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的供應鏈可以實現各主要職能(采購br低采購成本、生產br規模效益、分銷br低運輸成本、市場br產品多樣化和財務br資金運轉快)之間的均衡。
3) 有效性供應鏈和反應性供應鏈。根據供應鏈的功能模式(物理功能和市場中介功能)可以把供應鏈劃分為兩種:有效性供應鏈和反應性供應鏈。有效性供應鏈主要體現供應鏈的物理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將原材料轉化成零部件、半成品、產品,以及在供應鏈中的運輸等;反應性供應鏈主要體現供應鏈的市場中介的功能,即把產品分配到滿足用戶需求的市場,對未預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應等。
9.2供應鏈管理及其發展
9.2.1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及發展過程
對於供應鏈管理,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和稱呼,如有效用戶反應、快速反應、虛擬物流或連續補充等。這些稱呼因考慮的層次、角度不同而不同,但都通過計劃和控製實現企業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合作,實質上它們一定程度上都集成了供應鏈和增值鏈兩個方麵的內容。
9.2.1.1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製造業的全球化、網絡化過程。虛擬製造、動態聯盟等製造模式的出現,更加迫切需要新的管理模式與之相適應。傳統的企業組織中的采購(物資供應)、加工製造(生產)、銷售等看似整體,但卻是缺乏係統性和綜合性的企業運作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的製造模式發展的需要,而那種“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自我封閉的管理體製,更無法適應網絡化競爭的社會發展需要。因此,“供應鏈”的概念和傳統的銷售鏈是不同的,它已跨越了企業界限,從建立合作製造或戰略夥伴關係的新思維出發,從產品生命線的“源”頭開始,到產品消費市場的“彙”,從全局和整體的角度考慮產品的競爭力,使供應鏈從一種運作性的競爭工具上升為一種管理性的方法體係,這就是供應鏈管理提出的實際背景。
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執行供應鏈中從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物流的計劃和控製等職能。例如,伊文斯(Evens)認為:“供應鏈管理是通過前饋的信息流和反饋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管理模式”。菲利浦(Phillip)則認為供應鏈管理不是供應商管理的別稱,而是一種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企業集成起來以增加整個供應鏈的效率,注重企業之間的合作。最早人們把供應鏈管理的重點放在管理庫存上,作為平衡有限的生產能力和適應用戶需求變化的緩衝手段,它通過各種協調手段,尋求把產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戶手中所需要的費用與生產、庫存管理費用之間的平衡點,從而確定最佳的庫存投資額。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務是管理庫存和運輸。現在的供應鏈管理則把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使供應鏈上各企業分組的采購、生產、分銷和銷售的職能成為一個協調發展的有機體。
9.2.1.2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
在過去幾年裏,許多企業已經使製造成本降到了盡可能低的程度。產品質量在很長一段時間是競爭的分離器,現在也逐漸趨於同等水平,於是滿足用戶對於產品交付的特殊要求就成為獲取競爭優勢的下一個關鍵機遇。那些懂得如何改進供應鏈管理的公司就將成為全球市場上成功的故事。研究顯示,優異性能與平均性能的供應鏈組織之間存在重大的成本差異,因此,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已經成為許多企業必須采取的下一個戰略步驟。
供應鏈管理能夠通過分享信息和共同計劃使整體物流效率得到提高。它能夠使渠道安排從一個鬆散地聯結著的獨立企業的群體,變為一種致力於提高效率和增加競爭力的合作力量。在本質上,它是從每一個獨立參與者進行庫存控製,變為一種渠道整合和管理。供應鏈管理還能增加渠道的競爭力,合作行為將減少風險,提高整個物流過程的效率,排除浪費和重複努力。在傳統的渠道中,配置的大量庫存構成了極大的風險。分享信息和共同計劃可以排除或減少與存貨投機相關的風險。
供應鏈管理如此重要,難怪有學者認為,以前的競爭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未來競爭將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9.2.1.3供應鏈管理的發展
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0~1989年)。斯蒂文思在1989年提出的供應鏈管理概念,是一個集成的思想,包括在企業內部和企業外部集成。這段時期供應鏈管理還處於萌芽階段,供應鏈的整個鏈條各相關成員之間的合作顯得非常重要。
第二階段(1990~1995年)。這段時期供應鏈管理處於形成階段,供應鏈各成員之間有時存在利益衝突,這種利益衝突導致整個供應鏈管理績效不高,並削弱了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在這一階段,問題主要出在信息流在向上傳遞時發生信息曲解現象,以及顧客的不滿意現象。信息不能有效共享成為這一階段企業提高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障礙。
第三階段(1996年至今)。這段時期供應鏈管理處於強調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有學者先提出了協調供應鏈概念,主張各合作公司之間一致“協調對外”。隨後,有學者進一步提出合作夥伴關係概念,強調與盡可能少的供應商合作,對合作夥伴的選擇應該是分步驟的、考慮多種因素的綜合評價過程,並保證合作的有效性。
目前,我國的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方麵還比較落後,許多企業還處於第一、第二階段。因此,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對我國企業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