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接班人掌好舵
富貴難以長久,這是很多人認可的事實,但也不免讓人產生“創業艱難,敗家易”的感歎。魯冠球前半生曆經艱難,苦心經營,創造出一份萬貫家產。他將這份家業交給了自己的兒子魯偉鼎。而魯偉鼎也不負眾望,駕馭萬向這艘巨輪平穩地乘風破浪,在資本市場運籌帷幄,並以淩厲手腕構建金融版圖。萬向於是有了“資本市場第一家族”的說法。
挑戰“富不過三代”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富不過三代”。有研究表明,目前國內富人家族的孩子中,隻有約10%的子女繼承了父母的優良品質,成長為積極向上、勤奮好學的接班人。對不少富有家族及企業來說,麵對的不是富過三代的問題,而是能否富過兩代的問題。對於接班人的選擇,已經成為大多數企業家麵臨的一個迫切問題。
作為萬向的創始人,已經年過花甲的魯冠球同樣關注著這個問題。但是對於“富不過三代”的理論,魯冠球曾經忿忿不平地表示:“人家說我們富不過三代,我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要挑戰三代,而且不止是三代的問題。”但是對於這個說法,魯冠球認為確實是一個普遍現象,不僅僅是在中國,即便是在世界上這個說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
魯冠球認為,“富不過三代”並非中國特色,全球家族企業普遍麵臨這個問題。在美國,家族企業在第二代能夠存在的隻有30%,到第三代還存在的隻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後依然存在的就隻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農民—貴族兒子—窮孫子”的說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兒子富人,孫子討飯”的說法;德國則用“創造,繼承,毀滅”來代表三代人的命運。
要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魯冠球覺得首先應該重視對子女的教育。這個教育並不是單純地指對各種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做人的方法和勤儉持家的良好作風。
做人是一門大學問,但最根本的是做人要有誌氣。誌氣、誌向是人生進步和成功的發動機和助推器。做人要重視道德品質教育。道德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隻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的人才能在社會生活中具有良好的形象,贏得他人的肯定和支持。良好的道德品質最重要的是對他人、對社會有仁愛之心。
魯冠球常常把“勤儉”二字掛在嘴邊,他甚至把這兩個字塑造成萬向獨特的企業文化。勤儉是魯冠球幾十年來對自己的要求,也同樣是他對子女家人的要求。魯冠球常讀《曾氏家訓》,對於曾國藩教導後人勤儉持家的詞句感同身受。“有福不可享盡,有勢未可使盡。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曆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由儉入奢易於下水,由奢反儉難於登天”等語段都是他甚為喜歡的。
其次要培養子女艱苦奮鬥的精神。苦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艱苦奮鬥的精神是所有成功者必備的優良品質。沒有體味過艱難困苦的人,就像是溫室裏的柔弱花朵,一旦麵臨外界的疾風驟雨,就會一蹶不起、萎靡不振。“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魯冠球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他把唯一的兒子魯偉鼎帶進萬向的時候,並沒有讓他坐在環境舒適的辦公室,而是把他下放到環境艱苦的車間,讓他先從機修工做起。魯冠球認為,隻有這樣才能讓他體會到一線工人的辛苦,了解基層員工的工作生活,同時也有助於培養他艱苦奮鬥的精神。
第三是要注重子女能力的培養以及社會責任感的養成。對於能力的培養,魯冠球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魯偉鼎還沒高中畢業,魯冠球就把他送到了新加坡讀企業管理學,半年之後又把他帶進萬向,讓他從機修工、車隊隊長等各個崗位輪轉,直到最後提升他為集團的總裁,在這個過程中全麵地培養了兒子各方麵的能力。
魯冠球常對子女說,做人要有良心,要懂得回報,盡量多做善事;萬向能夠發展到今天的地步,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和社會各界的幫助;如今萬向有能力了,就要多多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一些貢獻;另外還要多多參與社會慈善和公益活動。
如今,已經38歲的魯偉鼎依然和父親住在一起。不過,經常出差的他,一周也難得見上父親幾麵。而且,他也沉穩了很多。
“兒子沒有問題了。”魯冠球不無欣喜地表示。如今,為了打破“富不過三代”的說法,他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7歲的孫子身上。
繼承財富,繼承責任
魯偉鼎這三個字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個非常陌生的名字,而提起他的父親魯冠球,可能並沒有多少人不知道,顯然,魯偉鼎現在的知名度遠遠落後於他的父親。
當魯冠球被認定為“萬向神話”的演繹者的時候,作為萬向企業創始人,控製權與剩餘權不對稱的問題也隨之出現。根據經濟學家周其仁的觀點,創始人在完全獲得了控製權後,把自己的兒子“選”為企業接班人的方式能解決這個問題。但當有人問到魯冠球為什麼在一個公司接班人裏邊,要用自己的兒子?魯冠球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
“我現在選好我兒子,如果將來有能力超過我兒子的優秀人員出來,隻要能夠把企業搞得更好,能夠為農民多增加收入,為農村富裕作出貢獻的,我可能會要調一個,這個是可以改變的。”
1971年出生的魯偉鼎是魯冠球的獨子,魯偉鼎早早就進入了萬向集團,在集團的各種崗位輪轉,1992年底開始任集團副總裁,1994年出任集團總裁,5年後又到美國讀書,現任集團CEO。有了這樣的經曆,魯偉鼎說出了這樣一番話:“父輩們創造了過去,經曆著現在,還將繼續走下去;而我們這一代是踩著他們打下的基礎沿著他們開辟的大道前進,理應走得更好、更遠。”
高中沒有讀完,魯偉鼎就結束了在國內的求學經曆。老魯把小魯送上了飛往新加坡的飛機。臨走時,他隻對魯偉鼎說了一句話:“別給我丟臉。”在那裏,魯偉鼎學習了半年企業管理後回國。之後,老魯每天帶著他一起上下班,教他如何處理企業的各種事務。通過長時間的言傳身教,魯偉鼎已成長為一個成熟、穩重的接班人。
魯冠球可以讓創業七“元老”之一的妻子一直在生產一線做鑽工直到退休,也可以讓獨子20出頭就出任集團副總裁。即使在正式場合露麵,魯偉鼎也隻“有名”,沒有姓。2001年6月14日,魯冠球向全公司下發了一道關於接班人標準,大致內容是“有德有才,大膽啟用,大膽聘用,可以三顧茅廬,高薪禮聘;有德無才,可以小用,通過教育培訓,視其發展而定;無德有才,絕對不可用,讓其偽裝混入,後患無窮;無德無才,可以不用,因為一看就知道,不易混入,但可讓其自食其力”。從魯偉鼎的經曆,看得出來魯冠球的苦心栽培,而魯偉鼎自己也爭氣。盡管魯冠球要求嚴苛,但他對魯偉鼎的表現還是感到滿意。魯冠球認為,從這麼多年的業績看,魯偉鼎能勝任這個職務,他有這個能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民營企業交接班的浪潮正悄悄襲來。中國上一代創業者大多於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他們40歲上下的時候起步,現在,他們的年齡為60歲上下,開始規劃交接班。在這股浪潮中他們大多選擇了自己的子女,魯偉鼎同樣在這股浪潮中被推向了萬向集團總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