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流設施。它是組織物流係統運行的基礎物質條件,包括物流站、場、港、物流中心、倉儲、物流線路等。
(2) 物流裝備。它是保證物流係統啟動的條件,包括倉庫貨架、進出庫設備、加工設備、運輸設備、裝卸機械等。
(3) 物流工具。它是物流係統運行的物質條件,包括包裝工具、維護保養工具、辦公設備等。
(4) 信息設施。它是掌握和傳遞物流信息的物質手段,包括通信設備及線路、計算機及網絡等。
5) 物流係統的係統化要素。物流的係統化是指把物流諸環節或各子係統聯係起來作為一個大係統,進行整體設計、規劃和管理,以最佳的結構、最好的配合,充分發揮諸功能的效率,實現整體功能最大或整體的物流合理化。將以上組成要素結合成一個有機的、能夠有效運轉的係統,需要有將這些分散的要素連接起來的係統化要素,這就是:
(1) 信息和信息技術,各個要素之間信息的及時傳遞,根據這些信息,進行協調和反饋,信息收留、信息共享,是把係統連接起來的重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沒有信息的支撐,複雜的各種要素不可能聯結成物流係統。
(2) 標準化。標準化是各種係統形成的主要聯係力量,但是對於物流係統來講,標準化重要性要更高。主要原因是:物流係統更為廣泛、更為複雜,隻有標準化,才能使本來就不相幹的要素實現 “對接”。另一方麵,物流係統裏麵的一些重要的要素,也是其他係統縱向組成的一部分,隻有依靠標準化,才能夠實現和其他係統的聯結,所以,標準化是保證物流環節協調運行,保證物流係統與其他係統在技術上實現聯結的重要支撐條件。
6) 物流係統的結構要素。物流係統的產業結構要素,有兩個主要的組成部分:
(1) 物流平台。物流平台包括物流設施平台、物流裝備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政策平台等,是物流係統的不可缺少的支撐結構。
(2) 物流運作企業。在支撐平台上運作的,是各種類型的物流企業,可以說,物流企業是使整個物流係統運行起來的主導力量。
2.1.2.3物流係統中存在的製約關係
1) 物流服務和物流成本間的製約關係。要提高物流係統的服務水平,物流成本往往也要增加。比如采用小批量即時運貨製,要增加費用。要提高供貨率即降低缺貨率,必須增加庫存即增加保管費。
2) 構成物流服務子係統功能之間的約束關係。各子係統的功能如果不均勻,物流係統的整體能力將受到影響。如搬運裝卸能力很強,但運輸力量不足,會產生設備和人力的浪費;反之如搬運裝卸環節薄弱,車、船到達車站、港口後不能及時卸貨,也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3) 構成物流成本的各個環節費用之間的關係。如為了降低庫存采取小批量定貨,則因運輸次數增加而導致費用上升,運費和保管費之間有製約關係。
4) 各子係統的功能和所耗費用的關係。任何子係統功能的增加和完善必須投入資金。如信息係統功能的增加,必須購置硬件和開發計算機軟件。增加倉庫的容量和提高進出庫速度,就要建設更大的庫房並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在實際中必須考慮在財力許可的範圍內改善物流係統的功能。
如上所述的製約關係不勝枚舉,在物流合理化過程中必須有係統觀念,對這些相互製約的關係給予充分的注意。
2.1.2.4物流係統的模式
物流係統的輸入、輸出、處理(轉化)、限製(製約)、反饋等功能,根據物流係統的性質,具體內容有所不同,簡述如下:
1) 輸入。也就是通過提供資源、能源、設備、勞力等手段對某一係統發生作用,統稱為外部環境對物流係統的輸入。包括原材料、設備、勞力、能源等。
2) 處理(轉化)。它是指物流本身的轉化過程。從輸入到輸出之間所進行的生產、供應、銷售、服務等活動中的物流業務活動稱為物流係統的處理或轉化。具體內容有:物流設施設備的建設;物流業務活動,如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搬運等;信息處理及管理工作。
3) 輸出。物流係統與其本身所具有的各種手段和功能,對環境的輸入進行各種處理後所提供的物流服務稱為係統的輸出。具體內容有:產品位置與場所的轉移;各種勞務,如合同的履行及其他服務等;能源與信息。
4) 限製或製約。外部環境對物流係統施加一定的約束稱之為外部環境對物流係統的限製和幹擾。具體有:資源條件,能源限製,資金與生產能力的限製;價格影響,需求變化;倉庫容量;裝卸與運輸的能力;政策的變化等。
5) 反饋。物流係統在把輸入轉化為輸出的過程中,由於受係統各種因素的限製,不能按原計劃實現,需要把輸出結果返回給輸入,進行調整,即使按原計劃實現,也要把信息返回,以對工作做出評價,稱為信息反饋。信息反饋的活動包括:各種物流活動分析報告;各種統計報告數據;典型調查;國內外市場信息與有關動態等。
2.1.2.5物流係統化
物流係統是指從生產供應到消費資料廢棄的一個範圍很廣的係統。這裏主要就其中有關從生產到消費的範疇來研究所謂物流係統化問題。即把物流的各個環節(子係統)聯係起來看成一個物流大係統進行整體設計和管理,以最佳的結構、最好的配合,充分發揮其係統功能、效率、實現整體物流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