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所說的遇物加錢,逢人減歲,說穿了就是一種投其所好。但是隻要我們的目的光明正大,這種投其所好,對自己、別人和社會都會百利而無一害。相反能給對方、給社會帶來歡樂,至多隻能說它們是“美麗的謊言”、“無害的陰謀”,“於人方便就是於己方便”,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不傷和氣的爭辯妙招
大千世界,充滿各色人等。即使這樣也不可能有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人,人與人之間必定會存在一些差別。大至思想觀念,為人處事之道,小至對某人、某事的看法、評論。這些不同程度的差異都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爭執。仔細看看我們周圍,爭辯可以說無處不在:一部電影,一本小說,一個特殊事件,某個社會問題都能引起爭辯;甚至連某人的衣著與言談也能引起爭辯。從某種意義上看,不同見解的爭辯過程就是尋求真理的過程。辯論,就是為了探求真理,堅持真理,維護真理而相互勸說。然而由於爭論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對方的看法,樹立自己的觀點。所以,辯論不同於平常的說話,它通常是不友好的語言行為,就像比賽一樣,人們都會在不自覺中成為敵人。因而有所謂“唇槍舌劍”之說。於是,大多的爭辯都會形成緊張的氣氛,很容易使我們良好的交際願望落空。在辯論這種特殊交際場合中,怎樣才能既做到個人心情舒暢,探求了真理,又不傷人際和氣呢?你就要在論辯之前多投入一些思考,在論辯結尾搞好“善後”工作。這才是妙招。
1.為爭辯創建積極的格調
避免無益的爭辯
通常情況下,當我們覺得自己的意見和別人不一樣,或是自己的言行被別人否定時,我們就會奮起辯駁。往往許多毫無意義的事情就在這時發生了。為了避免無益的辯論,此時,你需對如下問題進行冷靜思考:
(1)如果你不能獲得爭辨的最終勝利,它有什麼意義?沒有什麼積極意義,所以你大可不必動用你的“唇槍舌劍”,一笑置之最妙。遇到那些無理之徒時,保持沉默就是最大的反抗。同樣,你向別人提出“挑戰”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有價值的,通過爭論使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啟發和教育的問題,沒必要在一些瑣事上大做文章。
(2)當你和別人辯論時,是基於理智還是感情原因?如果是感情原因,諸如虛榮心、表現欲望或麵子上下不來等,那就大可不必如此。同樣,我們向人提出問題如果有感情的因素,那麼就同辯論的實質——探求真理背道而馳了。所以最好別去做這種不積極的提示把他人引入無謂爭辯的歧途。
(3)對方是充滿敵意的嗎?他對你有深刻的成見嗎?如果是,那麼在這種非理性的氛圍中最好不要再火上澆油。同樣,如果你是處於這樣一種心境,絕對不要向對方提出論題辯論,因為此時你提不出理性的論點,在辯論伊始,就注定了你失敗的命運。
爭辯也是愉快的、友好的。我們進行辯論是為了明是非、求真理。隻要我們的辯論出自一種保持和平的心理,那麼就使用積極、文明、恰當的論辯語言去參加辯論。
(1)樹立正確的辯論價值觀,即為追求真、善、美而去積極地爭辯。做到觀點正確,旗幟鮮明。
(2)樹立正確的辯論道德觀。把辯論置於科學基礎之上,以理服人,用事實說話。辯論者要有高深的涵養;不搞詭辯,不揭隱私;不搞人身攻擊;不把觀點的敵對引申為人際的敵對;不靠嗓門壓人,有理不在聲高,如果你能用有製有節的語氣道出你的理,其效果不亞於如雷貫耳。
(3)用真情、善意、美感與人辯論,就能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理與情恰恰是列車通往“積極爭辯”的雙軌,缺一不可。在爭辯中,“理”是爭的目的和取勝的保證。有位詩人說過,情是理智的心,好像一把全是鋒刃的刀,讓使用它的人滿手流血。人是感情動物,如果你在論辯中既能做到以理製理,又能以情明理,你的辯論將會成為一種愉快的、和平的思想交流。你們彼此會以這樣的話語來結束論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您讓我心服口服。”真正是既爭出了公理,又增進了人際和諧,達到了積極論辯的目的。
2.做好善後工作
在生活中,觀點的對立極易產生人際間的隔閡。因此,學習辯論語言不僅要學會辯論技巧,更要懂得如何“善後處理”,這是在辯論這種特殊交際場合下,社交者做到言談有“禮”的最高境界。做好“善後處理”有什麼途徑麼?當然有:
(1)生活中,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向真理低頭並不等於向論辯者本人低頭。如果你失敗了,而且敗得其所,必須敢於向真理低頭。在真理麵前人人平等。你所服從的是對方所道出的真理,隻能說你同他一樣,對真理有了同等水平的認識。在人格方麵你們永遠是平等的。所以,當你敗下陣來的時候,應該以坦誠的態度來表達自己在這場爭辯中所受的教益,以此道出你人格的偉大。在心理上足以彌補因辯論失敗所造成的遺憾。
(2)成功了故然好,但是如果你在辯論中眼見對方啞口無言,敗勢已定,還喋喋不休地攻擊對方,那麼你即便成功了也是不受歡迎的。相反應拿出不殺降者的氣魄來,一是主動打住話題,結束對立場麵;二是巧妙地為對方搭個台階,讓他在不失麵子的前提下得以“平安下台”,勝負自是彼此心照不宣,何不抓住重歸於好的機會呢?
(3)人在得意時,克製便是一種美德。如果你因辯論的需要已經把對方打得一敗塗地,切不可為了一點點虛榮把旗幟掛在臉上。爭論結束後,給對方端一杯茶,笑言一句:“瞧我們像孩子一樣,這麼認真!”或輕鬆自如地轉一個話題。請記住:爭論是一回事,人際交情又是一回事。人性都有軟弱的一麵,易被擊垮也易被扶起,你隻要說一兩句得體的話語,便可恢複一個剛剛失去的心理平衡,讓他重返愉快平靜,那又何樂而不為呢?會說話就要把語言說活。你做到了嗎?
三會說話,也能創造價值
科技是生產力,口才也是生產力!一個國家公民的整體講話水平決定著這個國家的精神文明程度,國際競爭的優劣。一個企業員工的整體講話水平,可以看出企業文化的底蘊。大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求職、戀愛、晉升和謀發展,哪一件事能離得了口才呢?
是不是很羨慕別人的口才?你也有可能成為具備高超講話能力的人。不善講話不要緊,關鍵是要認識口才的重要,加強學習,因為講話能力可以通過日常訓練百煉成鋼。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任何事情的成功並非一日之功。日日行,千裏不在話下;天天讀,萬卷亦非難事;時時練,講話能力就會日益增強。到那時,你就會口吐蓮花,笑傲江湖;妙語連珠,平步青雲。口才與成功是有一定關係的。古代有這麼一個國王,一天晚上做了夢,滿嘴的牙都掉了。這個時候,他就找了兩位解夢的人。這兩人來,國王就說:“滿口牙怎麼全掉了,到底是怎麼一說?”第一個破解夢的人就說:“皇上,在你所有的親屬都死去以後,你才能死,一個都不剩。”這個夢給解出來了,這是第一個解夢人這麼說的。皇上一聽,心裏非常不高興。第二個解夢人就說了,第二個解夢人這樣說:“至高無上的皇上,您將是您所有親屬當中最長壽的一位呀!”大家看一看,同樣的內容,同樣的事情,兩個人就用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個人把皇帝說生氣了,皇帝龍顏大怒,杖他一百棍;然後,拿出一百個金幣,獎給第二位破解夢的人。大家看一看,同樣的事情,同樣的內容,為什麼一個挨打,一個受獎?這不是口才嗎?受獎的這個破解夢的人,他成功了。他成功靠什麼?靠他的口才。能說口才沒有用嗎?能說口才與成功沒有關係嗎?
古代一個大演說家德摩斯梯尼。當時在古希臘,誰能登台演講,這個人物就是這個城堡的領袖,那是了不得的!德摩斯梯尼第一次登台演講的時候,他希望得到的是掌聲,和笑聲。最後,沒有笑聲,倒有了掌聲——背掌!把他哄下台去。講得實在是不行。講著講著,肩膀往上聳,一個演講者,聳肩這個姿勢多難看!再講講,他的氣不夠用,說著說著就長出一口氣,請大家想一想,這一長出氣的時候,這個形象又是什麼樣呢?所以台下的人把他轟了下去。但是,德摩斯梯尼並不氣餒,他回來以後,自己剃個陰陽頭,以示以後再也不出去,他把所有的書籍都劃來,拚命地讀書,為了克服自己聳肩,他把棚上吊了兩個寶劍,劍尖正好對著自己的肩膀,如果一聳肩就紮著他了。經過這樣長期的練習,聳肩的毛病克服掉了。說話不清楚,怎麼練?他找一個小鵝卵石含在自己的嘴裏。他本來說話就不清,再含著鵝卵石就更不清了。經過艱苦的努力和訓練,最後含著鵝卵石說話都非常清楚。那麼,請講,吐出鵝卵石以後,那簡直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氣不夠用,怎麼辦?他邊朗誦詩歌,邊往山上跑。最後,終於三個毛病都克服掉了。他的內功有了,有了豐富的學識和思想見地;他的外功有了,口才練成了,當然一登台演講的時候,人們的掌聲暴風雨一般地響起來。最後,他的七篇演說,永遠垂於曆史。這七篇演說當然是相當精彩的。
一個人有了口才,絕非一般。口才能救命。大家看電視劇,都知道有個紀曉嵐。紀曉嵐的口才可了不得!乾隆皇帝知道紀曉嵐學識宏富,能言善辯,機智敏捷。有一天,乾隆心想我今天怎麼想辦法試驗試驗他。但是,乾隆皇帝這個笑話開得太大了,紀曉嵐一看乾隆皇上找他,馬上進宮跪下了。乾隆皇帝說:“紀曉嵐!”“臣在!”“我問你:何為忠孝?”紀曉嵐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為孝。合起來,就叫忠孝。”紀曉嵐剛答完,乾隆皇帝說:“好!朕賜你一死。”紀曉嵐當時就愣了:這從哪裏來?怎麼突然賜我一死?但是皇帝金口玉言,說啥算啥,紀曉嵐隻好謝主龍恩,三拜九叩,然後走了。一出去以後,乾隆皇帝想:這紀曉嵐可怎麼辦呢?不死,回來,就是欺君之罪;死了真可惜,手下少了一個棟梁之材。乾隆皇帝轉念又想:都說紀曉嵐有能耐,能言善辯嘛,我看你紀曉嵐今天怎麼辦?
大概也就有半柱香的工夫,紀曉嵐嗬氣帶喘地就跑了進來,撲通就給乾隆皇帝跪下。乾隆:“大膽,紀曉嵐!朕不是賜你一死嗎?你為什麼又回來了?”紀曉嵐說:“皇上,臣去死了,我準備跳河自殺,我正要跳河,屈原突然從河裏出來了,他怒氣衝衝地說,你小子不混蛋嗎?想當年我投汨羅江自殺的時候,是因為楚懷王昏庸無道;想當今皇上皇恩浩蕩,賢明豁達,你怎麼能死呢!我一聽,我就回來了。”大家看一看,這是不是口才救了紀曉嵐一條命?這時候,乾隆皇帝你還說啥?你讓他去死去嗎?好,你乾隆皇帝就是昏庸無道;可是你讓他活著嗎?皇帝說啥算啥,賜他一死,他又回來了。最後,乾隆皇帝自己不得不解嘲地說:“好一個紀曉嵐,你真是能言善辯啊!”大家看一看,紀曉嵐是不是用自己的口才,救了自己一條命呢?假如換另一個人去將怎麼樣?比如說和坤,不行吧!雖然,也是學識宏福,思維敏捷,但是不願意說,不會說話的時候,他能不能回來?大概他已經跳河自殺了!因此,我們確實不可低估口才的價值和意義。
可這畢竟是古代的事情。那麼,我們現在回到現實當中,現實中,口才與成功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這麼兩個小車司機,最後精簡,必須下崗一個,留一個,這不是競爭上崗嗎?第一個司機說,大概講了十來分鍾,他說他自己將來要開車,一定把車收拾得非常幹淨利索,遵守交通規則,而且會保證領導的安全,一定要做到省油,什麼什麼。第二個司機,三分鍾都沒說到,結束了。他說他過去遵守了三條原則,現在他仍會遵守三條原則,如果今後用他,我還會遵守三條原則:第一,聽得,說不得;第二,吃得,喝不得;第三,開得,使不得。過去這樣做,今後他還會這樣做。一聽,好!這個司機好!好在什麼地方?聽得,說不得,意思說,領導坐在車上研究一些工作,往往在沒講之前都是保密的。我隻能聽,不能說,不能泄密。這個司機不可用嗎?吃得,喝不得。經常陪領導到這兒開會,到那兒參加這個,參加那個,最後總得吃飯吧?好,我也得吃,但是千萬不能喝酒,這叫保護領導的生命安全。第一保密,第二保護領導的生命安全,第三開得使不得。你別看我開車,但是隻要領導不用的時候,我也決不為了己利私自開車,公私分明。這個司機,誰不用?這不是口才嗎?是口才使第二個司機獲得了成功。所以擁有一副好口才,走到哪裏都有飯吃,口才是可以創造價值的。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曆史的古國,浩如煙海的詩詞佳句等等代表著輝煌的傳統文化,而且口才與交際藝術在世界上高度發達,首屈一指的,有著可圈可點的曆史:孔子運用口語藝術開展教育;晏子口才不凡;蘇秦以雄辯之才掛起六國相印;張儀四處遊說建功立業;範雎說秦王;觸龍說趙太後;藺相如“完璧歸趙”;諸葛亮聯吳抗曹,舌戰群儒……他們憑著善辯的口才,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甚至改寫了曆史的篇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雖是一句老話,直到現在仍然適用。常見許多人因為對於對方的事業毫無認識而相對默然,這是很痛苦的。其實如果肯下功夫,這種不幸情形就可減少,甚至於做個不錯的交際家也並非難事。如果你和任何人持續談上10分鍾後,都能使對方發生興趣,那麼你便是一位很好的交際人物了。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不過不論難易,總要設法打通這難關。
“好胳膊好腿,不如長個好嘴”。可以說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嘴,尤其是在商場上,語言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每一次交易都不亞於一場外交活動。采購需要說動賣方,銷售需要說動買方,爭得利益需要討價還價,雙方或多方合作需要談判。就是求職應聘,或者是很好的謀略貢獻給老板,這些都需要張嘴去“說”。缺少語言,沒有一定的語言藝術都是不行的。
商人這個職業多半也是靠嘴的職業。有人分析“商”字是“八口”撞開大門。雖然有點牽強,也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也就是說在某種情況下,“好嘴”能比“好胳膊好腿”創造更大更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