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萬向的常青法則
萬向集團由一個小作坊發展成為傲視全球的國際化大企業,有其自身的一些因素。總體而言,萬向的常青法則表現為有強悍的適應能力,不斷從失敗中學習的能力,並且首先站穩腳跟,然後邁步發展向高一級台階,關鍵時刻都能比別人走得早一點,先走一步。這樣才能成就企業,並一步步發展壯大,做到基業常青。
強悍的適應能力
時間走到2009年的7月8日的時候,萬向已經四十周歲了,於人而言這是個年近不惑的年紀。雖然相對於國際上的那些動輒近百年曆史的大企業集團來說,萬向還很年輕,但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它已經成為民營企業界的一座活標本。研究中國民營企業或者鄉鎮企業發展史的學者們幾乎無法忽略萬向的存在,因為萬向的企業發展史就是中國民營企業或者鄉鎮企業發展史的最經典案例。萬向究竟憑借什麼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商界長盛不衰,魯冠球究竟憑借什麼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界的“常青樹”,萬向的常青法則又是什麼?
一個企業的失敗有著很多原因,成功也同樣如此。如果把萬向放在解剖台上進行徹底、全麵的解剖,那麼我們將會被那些錯綜複雜的神經和脈絡所困擾。畢竟某些特定的環境和機遇是不可複製的,即便是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可能是萬向成功的關鍵。但是,如果沿著企業發展的曆史軌跡上溯,我們會發現適應能力在萬向的常青法則中絕對可以排得上前幾位。
適應力的原意是指使某物質在彎曲、伸展或收縮後恢複原先的形狀或位置的性能,或者迅速從疾病、變化或災難中恢複過來的能力。但是,企業的適應力不僅僅指企業從衰退中、創傷中反彈的能力,更多地是對長期深刻影響企業核心業務贏利能力的趨勢進行不斷預測和調整的能力,它是一種在環境變化尚未彰顯時,以變製變的能力。
毋庸置疑,萬向和魯冠球都具備這種適應能力,而且還很強悍。四十多年之前,魯冠球在寧圍鄉童家塘鎮開了一家鐵匠鋪子,開始的時候,生意並不好。魯冠球發現是因為鐵匠鋪的經營太過單一,於是迅速轉變策略,當地的農民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從犁杖鐵鍁到菜刀剪子,生產種類五花八門。適應了市場的需求,魯冠球鐵匠鋪生意開始紅火得不得了。
市場決定需求,如果沒有強悍的市場適應能力,魯冠球可能在經營童家塘鎮鐵匠鋪的時候就一敗塗地了。
後來,魯冠球接手寧圍鄉修配廠時依然走的是多種類經營的老路子,因為生產的產品種類多了,就能夠獲得更廣闊的市場。憑借著這樣的經營思路,修配廠平平淡淡地經營著。魯冠球意識到這樣的經營方式雖然不會使企業滅亡,但也不會得到太大的發展。於是他開始尋找新的適應企業發展的途徑,最終,他把企業的發展方向確定在了專業生產汽車配件萬向節上麵,並取得了成功。
有時,企業的適應能力更表現在企業的發展戰略上。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就應該不斷地根據市場變化調整自己的戰略定位、組織架構以及業務流程,用這種快速的應變能力使企業免受傷害,得到可持續的發展。也正是因為適應了新的發展模式,萬向才能在發展的初期得到快速的增長。
1983年,國家出台了對於鄉鎮企業承包的政策。依據相關的國家政策,魯冠球以個人身份對萬向節廠進行了承包,並大膽地在企業內部實行股份合作製度。由此,企業的靈活度更高,凝聚力更強了。
對於國家政策和社會環境的適應也是企業適應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
20世紀90年代,萬向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在國內汽車配件行業執牛耳的龍頭企業。魯冠球開始對企業進行股份製改革,走上了集團化的管理模式。集團總公司之下設萬向錢潮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萬向投資有限公司、萬向美國公司等全資子公司。集團內部施行“大集團戰略,小核算體係”“三管三不管”等經營管理模式,極大地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企業的適應能力不僅僅體現在對外部環境的適應上,如何適應企業內部的環境有時則顯得更加重要。企業的內部結構是否合理,人力資源是否得到優化配置同樣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魯冠球把萬向從先前落後的、陳舊的內部管理模式一下子帶到科學的、合理的、先進的集團化管理模式上,萬向沒有表現出其他企業所出現的不良反應,而是以驚人的速度和效率全麵貫徹、快速融合,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管理模式的更新換代。這令很多人對萬向的適應能力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