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會說話,為你開啟成功之門(1 / 3)

第三章 會說話,為你開啟成功之門

一語言重在巧

曆史上,孔明巧舌戰群儒,蘇秦縱橫於捭闔,都充分顯示了語言的力量,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被動轉為主動,由此立下了不少功勞,其辯才更讓後人傾慕。但是,在生活中,有時你會遇到一些不容講理,不能講理或根本不講理的人或事,這時,簡短機智的巧言,就顯得更為有效了。

語言的“巧”,首先在於用得“恰到好處”。也就是說一定要摸準對方的心理,然後一針見血地“攻擊”,使他迅速做出有利於你自己的反應。

唐文宗年間,著名詩人、太學博士李涉一次途經九江遇到強盜攔劫。李涉手無寸鐵,眼看就要被擒。這時麵對強悍的綠林大盜,李涉口吟一首七絕:“春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他時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強盜們聽後大喜,於是以禮相待,說願將其放回,隻求能把詩留下。俗話說:“秀才見了兵,有理說不清。”何況李涉麵對的是與官家為仇的綠林大盜,一語不慎,就會招致殺身大禍。這時李涉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優勢,準確把握了對方的心理:第一,作為綠林好漢,重的是義氣,因此李涉首先尊重他們,稱他們為“豪客”,並在詩中表示願意與他們為友,無論何時相見都可以親密交往,不用“回避”,這就使得這些好漢不好再與他為敵。第二,作為強盜,忌的是一個“賊”字,李涉卻用“客”“君”字眼相稱,並且把他們粗暴的攔劫行為說成是“夜知聞”後的善意相訪,這就使得強盜不能再與他為敵。第三,作為著名的詩人,他以詩作答,顯示了自己的身份,以自己的名聲影響強盜們的心理,又在詩中肯定了這些人在世上的地位,提高了他們的身價,使他們不能不以禮相待。這些常被人們歧視的人竟得到如此地尊重,又怎麼會加害於他呢?。而李涉也正是準確把握了對方的種種心理,才使自己轉危為安。

無獨有偶,巴爾紮克的“處賊方案”更是一絕。一天夜裏,一個小偷鑽進巴爾紮克的房間,在他的桌子裏亂摸。巴爾紮克被驚醒了,他悄悄地坐起來,點亮了燈,然後微笑著說:“親愛的,別找了,我白天都不能從那裏找到錢,現在天黑了,你就更別想找到啦。”小偷看著平靜的巴爾紮克,沒趣地退了出來。巴爾紮克也正是摸準了小偷的心理,才能如此冷靜處理這一意外的情況。首先他明白小偷是來偷錢的,不是來害自己生命的,所以他不慌;同時他了解小偷在偷東西時神經特別緊張,稍一受驚,就會驚惶失措,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來,反而會危及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不喊。他稱小偷為“親愛的”使小偷不至於因被發現而與他為敵。其次,他明白小偷的目的主要是錢,所以他明確告訴小偷,自己沒有錢。這時的小偷,既拿不到錢,又不會被抓,不走又呆著幹什麼呢,隻有乖乖退出了。

靈活運用語言的各種要素。常言說“妙語生花”,就是指將常用的語言經過個人精心組合,使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曾國藩就曾巧用一詞,使自己轉危為安。曾國藩1854年創辦湘軍與太平天國作戰,於1855、1858、1860年三攻三敗,最後全軍覆沒。但這個敗軍之將不僅沒有被問罪,反而加官進爵,升任兩江總督。當然,其中一部分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昏庸,但最重要的還是由於曾國藩的巧語花言。他在向朝庭的奏折裏寫道:“臣為報效朝庭,屢敗屢戰,堅持不懈,終因……”好一個“屢敗屢戰”!就這一個詞竟讓其成了國家棟梁、忠國英雄,但是我們又不得不佩服他的巧言功力。

善用反問使說話有力

抗戰時期,有一個地主待長工很刻薄,半夜裏就讓長工去幹活。長工說:“等我縫完了衣服就去。”地主冷笑說:“天這麼黑,你怎麼看得見呢?”長工立刻反問道:“既然天這麼黑,又怎麼能幹活呢?”一句反問,駁得地主啞口無言。

據說,某工廠舉行“振興中華讀書演講會”,演講者小紅一出場就說:“我給大家演講的題目是《論堅守崗位》。”說完就朝會場外走去,台下頓時嘩然。過了約兩分鍾,她又回到講台上,麵對聽眾,說:“如果我在演講時離開講台是令人不能容忍的話,那麼工作時間擅離生產崗位,難道不應該受譴責嗎?”聽眾沉默片刻,隨即報以掌聲。一個反問,簡明而有力地說清了“堅守崗位”的重要。

以上兩個例子,無論是闡述自己的觀點還是反駁對方的謬誤,都生動地說明了巧妙地運用反問比陳述效果會更好。所謂“反問”,就是用否定的形式來表達肯定的意思,答案已寓於問句之中,它比正麵發問更有力量。

反問還有一個妙用,就是在有些問題不便答複又不便回絕時,可用其作為擋駕。例如,有一個記者問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美國有多少‘民兵’導彈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基辛格風趣地說:“我的苦處是數目知道,但不知道是否保密?”那記者趕緊說:“不是保密的。”基辛格就反問說:”那你說是多少呢?”一個反問巧妙地踢回了皮球。

由此可見,善於運用反問,可以使自己的說話更有力量。

忠告應當不逆耳

忠告,對於建立真誠的人際關係,起著難以替代的作用。反過來講,不能給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誠的人,不會愛人的人同樣不會給人以忠告,所以我們應該給人以忠告,並且歡迎忠告。

一般來講,忠告總是不順耳的,究其原因:反感情緒戰勝理性認識,使其難以聽進忠言。

例如,一位中學生,在外玩了一整天,突然意識到這樣做是不應該的,於是暗下決心:回家後一定好好學習。但是一走進家門,母親便急不可耐地訓斥兒子:

“你又到哪裏野去了?還不快去複習數學,看你將來還考得上大學!”

“哼,上大學,上大學,我就不信不上大學就混不出人樣!”

受逆反心理驅使,一氣之下,兒子又跑出了家門,母親的一番好意竟起到了如此的效果。

看來,僅有為別人著想的良好願望還不行,忠告也需要技巧,否則就會收到反效果。那麼如何才能如願呢?

1.謹慎行事

說到底,忠告是為了對方,為對方好是根本的出發點。因此,要讓對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須謹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隨便草率。此外,講話時態度一定要謙和誠懇,用語不能激烈,但也不能過於委婉,否則對方會對你產生反感情緒。

2.選擇時機

選擇適當的場合和時機,是忠告的第二個要素。

例如,當下屬盡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終沒有辦好時,此時最好不要向他們提出忠告。如果你這時不適時宜地說“如果不那樣就不至這麼糟了”之類的話,即使你指出了問題的要害且很在理,部下心裏也會頓生“你他媽沒看見我已拚出死命了嗎?”的反感情緒,效果當然就不會好了。相反,如果此時你能說幾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這事的確比較難辦”的安慰話,然後與下屬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再適時地提出一些忠告,那麼下屬才會欣然接受。除此之處,在什麼場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原則上講,提出忠告時,最好是一對一的形式,盡量避開耳目,千萬不要當著他人的麵向對方提出忠告。因為這樣做,對方就會受自尊心驅使而產生抵觸情緒。

3.不要比較

忠告的第三個要素,就是不要以事與事、人與人比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為此時的比較,往往是拿別人的長比對方的短,這樣很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例如,“我說三郎呀,你看隔壁家的正夫多有禮貌,多乖啊!你和正夫同年生,你還比他大兩個月哩,你要好好向他學習,做個好孩子喲!”

一位母親這麼忠告自己的兒子。

“哼,嘴裏整天是正夫這也好那也好,幹脆讓他做你的親生兒子算了!”

兒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母親的忠告效果是適得其反的。

再如,“我說,你看鈴木太太哪天不是整整齊齊的,而你總是不修邊幅,你就不能學學人家的樣子嗎?”

丈夫對不整潔的妻子提出了忠告。

“學學人家?你的收入有人家丈夫多嗎?你有了錢,難道我還不會打扮?”

雖然妻子明明知道自己的弱點,但出於自尊心,她沒好氣地回敬著丈夫,丈夫的忠告失敗了。

言語中的“兜圈子”技巧

一般來說,直言快語,是人的真誠所在,是受歡迎的。但在日常交際中,就不一定如此了,輕者損害人際關係的和諧,重者造成麻煩,違背言語交際的初衷。所以適時地有意繞開中心話題和基本意圖,采用外圍戰術,從其它的事物、道理談起,卻常能收到較理想的交際效果。請看下列三例:

1.一位年輕媳婦,見小姑穿上件新的羊毛衫,猜想是婆婆買的,故意高聲對小姑說:“嗬,從哪裏買來的羊毛衫,真漂亮!”婆婆在一旁答話:“從對門商場買的,剛到的貨。我先買一件,讓她穿上試試,要看中了,下午再買一件。你們倆一人一件。”

2.一天,某青年教師早早回家做了一鍋紅棗飯。妻子下班回來,端起碗,高興地問:“這棗真甜啊,哪來的?”丈夫說鄉下姨媽捎來的。妻子不無感慨地說:“姨媽想得可真周到啊,年年捎棗來!”丈夫說:“那還用說,我從小失去父母,就是姨媽把我撫養大的嘛!”妻子說:“她老人家這一生也真夠辛苦的。”稍停,丈夫忽然歎了口氣,說:“聽捎棗的人說,姨媽的老胃病又犯了,我想……”“那就接來唄,到醫院好好治治。”不等丈夫把話說完,妻子就說出了丈夫想說還未說出的話。

3.晚飯後,幾位青年人去拜訪某教授。夜已深了,教授便接一青年人的話題說:“你提的這個問題很值得研究,明天我去A城參加一個學術會,準備就這個問題找幾位專家一塊聊聊。”幾位青年立刻起身告辭:“很抱歉,不知道您明天還要出差,耽誤您休息了。”

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說兜圈子是一門說話的藝術。要正確運用這種藝術,首先要善於分辨言語交際的具體情況,做到當兜則兜,不應兜則直言。言語交際中兜圈子主要有如下幾種情況:

顧及情麵。比如婆媳之間、戀人之間、兩親家之間等,均係剛剛建立起來的情感寶塔,基礎欠牢固,交往中雙方都比較謹慎、敏感,言語中稍有差錯,都會帶來不快或產生誤解、造成矛盾。例1中那位年輕媳婦,如在娘家麵對親生母親,大可不必兜圈子;但在婆家,麵對婆婆,就不好直說要東西了。而她的兜圈子,既達到了要羊毛衫的目的,又不失情麵。

出於禮儀。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素稱“禮儀之邦”,具有文明禮貌的社交風尚。人們在言語交際中,十分注意話語的適切、得體。私人場合、知己朋友,說話可以直來直去,既使說錯了,也無傷大雅。而在公共場合,對一般關係的人,特別是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主人對外賓,說話就要特別講究方式、分寸。為了不失禮儀,說話就需兜圈子。例3中那位教授的話,就與特定的交際場合、對象、自身的身份相稱,實現了和諧的溝通。試想,如果直言明天有會,改日再談,雖可以達到辭客的目的,但卻易置對方較為尷尬的處境,也有失教授的身份。

直言不諱,估計對方一時難以接受,若對方再明確表示不同意,那麼,此時要想改變態度就困難多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強調事理,征服對方,就可把基本觀點、結論性的話先藏在一邊,而從有關的事物、道理、情感兜起。待到事理通暢、明白,再稍加點撥,自能化難為易,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例2那位教師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而兜圈子的。如果他直言接姨媽來城裏治病,妻子不一定同意。而通過吃棗飯、談紅棗、憶舊情,事理人情雙關,形成了接姨媽的充分理由,水到渠成,所以不用自己講,妻子就說出了他的心裏話。

有時候,由於受情緒、思想所致,可能難以與之進行交際,所以若想說服對方,就要想方設法與之接觸,開辟言語交際的信息渠道。拿《觸龍說趙太後》來說吧,觸龍的成功就在於他采用了兜圈子這種藝術手段。

要想準確運用兜圈子這門說話藝術,除了善於區別交際活動的具體情況、會當兜則兜外,還要了解兜圈子的一些常用方法和靈活地組織語言。從兜圈子所利用的事物、事理與中心話題、交際目的關係分析,主要有如下幾種方法:

1.因果法。即從促使對方接受觀點、產生行為的諸種原因兜起。這種原因可以是事實,也可以是理論。例2那位教師兜圈子就是采用的這種方法。姨媽把青年教師撫養成人,並年年捎棗,如今姨媽生病是因;接姨媽是果。這是用事實兜。再如陳毅任上海市長時,幹部實行供給製,為了不給國家增添負擔,他想勸嶽父回老家。若沒有顧慮直接提出,老人肯定產生誤解,於是陳毅同誌就繞了個彎——問老人家共產黨好還是國民黨好,當老人家說出國民黨任人唯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時,陳毅同誌說:“說得好,所以國民黨要倒台……那您想不想您的女婿也這樣?”老人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決定回老家去。這是用道理兜,先以事明理,再以理論事。

2.推論法。即從與交際目的相關的事物兜起,讓對方由此及彼,或由表及裏推出新的意思。例1那位年輕媳婦的話就是采用了這種方法。兒媳婦稱讚小姑的羊毛衫,在婆婆心裏必然產生這樣的思考;兒媳誇小姑的羊毛衫,當然是自己也想要一件;兒媳也是自己家裏人了,應同女兒一樣看待,既給女兒買了,也該給兒媳買,這是事理常情。所以,那位聰明的媳婦,沒說要羊毛衫而得到了羊毛衫。

3.比照法。即尋找與交際話題具有類比意義的事物兜圈子,兩相比照,語義明晰,或者讓對方自悟,或者稍加點化。傳說鄭板橋早年家貧,一年除夕賒了一隻豬頭,剛下鍋,又被屠戶要了去轉手賣了高價。為此他一直記恨在心。直到後來到山東範縣做官,還特別規定殺豬的不準賣豬頭,自己吃也要交稅,以示對屠戶的懲罰。夫人聞之,感到不妥。一天,她捉到隻老鼠吊在房裏。夜裏老鼠不住地掙紮,鄭板橋一宿沒睡好覺。他埋怨夫人,夫人說她小時候好不容易做了件新衣裳,被老鼠啃壞了,所以我現在很恨老鼠。鄭板橋聽後笑了:“興化的老鼠啃壞了你的衣裳,又不是山東的,你恨它是何道理?”夫人說:“你不是也恨範縣殺豬的嗎?”鄭板橋恍然大悟,隨吟詩一首:賢內忠言實難求,板橋做事理不周。屠夫勢利雖可惡,為官不應記私仇。鄭板橋夫人的話,通過兩種事的比照兜圈子,而後畫龍點睛,說服鄭板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