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鄭成功的軍隊基本上是用弓箭、關刀、刺戟武裝起來的。荷蘭人說:

“敵兵使用各種各樣的武器。有的把弓箭掛在背上,有的左手持盾,右手執劍,不少兵士雙手拿著裝在長柄上的大刀。”鄭成功也擁有一些熱兵器,不過中國熱兵器停留在初起階段,製作十分粗糙。“國姓爺擁有大量的火藥和重炮。雖然中國人比歐洲人早好多年就知道了製造火藥和鑄造大炮的方法,但其威力無論如何趕不上荷蘭的產品。”([荷蘭]揆一著《被忽視的福摩薩》)因此,鄭成功知道,他將要麵對的敵人,遠非手持弓箭的滿洲人可比。..

所以,在確知台灣島上的荷蘭人隻有一千餘的情況下,他還是調集了兩萬多名軍人,跨海遠征。南明永曆十五年(公元1661年)三月初一,鄭成功在廈門祭江,禱告上蒼:

本藩矢誌恢複,切念中興……故冒波濤,欲辟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苟延安樂。自當竭誠禱告皇天,並達列祖,假我潮水,行我舟師。

他號召部下不要害怕荷蘭人的炮火,並保證,自己將身先士卒,向大家證明荷蘭人並非不可戰勝。

爾從征諸提、鎮、營將,勿以紅毛火炮為疑畏,當遙觀本藩首所向,銜尾而進。

作為後世的曆史閱讀者,讀到鄭成功這段慷慨激昂的講話時,心裏替他捏著一把汗。因為,人數並不是戰爭勝利的保證。曆史的線頭,有時重疊交纏,歧徑紛紜。許多我們認為的第一次,其實不過是曆史的重複。

在鴉片戰爭中,清王朝擁有的常備軍達二百多萬,直接調集與英國人作戰的有十多萬大軍,而英國遠征軍人數最多的不過二萬。然而,“英軍已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人數多寡及武器裝備的對比,與鄭荷之戰驚人的相似。結果卻是數萬大軍都作為英國人的炮灰,大清王朝一敗塗地。

第六節 不怕死的中國士兵

聽到有敵軍來襲的消息,正在修醫院大門的土地測量師菲力普·梅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計,和大部分荷蘭人一樣,登上普羅岷西亞城堡,向海裏張望。他看見,在北方海上,“戎克船很多,匆忙之間無法計算數量”。

而《被忽視的福摩薩》提供了更為詳盡的數字:“幾百隻戰船在熱蘭遮城可以望見的福摩薩海麵出現,船上載有約二萬五千名兵士。”

戰爭雙方從數量上來說是不成比例的。荷蘭人後來說:“(熱蘭遮)城堡內約有一千一百人。”(《被忽視的福摩薩》)而普羅岷西亞城堡裏的武裝人員不到二百人。從人數上來說,鄭軍是荷軍的近二十倍。

雖然人數對比懸殊,但荷蘭人並沒有絕望。因為在他們眼裏,中國人並沒有什麼戰鬥力。長久以來,荷蘭人對中國人懷有深深的蔑視。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曾經跟隨荷蘭船隊在中國沿海參與搶劫的荷蘭人威廉·龐德古寫成了風行一時的《難忘的東印度旅行》,裏麵記載了對中國人的觀感。

他說:“中國人很少聽到過槍聲,據說一聽到槍聲就嚇得要命。”他們在中國沿海燒殺搶掠,卻很少遇到有效的抵抗。在荷蘭船的甲板上,擠滿了被俘獲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