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板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那麼由他所帶領的公司在商業的道路上就注定不會走得太遠。因而,作為員工絕對不要跟著這樣的老板做事。
5.“過冬”能力不強的老板,會淪為“乞丐”
一家公司,無論它今天怎樣生機勃勃,怎樣財源滾滾,可是在它發展的過程中是難免要碰到發展的瓶頸的。換句話說,就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它難免會碰到什麼意外、挫折、困難等。而對於一家公司而言,碰到了以上的情況就意味著公司步入了“冬天”。
春天是一個美好的季節。在這個季節裏,萬物充滿生機——不論是草、花,還是樹都在忙著生發——生長在春天的小草,嫩綠嫩綠的花兒則迎著春的露珠,高翹起頭,調皮地綻開了笑臉;大樹,也耐不住寂寞地伸伸“胳膊”伸伸“腿”的,好不快活。由此可知,處在春天中的公司是一種怎樣的情形。一家公司一旦步入了萬物蕭條的“冬天”,假如在這一時期老板的“過冬”能力不強,那麼這家公司的經濟效益就會急轉直下,如果其惡化的形勢不可阻擋,那麼最終公司就隻得宣布破產,而老板往往也會變得一無所有,甚至需要別人的幫扶才能吃上飯。
由此看來,一旦一家公司步入了寒冬,對老板而言其挑戰絕對是真實而殘酷的。就拿近期的金融危機來說吧, 2007年開始,百業凋零在這期間,可以說很多公司簡直是生活在血與火之中。
其實,金融危機的到來並非沒有預兆。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一些直覺極為敏銳的老板由於具備極強的“過冬”意識,所以在嗅到了悄悄襲來的寒流之後都作好了“過冬”的準備。毫無疑問,有所準備的老板帶領公司“過冬”的能力自然會更強。雖然每次在經濟形勢發生大改變之時都有一些大型公司的老板對各行業的老板們發出警告,可是往往由於沒有作任何的準備,又加之很多公司的老板“過冬”的能力本來就不強,所以還是有很多企業紛紛倒下了。
阿裏巴巴的老板馬雲第一次提出有關“過冬”的問題,是在2007年12月份舉辦的一個商業論壇上。當時,不隻馬雲提醒各行各業的老板們要作好“過冬”的準備,就連聯想的老板柳傳誌也發出了警告。馬雲在2008年召開的一次員工大會上表示,他們公司上市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在寒冬來臨之前準備下足夠多的“糧草”。而且,在一篇題為“冬天的使命”中馬雲還這樣說道:“接下來的冬天會比大家想象的更長!更寒冷!更複雜!準備過冬吧!”而當時柳傳誌也表示,聯想體係下的那些實業公司也在加緊作著戰略調整,同時也在加強各自的執行能力,力求“在好的形勢下可以快速地發展,而在形勢不好的時候則可以很快地全身而退,同時還可保證有較好的現金流和相對穩定的收益。”史玉柱、孫正義等數十位演講者在2008年8月初召開的“亞太中小企業峰會”上,表示十分支持馬雲的“過冬論”;在給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的一封郵件中,任正非轉發了由《財富》發表的一篇名為“思科準備過冬”的文章。不僅如此,他還極為慎重地對此文章寫下了如下的案語:“思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當然我不是在激勵人們,而是在警示人們……思科比我們聰明,對未來的困難,他們早就采取了措施,而我們卻比較麻木。”……
雖然憑借自身敏銳的嗅覺,雖然中國商業界的精英老板們在金融危機未爆發之前就嗅出了端倪,同時還不斷地提醒各企業的老板們在“寒冬”來臨之前要備好“過冬”的物資,不過,在當時這些言論卻並沒有得到企業老板的足夠重視。所以,在寒冬帶著金融海嘯的冷風襲來的時候,很多公司都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地步,紛紛加入到了“過冬”的行列,甚至有很多公司在一夜之間就“全軍覆沒”了。如此一來,很多曾經擁有數百萬、數千萬,甚至上億元資產的老板瞬間淪為了“乞丐”——一無所有了。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部分老板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沒有為公司“過冬”準備物資,從而使得“冬天”真的來臨的時候,完全沒有“過冬”的能力,以致瞬間倒閉。當然,跟在這樣的老板手下做事的員工們,也會同公司和老板一樣——瞬間失業。對於員工而言,失去了工作,就沒有了薪水,沒有了薪水,自然吃飯也會成為問題。可以說,在失業期間這些員工和“乞丐”基本無異。有些人或許會說:“不會再去找其他的工作嗎?”這如果是在平時,隻有幾家或者是幾十家的公司倒閉,你可以再去找其他的工作,可假如出現了像這次金融危機一樣的情況,成千上萬家公司一下子陷入了窘境,甚至還有成百數千家的公司瞬間倒閉,致使出現了粥少僧多的局麵,你說失業的這些員工去哪裏找工作呢?由此來看,跟著不具備“過冬”能力的老板說不定哪天就會失去“飯碗”,因而絕對不要選擇在不具備“過冬”能力的老板手下做事。
6.不具備成本控製能力的老板絕不可跟
成本控製是指運用以成本會計為主的各種方法,來預定成本的限額,從而按照這個預定好的限額標準來開支成本所需要的各項費用,然後再以實際的成本同成本限額作比較,來衡量經營活動中所產出的業績和效果,同時以例外管理原則來糾正不利差異,以達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最終達到以至超過預期的成本限額。由於成本控製是所有公司財務控製的主要內容和手段,因而,可以說一個老板具備了“成本控製”的能力,由他所帶領的公司必定會逐步地壯大起來。這其中所蘊涵的道理很簡單,一家公司若能把“成本控製”做到了位,那麼平時被節約下來的這部分成本就會在無形之間轉化為公司的利潤。一家公司的利潤若能不斷地提升,那麼你還擔心其壯大不起來嗎?
眾所周知,一家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利潤,而並非單純地為了生產而生產。因而,公司的老板們要想使自己的公司不斷地發展壯大,節節攀升,就必須具備很強的“成本控製”能力。如若不然,公司在運營的過程中老板對“成本控製”毫不在意,比如,該花10塊錢去完成的事,員工卻花了20塊錢。對此,平時對“成本控製”不在意的老板就會這樣認為,才多花了10塊錢,沒關係。可是,作為老板必須清楚“滴水穿石”的能力——這裏多花10塊,那裏多花10塊……累加起來,這個數字往往就是很驚人的。假若你的公司隻有1 000元的流動資金,作為老板,若不將“成本控製”做到最優,你的公司會撐幾天呢?任其自行發展,各種資源被毫無意義地浪費掉許多,那麼最終這家公司的命運會是什麼樣的呢?
由公司生產出產品到產品步入市場,這期間會經曆多個環節,而且這些環節中都會產生一定的成本。也就是說,老板在定義產品的成本時不能僅僅將其局限在生產成本上,而應從戰略的角度全方位地來定義產品的成本,進而對其加以最有效的控製,以實現公司利潤的最大化。如此一來,不僅公司可以在發展中得以壯大,同時員工們也可從中得到相應的惠及。眾所周知,一家公司如果利潤不斷提升,那麼員工的薪金待遇和福利待遇也就會相應地得到提升。顯然,若員工跟在一位“成本控製”能力很強的老板手下做事,那麼他們的前景就是無比廣闊的。
從2003年年初開始,國產轎車市場競爭之激烈程度就日益加大。在當時,相關人員預計一年之內大概會有40餘款新款式的轎車麵市。而且,在一季度的時候市場中就推出了十幾種新車型,其中有不少車型還作了價格調整。不僅如此,在此期間,歐元彙率不斷上漲,致使一汽大眾麵臨著不小的壓力。其當時所定的是要生產、銷售26萬輛車的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大眾公司必須要具備成本的競爭力。於是,大眾公司的老總秦煥明對每一個流程環節、每一個汽車部件加以分析、對比,在保證不降低質量的前提下,達到了有效降低成本的目的。
在降低成本上,大眾公司采取了如下的措施。
(1)實施產品優化流程。由於大眾生產的新產品不斷增加,使得老車型、新車型長期共存,所以為了提升產品的性能,降低成本,大眾公司特意引進了產品成本優化流程PKO。此成本優化流程被引進之後,大眾公司的技術人員經過一年的努力,成功對捷達作了產品優化,並於2003年4月正式開始了生產。大眾在采用了德國大眾的新技術之後,不僅使捷達車整車的電器安全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同時也從根本上將線束布置等難題解決掉了。這期間大眾公司還實現了線束供貨商、儀表板分裝廠的準時化供貨,真正將零庫存的目標實現了。此外,優化線束的結構實施還大大降低了捷達單車材料的成本(每輛車大概降低了405元)。僅2003年一年,大眾公司就節約下了5 000萬元的成本,而且整輛車的重量還減輕了550克。
(2)降低物流成本。既然材料的成本都得降,那麼物流成本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要降。對大眾公司來說,單單進口CKD件的包裝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為將這方麵的成本降低一些,於是在2002年10月到2003年3月之間,大眾公司的生產管理部門就同德國的奧迪公司對千餘種奧迪CKD零件的包裝都都作了優化。實行了滿箱的措施——此前的小箱改為了大箱,曾裝不滿的集裝箱現在統統裝滿,同時在能夠保證零件完好的基礎上,盡量簡化,甚至將內包裝取消,以提升包裝箱和集裝箱的使用率,進而達到降低CKD包裝費用和集裝箱運輸費用的目的,最終實現節約成本的目標。
(3)通過更新技術的手段降低成本。由於油漆車間要噴數十種顏色的油漆,所以在每次更換油漆顏色的時候都要進行自動噴塗設備與手工噴槍清洗,以致浪費掉很多油漆材料。於是,為在此方麵節約一些成本,大眾公司就依據寶來閃光銀、奧迪亮銀、捷達鑽石銀灰顏色相近,而亮銀油漆顏色好、成本相對較低等特點,把此三種銀色作了統一——統一成了奧迪的亮銀顏色。經過技術人員的一番努力,加之十幾次的色差匹配之後,寶來、捷達亮銀色的匹配工作終於得以實現。僅此一項,一年下來就可為大眾公司節約347萬元。當然,大眾所采取的成本控製措施還有許多,在這裏我們就不一一贅述了。
由大眾公司對成本控製的案例可以看出,成本的控製對一家公司的發展而言有多麼重要。可以說,成本控製對於一位掌控公司的老板而言,絕對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這就需要老板們要有足夠的耐心,潛心修煉好成本控製能力,以便自己的公司在發展中壯大起來,從而為員工、為自己帶來更高的薪金待遇和福利待遇。隻有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們才會踏踏實實地跟著你幹工作。隻有員工將本職工作做好了,公司的整體效益才會更高。
假如你的老板成本控製能力極低,那麼作為員工的你就要盡快地離開這樣的老板。因為在這樣的老板手下做事,是很不安全的。無力控製成本的老板,其公司在發展之中根本撐不了太久;如果當下你正在尋找工作,那麼你絕對不要選擇成本控製能力很差的老板。因為這樣的老板不可能給你一個穩定的工作環境。其成本控製能力不強,那麼他的公司說不定哪天就會中途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