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用事實來說話,蠻漢也得低頭
有時候批評他人,無需迂回曲折,繞山繞水地暗示一番,隻需要用事實輕輕一點,就能夠達到效果,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一個病人在和醫生約定的時間準時到達,可等了15分鍾後醫生才到。他非常氣惱,覺得醫生這種不守信用的行為實在是無禮,他必須提出批評,否則心裏感到不平衡:自己受到了輕視,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於是他通過以下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批評意見。
他進入醫生辦公室後,先用手指了指手表,然後冷笑了一聲說:“現在是2點15分。”醫生似乎沒明白他的意圖,敷衍說:“是嗎?”醫生的回答更激怒了這位病人,可他仍是說:“現在是兩點過一刻。”盡管他內心是非常憤怒,可臉上仍保持平靜。他在克製自己,試圖用暗示讓醫生明白自己的意思。可醫生仍裝糊塗:“兩點過一刻又怎麼樣?”這下病人忍無可忍了,終於指出了醫生的錯誤:不該遲到,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不守信用。醫生這才向他道歉。
這位病人開始想用迂回的暗示法將自己的批評信息傳遞給醫生,讓醫生接受批評,並為自己的錯誤道歉,可醫生並不願意坦然接受。這位病人因此更加惱火,最後直接了當地將醫生遲到,耽誤了病人時間的事實說出來,醫生才接受了批評。
現實生活中確實會常常遇到這種情況,有時需要直截了當地提出批評意見,“擺事實,講道理”,令對方醒悟,否則你采用委婉的或迂因的辦法,對方並不能領會你的批評意見,或者是故意回避、裝糊塗,有時還會引起對方的誤解,雙方產生新的矛盾。
德皇威廉二世設計了一艘軍艦,自以為得意,便請國際上著名的造船家來進行鑒定,一位造船家對皇帝的設計提出下述意見:“陛下,你設計的這艘軍艦將是一艘威力無比、堅固異常、速度超群、裝備上乘、十分美麗的軍艦。但看來它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隻要它一下水,就會立即沉入海底,如同一隻鉛鑄的鴨子一樣。”這位造船家的批評站在事實的基礎上,即船雖然設計得很堅固,裝備又精良,但卻缺乏作為船最重要的特點——能夠航行。這樣的批評,一語中的,一下子就使德皇幡然醒悟,取消了實施造船的計劃,避免了損失。
戰國時期的“農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許行主張人人自食其力,一切東西都自己做,萬不得已才進行交易,根本否定了社會分工。因此他和他的弟子數十人,都穿著粗布衣,靠打草鞋、織席子來維持生活。有一個叫陳相的人本來信奉儒家思想,但一見到許行,便改換門庭,信奉“農家”學派了。有一次,陳相遇到孟子便竭力宣揚農家思想,他說:“我計為許行先生的觀點很有道理,凡是賢明的君主都應該與百姓同耕作,自己親自做飯吃,同時兼理朝政;如果不能自給自足,怎麼能稱得上是賢君呢?”孟子於是問道:“那麼許先生是否必定自己種糧食然後自己做飯吃呢?”陳相回答說是的。孟子又問:“那麼許先生一定是自己織布做衣服了?”陳相說:“不是,許先生穿的粗布衣服裏用麻做的粗布衣服。”孟子又問:“許先生戴的帽子是他們織布做的嗎?”陳相回答:“不是,是用糧食換來的。”孟子又問:“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織布做帽子呢?”陳相說:“怕對耕種有妨礙。”孟子又問:“許子用鍋做飯,用鐵具耕地,這些都是他親自做的嗎?”陳相說:“不是的,也是用糧食換來的。”孟子因此說:“如果許先生用糧食去換鍋、農具,這不能說對陶工和鐵匠有所妨礙,那麼陶工和鐵匠用器具去換糧食,又怎麼能說他們對農夫有所妨礙呢?況且許先生主張自給自足,那他又何不自己親自做陶器和鐵具,一切東西隻是自己家裏拿來用?又為何忙忙碌碌地拿糧食與別人交換呢?”
孟子用設問誘導的方法,一步步地擺事實講道理,將許行的觀點駁得體無完膚,卻又合情合理,讓陳相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孟子的批評意見,毫無孟子故意打擊自己信奉的學派的感覺。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如此,捷徑總是最短的路,最有效辦法常常是最簡單、最基本的,其實有時候直接將對方的缺點、錯誤指出來,反而是避免傷人自尊心、避免雙方誤會、避免便人產生逆反心理等的最好方法,往往能達到批評者預期的效果。
批評也是一種讚美,有人批評自己,表明對方在某些方麵很欣賞自己或對方很喜愛、關心自己,否則,誰也犯不著冒著得罪人的危險去批評別人;批評也是種讚美,它從側麵反映出你在許多方麵是做得不錯的,缺點錯誤僅存於某些小的方麵,否則就用不著批評,而應該懲罰,興師問罪了。
所以,當一個人受到他人批評時,應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心平氣和地聽取對方的批評意見,看到批評對自己進步、成熟的重要性,勇敢麵對別人的批評,對於合乎情理的地方進行積極肯定並確實改正,對於不合情理的意見,須保持冷靜頭腦,使之對自己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