聯邦德國兩千多萬輛……全世界共四億輛,每年維修需要二億二千萬套萬向節。

闖入這個世界市場,就是魯冠球理想中的一個偉大目標,萬向的優質和守信就像兩隻輪子一樣載著魯冠球的萬向節駛入世界市場。

魯冠球和全廠職工奮發圖強,齊心協力開發出六十多個新品種,憑自己的實力打開了日本、意大利、法國、澳大利亞、前西德、香港等18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每年創彙在229萬美元以上。

萬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占有了一席之地,萬向人在國際市場這個大“課堂”裏,學會了如何提高服務意識和自身素質。同時,魯冠球也認識到企業要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在競爭中取勝,就必須靠質量、靠信譽,讓企業走出去。

抵製金錢的誘惑:人無信不立

在魯冠球的帶領下,萬向集團逐漸發展壯大起來了。這位曾經受盡貧窮折磨的農民企業家,卻遇到了“金錢”的考驗。

萬向節廠實行承包後,按承包合同規定的分成比例,從1983年到1985年,三年累計下來,魯冠球應得449000元的分成。這449000元在當時,對個人來說,可算得上是個天文數字的收入。

當初承包萬向節廠時,魯冠球估計最多一年能得一萬元,沒料到改革的潛力會有那麼大,第一年就可得87000元。這筆錢該不該拿?當時合同上定的分成指標,像掛在高枝上的甜橘子,誰都想吃,誰也沒敢伸手。那是要冒很大的風險的。合同規定,第一年毛利要比上一年增長52%,增加64萬元,以後每年要遞增10%,完不成合同規定的指標,每差一萬元賠200元。魯冠球把自留地上的苗木折價兩萬元作抵押,雙方才在合同上簽了字。合同有縣司法局公證處的公證,完全具有法律效力。

作為合同的甲方,寧圍鄉政府明確表示合同要兌現。但這麼大的數目,畢竟是改革中誰也沒有想到的。這件事上報了上級領導機關。大家認為,承包伊始,應當按合同辦事,不能見人家拿錢就變,對改革不利。

正在這時,在北京京豐賓館開會的魯冠球給鄉政府寄來了一封信。他鄭重地寫道:“我願意將承包超額利潤分成部分全部獻給企業,發展生產和進行智力開發,使企業辦得更好。”於是,鄉政府在接受魯冠球建議的同時,鑒於他的特殊貢獻,獎給他8700元。但魯冠球為什麼不按合同拿分成,多數人對此不理解,隻有他自己心裏清楚,卻沒有講許多大道理。

1984年,萬向節廠毛利潤超過承包指標224萬元,魯冠球應得112000元。這一年,魯冠球雖然先用自己的工資和獎金買了1000元國庫券,但由於遇到特殊情況,廠裏原定數額買不完,魯冠球又用分成的12000元包攬了全廠沒有買足的國庫券的數量,其餘的100000元捐獻給鄉裏辦教育事業。1985年國慶節前後,企業會計估算萬向節廠這一年的利潤要超過毛利潤指標500多萬元,按比例魯冠球可以分到25萬元。誰都明白這個數字的分量,魯冠球即使照舊“風格”捐獻10萬元,也還有15萬元。這點錢當時存在銀行裏,靠利息夠兩代人吃喝。多少個夜晚,多少次25萬元的“誘惑”與衝擊,始終沒有改變魯冠球心中的處世原則——人無信不立。

魯冠球心裏想的,不是他把這一年應分成的25萬元再捐多少、自己留多少,而是想到過去自己因貧窮才帶領6個人艱苦奮鬥努力創業,願望就是要實現共同富裕,回報社會。

他在廠裏一連住了13年,沒黑夜沒白天地幹,卻沒有搞出多少成績,為什麼這三年的利潤能超額那麼多?這三年自己一個人的作用和全廠近千名職工的作用應當怎麼看?作為先富起來的黨員、廠長,麵對集體賺來的錢到底應當怎麼辦?

魯冠球覺得自己在80年代遇到的這些“富問題”比過去遇到的“窮問題”似乎更複雜。想到靠借債30塊錢自己才辦了婚事,想喝碗酸梅湯兜裏掏不出7分錢,想到那時愁得願賣命也掙不到錢的窘境,他覺得自己很懂得金錢對人的吸引力和推動力。

麵對25萬元的“誘惑”,此時魯冠球認為應該實現自己的願望,兌現自己的諾言了。1985年的仲秋,錢塘江畔一片豐收景象,魯冠球思想裏的果實也成熟了。他在全縣經濟工作會議的講台上,一條一條地說出了自己不拿40多萬元分成錢的原因。他說:“第一,我承包萬向節廠的目的,是為了增強企業自主權,把生產搞上去。這是我的事業、理想和追求。如果隻是為了錢,我可以去搞別的,不一定要冒這個風險。第二,承包取得的成就,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主要是靠黨的政策、全廠職工的苦幹、社會各界的支持。第三,生產條件發生了變化。這三年,用集體的積累更新設備,花了306萬元,還增加了300多個勞動力。簽訂合同時沒有考慮這些,不夠完善。那樣辦,生產越發展,我與職工的分配差距就越大。第四,我們是全鄉人民集體所有的社會主義企業,分配上應體現按勞分配和共同富裕的原則,分配上一定要承認差別,但差距又不能太大。”

原合同第一條規定,在承包期內,“本合同還有未盡事項,需要變更、修改或廢除,均應該雙方協商一致,經原簽證機關公證後生效”。魯冠球根據這一條文,要求在原合同期限的最後一年,即1985年和延長承包期的合同中將“超額利潤的5%歸承包者”這句話,改為“承包者獎金從優”,“廠長承包”改為“以廠長為代表的集體承包”。這一改,1985年魯冠球按原訂合同應分到的25萬元,全部劃入了企業收入,按“承包者獎金從優”的辦法分配。

魯冠球一講完,掌聲響徹了全場。但更大的震動是魯冠球那種堅強的黨性以及“誠信第一”的品質在人們心裏引起的共鳴。

實現共同富裕,是魯冠球搞承包時的一個最大願望。共產主義要消滅三大差別,他創辦的鄉鎮企業使務工的農民富起來了,然而不能讓工廠的一道圍牆成為在務工的農民和務農的農民之間實現共同富裕的障礙。無工不富是大家富,以工補農是企業的責任。魯冠球常把萬向節廠比作全鄉農民致富的“火種”。他認為,這把火要燒到圍牆外麵去,讓全鄉人民逐步富裕起來。

為了遵守諾言,樹立信譽,魯冠球在承包萬向節廠期間一直把廠裏的技術和資金作為伸向牆外的結瓜之藤,在全鄉幫助農民辦起九家萬向節分廠,安排了上千名農村種植業的剩餘勞動力,也提高了萬向節廠生產專業化協作的程度。他把全鄉尚未安排的108名複員轉業軍人也招進廠來,分配了適當的工作。在廠休日,他帶人到百裏外群眾耕作不便的一個圍墾區實地勘察,在那裏開始動工建設一個有300畝土地、200畝水麵的農業車間。不僅如此,他還積極主動地從市民政部門要來興辦福利事業的條文,籌劃著把全鄉的殘疾人組織起來,讓他們參加力所能及的輔助勞動,也來為社會作貢獻。現在,全鄉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萬向節廠的直接或間接職工,領取萬向節廠的工資。寧圍鄉大有成為“萬向節鄉”之勢。

1985年以前,魯冠球總是在保證企業擴大再生產的條件下,積極支持鄉裏的公共建設。這個鄉為走共同富裕之路而興建了“八大工程”,其中有:能容納600多學生的四層高的職工教學大樓,為全鄉培育新一代農民;設計別致的三層高的鄉中心小學教學樓,促進了全鄉義務教育的發展;縱橫貫通全鄉的四條馬路,加快了這裏工農商各業發展的速度;新建的孵坊、飼料加工廠為鄉裏發展飼養業提供服務;沿河岸新建的有綠色玻璃瓦頂棚的農貿市場,每天都有方圓幾十裏的人來買進賣出;附近設有電影院、閱覽室的農民文化宮,夜間格外活躍;寬敞整潔的敬老院,恬靜的氛圍中不時傳出歡笑……所有這一切,都有萬向節廠的貢獻,都凝結著魯冠球無私奉獻的心血。

“誠信”第一的魯冠球為使全鄉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放棄了40多萬元的分成錢,正無怨無悔地走著他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