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自我要害(2 / 3)

那麼,怎樣才能忘卻痛苦,擺脫失敗之陰影呢?不妨試試如下方法:

其一,把聽眾當作朋友或客人。不論是誰,與親密的朋友說話都不會怯場;初次見麵,一想到不了解這個人,就會拘束。所以,說話者應視每一位陌生人為舊友故知。日本有位當配角的滑稽演員,為了防止怯場,常在手心寫一個“客”字,意為把觀眾當作自己熟悉的客人,別把他們當回事就行了。另一位日本歌手則反其道而行之,他一怯場,就自言自語地念叨:“我是客人所喜歡的!客人都很喜歡我!”這樣一想,抗衡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鎮定自若。

其二,腦子裏要經常清楚浮現成功的情景。有的人一想起過去自己失敗的情景,腦子裏便閃現出“這一下又要失敗啦!”“腳哆嗦起來了!”“話音異常啦!”等等信息,並導致說不出話來。所以,說話者最好多想象一下自己與初次見麵的人侃侃而談,在公眾麵前指點江山的瀟灑英姿。如果覺得自己有過成功的經曆,胸中就會鼓起“定能獲得成功”的信心和勝利的希望,並產生說話的動力。如果說話之前想象到聽眾對自己熱烈喝彩的情景,則會倍增自己說話的勇氣。

貼心提示

一個人是否能成功,關鍵在於他能否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有些人一輩子都淹沒在挫折、失敗的洪流中,有些人則找到成功的開關,一飛衝天!

用高昂的情緒衝淡緊張

在美國,有人曾以“你最怕什麼”為題詢問了300個人,調查人們究竟怕什麼,結論的第一點就是:人最怕的是在眾人麵前講話。事實也證明,在公眾場所發言,上台演講或上電視節目前,很多人都會感到胸中有一股壓力,呼吸急促,臉部僵硬,十分緊張。

要消除這種緊張、恐懼心理的辦法是多種多樣的。這裏介紹一種通過巧妙地提高自己的情緒來衝淡緊張、恐懼心理的有效辦法。

某位電視節目主持人對這種方法頗有體會。

例如,這位節目主持人曾經主持過一個“民歌大家唱”的節目,節目中經常邀請各地的人來到直播室,輪流唱三首鄉土歌謠。大家在排練時都非常賣力,並不緊張,但等到排練結束,休息一個小時後,幕布垂下來了,參觀的賓客漸漸增多,表演的人就開始緊張了。

透過幕布,可以聽到觀眾的吵鬧聲。等到開幕前的5分鍾鈴聲響起,第一批上場的人就依規定集合在舞台左右兩邊。此時,一定有幾個要表演的人,以顫抖的聲音對節目主持人說:“我好緊張啊!真羨慕你,一點都不怕。”每當遇到這種情況,節目主持人總會回答他說:“如果有人不會緊張,那他該去看醫生了,因為他的神經可能有些問題。雖然我看起來很鎮靜,但實際上我也相當緊張呢!你們看,我的腿不是正在發抖嗎?”

“真的呀!跟我們一樣嘛!”就在一陣笑聲中,大家的緊張情緒被衝淡了。

可以斷言,所有的演員、歌星、演說家,在即將上台或在錄音之前,都會感到緊張。這並非主觀臆斷,其實好多名人都自己承認這種說法。

“如果不緊張,就不是歌星了。因為每次上台前都必須認真地準備,說不,準是騙人的。”香港有位現代流行歌曲紅星如此坦然地道出了她的心聲。

“我總是很緊張,台下的觀眾也跟我一樣,這種關係一直持續下去,才能達到表演的最佳狀態。”一位既講相聲又演小品的大牌演員也這樣承認。

“我好緊張啊!”許多廣播或電視節目主持人在節目開始前都不免去這樣訴說。

不難看出,以上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即使心中很緊張,也絕不掩飾,反而把心中的壓力狀態開朗地暴露出來,這麼一做,倒可以把緊張的心情一點點地排除。

另外,還有一個很好的提高自己情緒的方法,即如果我們遇到緊張心情出現,可以試著這樣來自我安慰:“唉!剛好又開始緊張了。如果個人對於在眾人麵前亮相已經完全習以為常,沒什麼感覺與反應,那就完了。幸好,今天還是會緊張,心跳不停,真是好極了。”

貼心提示

心跳加快,那是因為你活著,而且活得很好!

輕鬆上陣和朋友家人在一起聊天時,話題總是源源不斷。但是,為什麼一到了正式場合,就變得頭腦空白,說不出話來呢?究其因,聊天和在眾人麵前發表正式的談話有許多不同之處,各有其自身的特點。

國外有位學者專門研究了聊天和在正式場合談話的各自特征。下麵,我們借助他的研究,認真分析和比較兩者的不同之處,也許對幫助說話膽怯者消除緊張、恐懼心理會有一定的作用。

和朋友聊天的特征大致如下:

(1)聊的主題未必連貫。

(2)話題要從哪裏開始,到何處結束,都是隨意的,沒有人會強求。

(3)大家可以各說自己喜歡談的事,也可以各說自己所熟知的事。

(4)不必注意自己的用詞是否妥當。

(5)可以用日常生活的語言來交談,就算毫無條理,談話也可以繼續下去。

(6)可以經過一段時間後,再提起同一個話題。

(7)在同事或風俗習慣相同的人之間,可以用一些符號或代替語言,彼此的意思仍然能夠溝通。

(8)即使中間有一段長時間的沉默,也沒有人會感到不安。

(9)就算你說了一些聽起來粗暴、小心眼的話,大家也可以放開心胸來溝通,了解你真正的意思為何,不至於產生誤會。

(10)聊天過後,沒有人會特別追究或記下你的話(當然,特殊情況又另當別論)。

因此,日常生活的閑聊,讓人感到輕鬆,沒有約束,不需要擔心,沒有一個人會在聊天的時候,覺得緊張或壓抑。

在正式場合,談話的特征大致如下:

(1)先得注意討論的事情為何。

(2)要依照某些規定或約定來發表意見,且需符合時間和場所。

(3)不能隨自己高興任意發言,也不能隨便沒完沒了。

(4)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把該說的話說完。

(5)自己要盡量把所有的話以最準確簡潔的方法說出。

(6)不能隨意使用方言。

(7)要注意自己的用語。

(8)不可使用不常用的代表性符號或暗號,應考慮到所有的人。

(9)在公開場合所說的話,常會被記錄下來,所以應盡量避免重複。

(10)說話之前要多考慮,以免讓人誤會你所隱含的意思。

(11)必須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如果引起別人的反駁或質問,要能加以補充或說明。

(12)有時候,你所說的內容會被留作記錄,被“文字化”或“印刷化”。

(13)不宜含有含糊不清的語言,不負責任的說法以及不實的傳說或笑話。

可見,在正式場合談話前要花大力氣做許多準備工作,而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來不及準備,或者即使準備了,自己也很難感到滿意,於是往往說話前沒有把握,這樣就必然產生緊張、恐懼心理,並出現喉嚨幹澀、呼吸急促的現象。

所以,用什麼樣的方法,說什麼樣的內容,也就是如何組織演說或公開發言的內容,是我們在發言之前所必須先要想到的。很多人都為此感到過困惑,不知從何著手進行組織。其實,並沒有什麼好怕的。隻要我們牢記了正式場合談話的特征,並靈活自如地運用它們,就一定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貼心提示

古話說得好:“人前說人話,鬼前說鬼話”,關鍵是一種心態,就把當眾說話當成和朋友聊天,還有什麼可緊張地呢?

杜絕口語傳播障礙病

有一香港人因職務關係,經常必須以國語、英語發表演講。他的講詞,大部分鏗鏘有力,震撼人心,使人肅然起敬,但有時因鄉音太重的關係,也不易分辨。

有一次許多台下聽眾突然聽到他在演講時說“屁股對屁股,肛門對肛門”,後來相互詢問之下,才知道他是說“peopletopeople,governmenttogovernment”,隻是口音太重,被誤聽而成為有趣笑談。

李登輝在某一次記者招待會中表示,政黨在轉型期過程中,自然會產生“言論多元”的現象,就像“車子轉彎時,連Gear(齒輪)也會吱吱叫”。李講Gear時,是發日語的腔調的。所以很多人搞不清楚是什麼東西;隔天新聞局發布的“總統”講詞,竟是“連‘椅子’也會吱吱叫”。許多讀者一看,車子轉彎時,“椅子”還會吱吱叫,那豈不是太危險了嗎?可能輪子也會跑掉。

在人與人之間的口語傳播過程中,鄉音太重、口齒不清、語意不明、認知差異或文化不同等等因素,都會產生“傳播障礙”,甚至造成誤解、衝突或笑話。一個年輕人很喜歡音樂與戲劇表演,有一天,他急著趕到“國家劇院”看話劇演出,就攔了一輛的士趕路,司機問他要去哪裏?年輕人說:“去國家妓院,快一點,快來不及了!”司機看他那麼急著趕到國家妓院,就興致勃勃的問他:“妓院也有國家的哦?是不是公立的比較便宜?在哪裏?我也要去!”

還有一新婚的“胡小姐”去辦理戶口手續,承辦先生辦好之後,將卷本交給她,而為了避免誤拿,所以順便問一下:“小姐,你姓胡嗎?”胡小姐很嬌羞地說:“不好意思說啦!”承辦人員問:“怎麼會呢?小姐,你是不是姓胡?”那小姐隻好紅著臉說:“很美滿啦!”

原來承辦先生將“姓胡”說成“幸福”了,以致“胡小姐”錯會其意。

貼心提示

屁股對屁股,劇院變妓院,真是天大的笑話,可就是有人如此說。這難道不足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嗎?

舌頭傷人沒商量

您被恥笑過嗎?

您被辱罵過嗎?

您被全盤否定過嗎?

其實,每個人都期待從他人的語言中獲得肯定與讚美,增加“自我價值”與“自我尊嚴”。

小慧是一位相當優秀的女孩,漂亮大方又有人緣,結婚當天賀客滿堂,眾人認為新郎新娘兩人“郎才女貌”,真是天作之合,一定可以永浴愛河,白頭偕老,而小慧也非常高興,找到了如意郎君。在婚禮進行時,小慧透過頭紗,偷偷地斜瞄了一下帥俊體貼的老公,不禁感到欣喜與滿足,心想不久就將展開人生的新旅程。

不料,婚後一個月,小慧開始覺得生活上不盡如意,也不若婚前想象的那樣如公主般美好。她過去習慣在上廁後,將衛生紙丟入馬桶旁的小垃圾桶,可是老公卻堅持可以丟進馬桶內衝掉。兩人竟會為了這個小問題爭得麵紅耳赤,吵了一個半小時。最讓小慧生氣的是,每當兩人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時,老公總是大男子主義地說:“說你錯了,你還不承認?!”小慧一肚子氣,委屈地跑回娘家住了兩天。

雖然小慧覺得老公很健談,有時說話也帶幽默,但是有時卻也令她感到很不是滋味。譬如有一次,老公竟在朋友到家裏來聊天時說:“別的情侶、夫妻是彼此看對眼,我呀,是看走眼了!”小慧聽了,氣得白他一眼,一個人走進廚房生悶氣。

盡管事後老公解釋說,那些話隻是在朋友麵前“開開玩笑”而已,但小慧總是覺得很不舒服,為什麼每次都是以“否定別人”來開玩笑?而在家裏老是一副“隻有他是對的”的樣子,動不動就說“你看你,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會”、“哎呀,你們女人不會懂的啦!”

人呀,最怕莫名其妙地被人家“否定”。您看這句話——“說你錯了,你還不承認”,這不僅是“否定”,還是“雙重否定”呢!難怪聽者會怒氣衝天、恨意滿膽。不過這還算好,另外還有更令人無法忍受的“三重否定”——“說你錯了,你還不承認,你給我閉嘴!”如果再加上一句“你去死啦!”那就變成“四重否定”了;若有人再上一句:“你去死啦,死了也沒有人為你哭!”您看,這不是又變成“五重否定”了嗎?

心理學大師馬斯洛認為,“受人尊重”與“生理”、“安全感”、“愛與被愛”、“自我實現”等,是人的五種“基本需求”;每個人都需要從他人的語言認同、肯定、讚美中來增加“自我價值”與“自我尊嚴”。如果常在言談中“否定對手”,則會令對方難堪、生氣,甚至產生言語和肢體上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