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20歲跟對人 第一章跟對人就是成功(3 / 3)

可是,方仲永的父親卻偏偏是個嗜錢如命的人。他將方仲永當成了賺錢的工具——隻要有人邀請方仲永,他就來者不拒,全部答應赴約,從不把兒子的教育當回事。不僅如此,在無人邀請方仲永時,為了獲得一些小錢,他就帶著方仲永主動登門拜訪人家。

就這樣,方仲永天天跟著父親這家進那家出,從而將自己的學業給荒廢掉了。很顯然,由於方仲永沒有選擇一位好老師來培養自己,所以他在詩歌方麵的天賦也日漸消逝。而方仲永長大之後,他身上的神童的影子也消逝了,最終成為一個庸碌無為的人,而且還不如一些常人。無疑,這是極其可悲的事情。

如果方仲永的父親不那麼愛錢,給方仲永選擇一位好老師,那麼方仲永的前途或許是無量的,而他的人生也或許是無比成功、無比輝煌的。

由此故事來看,一個人不論多麼有潛力、有才華,隻要是沒有跟對人,那麼你的潛力和才華就得不到培養和扶植。如此一來,你不僅無法獲得成功,而且你自身原本所具備的潛力和才華還極有可能如樹葉一般幹枯掉。

6.人脈是成功的基礎

一提起“人脈”,就會有人說出這樣的話:“人脈,不就是互相幫忙嗎?我在社會上一無地位,二無大把的金錢。我不能幫別人的忙,人家又怎麼會幫我的忙呢?”話雖是這個理,但也並非完全正確。

雖然你不能幫上別人什麼大忙,但至少可以幫別人一些小忙吧。其實,在你幫別人小忙的時候也是可以積累人脈的。比如說,在自己居住的小區裏,有位大爺買菜買多了,你可以幫助大爺把菜送回家。第一次幫助時你們的關係肯定是陌生的,但是大爺對你肯定心存感激。如果再有第二次、第三次,或更多次這樣的事情發生,那麼你就很可能會和大爺成為朋友。如此一來,大爺就成為你的一個“人脈”。不論大爺曾經是做什麼的,說不定哪天他就會幫上你的忙。要知道,大爺的下麵還有很多的“人脈”。比如,大爺的同事、親戚、兒女等都是大爺的“人脈”。所以說,平時不要吝嗇你對別人的幫助,因為這是積累人脈的一條有效途徑。

“人脈”,對中國人取得成功而言是關鍵因素。假如在世界範圍內的其他國家一個人取得一項成功人脈的因素要占到40%的話,那麼在中國就要占到60%。

一般情況下,一個創業之人想要取得成功,隻要他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人脈,哪怕他能力一般,才華一般,靠著自己的成熟人脈關係,他也往往會輕鬆地取得成功。做過保險業務的人體會極為深刻——在保險業取得巨大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自己積聚起了一張巨大的人脈大網。曾聽一位保險界的朋友說過這樣一件事情:他們公司招聘了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這位剛畢業的大學生雖然被招進保險公司時無任何的工作經驗,可是他卻在第一個月就領取了一萬八千多塊錢的工資。不僅如此,他第二個月的工資數額竟翻了番——大概三萬七千多塊。於是,在公司召開的一次經驗交流會議上,領導就請他向其他員工傳授成功簽單的經驗。當時,他是這樣說的:“我之所以能夠成功地簽單,那是因為我在平時積累起了一張很大的人脈網。隻要有網,難道我還怕網不到魚嗎?”

其實,也並不是說沒有人脈就不能取得成功。隻是沒有人脈,取得成功的道路要艱辛得多。

有很多剛大學畢業的學生由於家裏沒有任何社會背景,所以人脈根本就無從談起。如果你就屬於這種情況,那麼你也不要灰心,隻要你平時注意人脈的積累,再加上你的努力,那麼取得成功就隻是時間問題。

其實,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不管你做的是什麼工作,你的腦海中都會最先聯想到你身邊的親戚或者是朋友所從事的工作是否和你的工作存在有什麼樣的關係。人們都很重視人脈關係,並將其作為了自己成功的一個基礎。由此看來,在現代職場中人脈已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起來了。

雖然人脈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起來了,可是除了固有的人脈(比如親戚、朋友)之外,真正用心去壯大自己的人脈的人卻並沒有多少。可以說,大部分的人往往是在需要某一方麵的人脈的時候,才會想到與之套近乎,不過,這在多數情況下已為時已晚。

下麵我們舉例說明一下人脈的重要性。如果說你現在的經濟狀況很一般,甚至有時吃飯都成問題,可是你卻很快結交了六七位資產上千萬的朋友。如此一來,你說你還會無飯可吃嗎?可以說,隻要他們支持你開個與他們公司有點關係的小公司,給你些小小的單子就足可讓你衣食無憂。換種思維方式來說,假如在你飯都吃不上的情況下,你再依靠自己去籌資金開公司,開完公司再費心竭力地去發展客戶,那麼在短時間內你若想取得成功,無疑比登天還難。

所以說,要想在職場中快速地取得巨大的成功,那麼從現在就開始建立你的人脈網吧,畢竟這可以幫助你快速地通往成功。隻要你擁有了足夠多的人脈,那麼你就擁有了成功的希望!

7.20多歲,就應該攀親交友廣結網

許多20多歲的年輕人常用“運氣不好”“沒有背景”來作為自己事業無成、辦事不順等遭遇的借口。而事實上一個人的成功是以人際關係為媒介的。也就是說,“好運”這股能源,在“人際關係”的管線中流動,遍及人與人之間。雖說始終有不少人唯心地將好運視為非人力所能控製的神秘力量,不可諱言,部分好運的確是偶然性所帶來的。但大部分的好運都離不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幫助,對上班族來說,尤其是同事關係的好壞與否,幾乎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前程、命運。也就是說,人,具體來說就是你周圍的同事們,可以左右你在工作中的好運。拓展你的同事關係,就等於在營造你的成功路、事業網。

現代社會人際關係非常複雜,要建立自己的關係網,應該由垂直型組織關係轉向建立水平式關係網。這樣做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當前的社會存在許多新興的團體,都是伸出觸角的機會;其次應廣結善緣,結識不同類型的人,一方麵可將人際網絡相互交換,另一方麵也因此產生新的構想與創意!由封閉型組織轉為開放型組織,個人的心態應視“開拓新關係”為自我與業務擴展的新契機!

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可以通過如下幾個途徑以求事情有所突破。

第一,利用親戚,擴大關係。親戚之間大都有著血脈關係,因此通過親戚擴大的關係大都比較牢靠。

第二,要主動加入各種團體或協會。像商會、學會或專業團體,如管理科學學會、企業經理協會、人力資源協會,乃至於采購協會、工程師協會,甚至亦可自組團體,例如銷售技巧研究會、讀者會等。

第三,拓展自己的交友圈。俗語說: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路子廣了,辦事情就得心應手,事半功倍;反之,則勞神費力,難上加難。要想在社會上辦成事,擁有比較多的朋友關係至關重要。朋友多,在社會上的辦事形象就好,社會評價也就高,因而求人辦事也更容易。所以一個人的朋友多少,能直接反映出他在社會上的辦事能力和水平。

自古以來,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少不了別人的幫助。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是辦事藝術中不容忽視的環節。有多少朋友,就打開了多少扇辦事的方便之門。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精力更有限,所以做一番大事情,做個好漢,那就要善於采用別人的幫助。世界上有很多人獲得成功,除去環境、機遇和個人能力等因素,是因為他們能處理好人際關係,特別是善於結交朋友。

第四,要積極地參加校友會、同鄉會、聯誼會組織。這些組織中不乏企業負責人、民意代表、經理幹部,在目前這個情況下,這些組織最欠缺的是有活力、有幹勁、有理念的年輕人加入。

第五,加強同事之間的交往。同事關係是社會上擁有的密切的人際關係之一:在同一個單位、部門工作,為了同一個目標,為了共同的利益而共同奮鬥,所以,搞好同事的關係,至關重要。

鬆下幸之助說過:同事是一麵鏡子,不能省察於己,常是錯失好運的原因。一個人在其所處的單位中人緣怎樣,表現如何,往往可以通過同事們對其的態度和評價折射出來。每一個與我們一起工作的人都無時無刻不對我們形成看法、作出評價,並使得他們的意見和評判影響他們對我們的行為方式。一個人充滿熱情、待人和善、善於交往,同事們也必然樂意與之接觸、給予較高評價;相反,如果一個人自私勢利,待人虛情假意,處處提防,那麼同事們對此也自然冷漠無情起來。鏡子永遠是最客觀、最真實的參照物。同事關係是辦事最直接、最方便利用的關係。如果在辦事時,不會利用同事關係,不僅有些事辦起來費勁,還容易讓你沒有人緣。

第六,運用一些人際關係經紀人的角色與功能。某些行業會接觸到眾多的人,譬如保險業、民意代表、社團負責人,美發美容業、顧問業、中介業、醫療業,從這些行業著手,彼此交換名單或推介,就可以迅速擴展人際。

第七,爭取公開場合主持會議、發言或演講。從這方麵可以增加曝光機會,建立一定的知名度,還可以廣泛地接觸到關係經紀人。

第八,要善於運用現代媒體,增進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

良好而穩固的人際關係網不僅能拓寬生活的視野,提高你傾聽和交流的能力,還可以造就自己,成就別人,你幫助的人越多,得到的意想不到的收獲也越多。

建立“關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分式來說明。首先,要認清目標,接著找有相同需求的人,最後與之聯係,建立關係。也就是說:“目的加有相同需求的人等於關係。”有人單靠直覺建立“關係”;有人則要努力不懈,才能拓展一點“關係”。前者往往難以預料結果如何,後者比較知曉拉關係的“天時地利”。“關係”通常要花一點工夫才能取得。一家公司若在兩個月內即將麵臨大裁員或破產的打擊,員工應該早有所聞,有人像無頭蒼蠅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則已悄悄地打電話聯絡,尋找下一個工作機會,以免和公司“同歸於盡”。這些人一定比慌張失措的同事先找到工作,之後也會繼續靠“關係”,追求更卓越的生涯。事實上,“關係”對他們來說就是生命線。和外界保持某種程度的“關係”,消息才會靈通。要是問他們這些“關係”是怎麼來的,恐怕他們也答不上來。這種事並非是鬼鬼祟祟、見不得人的勾當,而是一般人成功的秘訣。他們了解“團結力量大”的道理,也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最後,練成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得到情報的神功。

善於拓展“關係”的人,是標準的社交高手,不管是在宴會、洽談公事或私人聚會上,總是會掌握時機。對這些“溝通大師”而言,人生就是一場曆險記——會議室、酒吧、街角、餐廳,甚至在澡堂裏,處處都可以“增長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