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會說話,為你開啟成功之門(2 / 3)

4.雙關法。即尋找與中心話題相關的具有雙重內涵的事物兜圈子,言在此而意在彼,獲得一種含蓄委婉的表達效果。比如,一位農村小夥和姑娘暗暗相愛,都羞於直接表白。一天,兩人在田間相遇,姑娘靈機一動,指著在花間飛動的蝴蝶問小夥:“你說為什麼隻見蝴蝶戀花,不見花追蝴蝶呢?”小夥一時發懵,“花怎麼能追蝴蝶呢?”轉瞬明白了對方的意思,坦率地表達對姑娘的愛慕之情。這位姑娘的無疑而問,自然令對方思考到其雙關意義,話語婉曲、巧妙,既實現了完美的表情達意,又不丟臉麵,不留人口實。

5.投資法。當某一交際話題一時難讓對方接受時,則應根據對方的思想、興趣、職業等特點,先從本題之外的副話題談起,待到言路暢通,再自然引入本題。《觸龍說趙太後》中,觸龍的話就是運用了這種投資法。

附帶說明,兜圈子有時能產生一種含蓄委婉的言語表達效果,但含蓄委婉的話卻並非全是兜圈子。兜圈子也不是猜謎語、說隱語,它是通過曲徑來通幽,最終要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意思,如果兜來兜去,把對方引入迷魂陣,就不好了。再者,兜圈子這種說話藝術一定要慎用,當兜則兜,不然,兜之不當,會給人留下羅嗦、虛偽之嫌,與交際目的相背。

妙用“投其所好”術

論辯是參辯雙方的一種逆向抗衡,而這種抗衡往往針鋒相對,僵持不下。要想突破僵局,取得論辯的勝利,不妨另辟蹊徑,變逆為順,采用一種“投其所好”的戰術,從順向的角度,向對方發起一場心理攻勢,在順的過程中化解對方的攻勢,發現對方的破綻,捕捉突破的戰機,從而出其不意地戰勝對方。下麵就對“投其所好”術在論辯中的作用作一些分析說明。

1.“投其所好”能捕捉戰機

律師倫斯為有殺妻嫌疑的享利辯護,這時律師麥納斯提出了對享利十分不利的證據:享利曾向麥納斯提出過,要麥納斯幫助他與妻子離婚,並由此推論享利在無法達到離婚目的時,會采取極端措施。倫斯知道要直接反駁“要求離婚就有殺人動機”是困難的。於是他采取了“投其所好”的策略,與對方周旋,以圖找到最佳戰機。倫斯向麥納斯承認,自己對離婚是外行,一邊恭敬地問對方是不是很忙。麥納斯躊躇滿誌地回答:“要我處理的案子要多少有多少。”後來又補充說,每年至少有200件。倫斯讚歎說:“呀!一年200件,您真是離婚案的專家,光是寫文件就夠您忙的了。”麥納斯的聲音猶豫起來,感到說得太多人們難以相信,就隻好承認說:“可是……其中有些人……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改變了主意。”破綻出現了,倫斯抓住這一點,進一步誘導道:“啊!您是說有重新和好的可能,那大概有10%的人不想為離婚付諸行動?”麥納斯說:“百分比還要高一些。”“高多少,11%?20%?”“接近40%。”倫斯用驚奇的眼光盯著他說:“麥納斯先生,您是說去找您的人中有近一半最後決定不離婚?”“是的”麥納斯突然感到有點不妥,,但退路已經沒有了。“嗯,我想這不會是因為他們對您的能力缺乏信任吧?”“當然不是!”麥納斯急忙自我辯解,“他們常常一時衝動,就跑來找我。可是一旦真的要離婚,便改變了主意……”他突然止住,意識到自己上當了。“謝謝,”倫斯說“你真幫了我的大忙。”在這場法庭論辯中,倫斯見正麵反駁難度較大,就采用了“投其所好”術,從側麵迂回。他先坦率地承認自己對離婚案是外行,恭維對方很忙,當對方得意忘形,胡吹自己處理離婚案件的數目時,又進一步恭維對方是離婚案專家。當對方感到吹過了頭,說有些人因這樣那樣的原因改變了主意時,戰機出現了。倫斯抓住這一點,步步誘導,最後使對方說出了自己否定自己的話。由這個實例可見,在論辯中如果正麵說理難以奏效,可以采用“投其所好”術,與對方巧妙周旋,對方對抗心理弱化,疏於防範,就有可能自我暴露出一些破綻,這就為我方提供了戰機,接著我方乘隙而入,即可一舉製敵。可見“投其所好”是論辯中的“迂回”之計。

2.“投其所好”能誘敵入彀

一天,一位麵容嬌美的女青年在馬路上走。突然她發現後麵有一個“摩登”男青年在其後緊追不舍,怎麼辦呢?焦急中她忽然有了主意。她回過頭來對這個男青年說:“你為什麼老跟著我?”“摩登”男青年說:“你太美了,真讓人著迷,我真心愛你,讓我們交個朋友吧!”姑娘嫣然一笑,說:“謝謝你的誇獎,在我後麵走的姑娘是我妹妹,她比我更美。”“真的嗎?”“摩登”男青年非常高興,馬上回過頭去,但卻不見姑娘的身影。他知道上當了,又去追趕那位漂亮姑娘,質問她為什麼騙人。這位女青年說:“不,是你騙了我,如果你真心愛我,那麼為什麼去追另一個女人,經不起考驗,還想跟我交朋友,請你走開!”“摩登”男青年被說得麵紅耳赤,訕訕地溜走了。這位女青年之所以能製服“摩登”男青年,就是順著對方貪圖美色的心理,“投其所好”,設計誘之。對方不知是計,卻去追更美的姑娘,這就使其醜惡的嘴臉暴露無遺。女青年順勢反擊,讓對方自暴其醜,無地自容,達到了目的。從這個實例可見,論辯中的“投其所好”術,實際也是一種“誘敵”戰術,抓住對方的需求和動機,設下圈套,誘敵深入,對方進入伏擊圈後,我方就可猛烈出擊,戰勝對方。

3.“投其所好”能巧布疑陣

一位顧客來到某酒店喝酒,店主以半杯酒當滿杯賣給他。他喝完第二杯後,轉身問店主:“你們這兒一星期能賣多少桶酒?”“35桶。”店主洋洋得意地回答。“那麼,”顧客說,“我倒想出了一個能使你每星期賣掉70桶的辦法。”店主很驚訝,忙問:“什麼辦法?”“很簡單,你隻要將每個杯子裏的酒裝滿就行了。”聰明的顧客在此利用店主唯利是圖的心理,“投其所好”,巧設圈套,待其落入,再奮力一擊,揭露了店主的半杯酒充一杯酒的惡劣行徑。此種說法比起一般的斥責要有力得多,也深刻得多。由這個實例可見,“投其所好”術又是論辯中的“疑兵”之計,可以迎合對方的某種愛好和心理,巧布疑陣,麻痹對方,使之放鬆警惕,誤入陷阱,從而達到戰勝對方的目的。

4.“投其所好”能反客為主

一位知識測驗的主持人向一位應考者提問:“先生,您是足球方麵的行家,理所當然知道所有足球方麵的事,是嗎?”“那當然。”應考者悠然地答道。“那麼,請問球門上的球網有多少個孔?”應考者一愣,但隨即鎮定下來,說:“能提出這樣問題的一定是知識十分淵博的大學問家。”“那當然。”主持人麵露喜色地答道。“那麼,你一定知道保塞尼亞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研究的是什麼學問?”應考者問道。“保塞尼亞斯是古希臘一位能言善辯的哲學家。”主持人自信地答道。“完全正確。”應考者又問道:“你知道有關保塞尼亞斯的一件軼事嗎?有一次,雅典的首席執政官聽說保塞尼亞斯很有口才,想當眾考他一下,就請他出席貴族會議。首席執政官讓每一個貴族議員提一個難題,請他用一句話來回答所有的難題。貴族議員一個接一個向他提了幾十個難題,而保塞尼亞斯隻用了十分簡單的一句話就回答了所有的難題。你知道他說的是一句什麼話嗎?”“麵對這樣多的難題,他隻能說‘我不知道’。”主持人得意地回答。“完全正確,您真不愧為是保塞尼亞斯的後代。”應考者又問道:“今天我想再提一個問題,你還能再用一句話回答嗎?”“請問吧!”主持人頗為自負地答應了。“那麼,現在我問你,足球球門上的網有多少個孔?”“啊,嗯……”主持人無言以對。在這裏,應考者麵對主持人的刁問發難,先巧妙地回避,再“投其所好”恭維主持人“知識淵博”,主持人在自我陶醉中不知不覺充當了被考者的角色,應考者又一再恭維他“回答正確”、“完全正確”,使主持人更加自鳴得意,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角色身份,最後落入了對方的陷阱。而應考者巧妙地運用“投其所好”術,反客為主,反守為攻,掌握了論辯的主動權,反而控製了主持人,也使自己的知識水平、應變能力和傑出的辯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可見,“投其所好”術還是論辯中的一種“驕兵”之計。

二語言要活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東西。在生活當中,每個人也都是不一樣的。因此,人們就存在心理特點、脾氣秉性、語言習慣等方麵的不同。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決定了他們對語言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用統一的通用的標準語的說話方式來和他們交流。

這時,我們就要“看什麼人,說什麼話”。

若對方是辦事嚴謹、誠實、老練的人,而他最喜歡聽流利而穩重的話。這時,你說話時就要注意態度尊敬,既不能高談闊論,也不可婉轉如簧。而應忠實見長,樸實無華,直而不曲。這樣話語雖簡單,但言必中的,給人以老實敦厚的印象。

若對方是學識淵博的高雅之士,他可能崇尚旁征博引而少蕪雜的言辯。你不妨從理論問題談起,引經據典,縱橫交錯,使談話富有哲理色彩。但言辭應表現出含蓄和文雅,顯得謙虛而又好學上進。

若對方性情豪放、粗獷,則他喜歡聽耿直、爽快的話。那麼你就應忠誠、坦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美醜、善惡的愛憎要強烈分明。

總之,與不同的人談話,就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因人而異,才能做到把話說活。

說話要講點藝術

一座小城突然遭遇一場暴風雨的襲擊,許多居民家裏停電。小王家也不例外。

一連停電三天,供電所卻沒有人來上門修理。小王的妻子有點沉不住氣了,埋怨他也不找個熟人趕緊修一下。小王苦思冥想,也沒有想出一個供電部門的熟人。但又不甘心,就對老婆說:“找什麼熟人呀?打個電話不就行了。”說著拿起電話,“喂,供電所嗎,我是貓耳朵胡同的居民,我們家停電好幾天了……”沒等他說完,對方就說:“你等著吧,全城停電300多家呢,反正得一家一家地修!”說著對方就把電話掛了。妻子白了他一眼,一臉的嘲弄。

眼看著周圍的鄰居都修好了電,小王心裏是又急又氣又無奈。一天中午,小王的朋友小李到他們家去玩。閑談中,小王把停電的煩惱告訴了小李,並且把他打電話的事情也說了一遍。小李聽完以後就笑了,他說:“你那樣說,誰會提前給你修呀?我打個電話試試。”

很快,電話接通了:“供電所嗎?我這裏停電了……”小李剛開口,就傳來對方不耐煩的聲音:“知道了,知道了,再等幾天!”小李又說:“好的,謝謝你,不過我還是先說一下我的地址,您登記一下,好嗎?”對方仍有些不耐煩:“行,你說吧。”於是小李大聲說:“咱們區主管工業的王區長家你知道吧,我家就在他家的東側,中間隔一個馬路。也就是市人大周主任家以北200米那個胡同,政協郭主席家以西100米,市糾風辦柴主任新開的那個門市往裏走,對對,我的門牌號是38號,好好,謝謝你,再見。”

小李放下電話,小王卻半信半疑。誰知道,不到兩個小時,小王家的電扇就轉了起來。小李對小王說:“以後說話要講點藝術,懂嗎?”難道不是麼?現在的社會,勢力小人太多了,你不這麼說是不行,所以學會說話是至關重要的。

討人喜歡的說話方法

“遇物加錢”與“逢人減歲”是言語交際中針對人們的普遍心理而采用的兩種投其所好、討人喜歡的說話技巧。

遇物加錢,是指在品評別人所購物品時,對其價格故意高估,從而使對方高興,求得更好的心理相容。買東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那些善於購物者就能購得“物美價廉”的東西。他們所具有的能力,是精明人的一種象征。雖然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都是善於購物者,但我們還是希望我們的購物能力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因此,當我們買了一件物品之後,如果自己花了100元,別人認為隻需60元時,我們就會有一種失落感,覺得自己不會買東西。但當我們花了60元,別人認為需要100元時,我們則有一種興奮感;很會買東西。由於有這種購物心態的存在,“遇物加錢”這種說話技巧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如果你的好朋友買了一套樣式挺不錯的西服,你卻知道市場行情,這種衣服兩三百元完全可以買下。於是你在品評時說:“這套西服不錯,恐怕得四五百元吧?”那朋友一聽準會高興地說:“老兄說錯了,我220元就買下啦!”

這樣的說法就很有技巧性,在你不知道別人花了多少錢買下這套衣服的情況下故意說高衣服的價格,使對方產生成就感,當然使得對方高興。

遇物加錢法很能討對方歡心,操作起來也很簡單:對其價格高估就行了。當然“價格高估”也需注意,一要對物價心裏有底,二不能過分高估,否則就收不到好的效果了。

逢人減歲,這種方法隻適用於成年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相反,對於幼兒、少年,用“逢人添歲”(年齡往大處說)的方法效果較好,因為他們有一種渴望成年的心理。每個人都要經曆從年輕到年老的過程。芸芸眾生,都不過是大千世界的匆匆過客。然而誰都希望自己永遠年輕,不願過早老去。因此成年人對自己的年齡非常敏感,尤其是女性。如果一位三十出頭的女士被看作中年人,她會高興嗎?

由於成年人普遍存在這種怕老心理,所以“逢人減歲”就成了討人喜歡的說話技巧了。這種技巧的特征在於把對方的年齡盡量往小處說,從而使對方覺得自己顯得年輕,保養有方等,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比如一個三十多歲的人,你說他看上去隻有二十多歲,一個六十多歲的人,你說他看上去隻有四五十歲。這種“美麗的謊言”,對方是不會認為你缺乏眼力,對你產生反感。相反,他會對你產生好感,形成心理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