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會說話,才能更好地駕馭生活(1 / 3)

第四章 會說話,才能更好地駕馭生活

一讚美與拒絕

讚美別人

讚美別人,好像用一支火炬照亮別人的生活,也照亮自己的心田。讚美別人不僅有助於彼此之間友誼的發展,而且還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怨恨,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變得更為融洽和諧。

讚美別人,有時也是在讚美自己。

有一場演講比賽,是以“人生”為主題的。有一位高位截癱的青年講完後,坐在輝旁邊的一位中年人深深呼出一口氣,興奮地朝輝轉過頭連聲稱讚:“了不起,了不起,這才是演講,這才是人生啊!”其實,輝和他並不相識,而且他也不知道輝將是下一個演講者。的確。那位青年演講的風格樸實無華,以真情打動了人心;而輝卻正想著自己的演講,況且,他也算是輝的“對手”吧,雖然感到他的演講很成功,卻沒有十分投入,隻是以一種旁觀者的態度來看待的。中年人誠摯和充滿感情的讚美,立即使輝慚愧起來。當輝登上講台後,開場第一句話竟是對剛剛搖著輪椅離開的那位青年,或者說是“對手”給予了讚美。在輝演講的過程中,輝感到全場很靜,演講也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就在輝結束演講走向座位的時候,輝看到那位中年人衝自己使勁鼓掌,兩次把手舉過了頭頂。

我們也許不會輕易讚美別人,但對那些意氣相投的人,對值得我們欽佩的人,或者相逢並不相識的人,如果對他們的讚美是情不自禁的,那麼,我們自己同時也將感到無比愉快。因為讚美不是諂媚與逢迎,讚美別人也不是人雲亦雲。

人人都喜歡別人的恭維、讚美。但是,學會讚美並不是讓你學著阿諛奉承。

有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兩個人,一個叫祝子園,一個叫唐淩,他二人將到京城任官,臨行前,到老師家中辭別。老師囑咐他們道:“現在時局走正道是行不通的,你們去京城做官,對上應恭謹,這叫送高帽子,能如此,不僅不會得罪人,還容易把任何事情辦好。”唐淩讚歎地說:“老師的話實在太好了,今天像老師這樣不喜歡高帽子的有幾人呢?”老師聽完後十分高興。回程中,唐淩就對子園說:“你看!高帽子又送出去一頂了。”

其實,讚美最重要的是要出於真誠、自然。讚美不該是應酬,更不是虛晃一槍。適度給人讚美,有時可以影響別人一生。讚美的力量,鼓勵的火花,甚至能讓人的生命有奇跡般的改變。

有一位老板,年年都為員工舉辦旅遊,有一年突然不辦了,原因是他每年都花大筆的錢,卻從來沒有一位員工跟他說:“謝謝老板!”有一位母親生氣地將稻草丟在飯桌上說:“我為家人煮了一輩子的飯菜,全家竟沒有一句讚美和感激的話,這不是跟給你們吃稻草是一樣的嗎?”有句廣告名言:“百分之七十的創意是被冷語抹煞掉。”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很多地方都用得著讚美,這也正體現了讚美的重要性。

放牛的學生變成化學家需要讚美;羞澀的學生成為受人喜愛的學者需要讚美;孩子將來大的成就需要父母的讚美……人生缺少了讚美,就缺少了前進的動力。

佛門裏有句話說: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星雲大師說:讚美如陽光,可以把溫暖散播十方;讚美的語言,像香水,小小一滴,就能彌漫四周。讚美要令人感動。讚美別人是一種見賢思齊的做法,讚美別人是一種自我激勵,讚美是世間最美麗的語言、是人際間最佳的潤滑劑。世間最經濟的禮物就是讚美。多讚美別人、欣賞別人,社會自然祥和。能用開闊的心去讚美人,那麼人生會更美麗,生活也會更快樂。

雖然讚美是一件好事,但絕不是一件易事。讚美別人時如不能審時度勢,不掌握一定的讚美技巧,即使你是真誠的,也會變好事為壞事。因此,在開口前我們一定要三思而後行。這就要求我們做到以下五點:

1.要學會因人而異

人的素質有高低之分,年齡有長幼之別,因人而異,突出個性,有針對性的讚美比一般的讚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對某些老年人來說他們肯定不願這麼想,因為他們總希望別人永遠記得自己“想當年”的業績與雄風,同其交談時,可多稱讚他引為自豪的過去;對年輕人不妨語氣稍為誇張地讚揚他的創造才能和開拓精神,並舉出幾點實例證明他的確是前程似錦;對於經商的人,可稱讚他頭腦靈活,有生財之道;對於有地位的幹部,可稱讚他為國為民、廉潔清正;對於知識分子,可稱讚他知識淵博、寧靜淡泊……當然,這一切要依據事實,切不可虛誇,更不能阿諛奉承。

2.要做到情真意切

幾乎每個人都喜歡聽讚美的話,但並非任何讚美都能使對方高興。能引起對方好感的隻能是那些基於事實、發自內心的讚美。相反,你若無根無據、虛情假意地讚美別人,對方不僅會感到莫名其妙,更會覺得你油嘴滑舌、奸詐虛偽。例如,當你見到一位其貌不揚的小姐時,卻偏要對她說:“你真是美極了。”對方立刻就會認定你所說的是虛偽之至的違心之言。但如果你著眼於她的服飾、談吐、舉止,發現她這些方麵的出眾之處並真誠地讚美,她一定會高興地接受。真誠的讚美不但會使被讚美者產生心理上的愉悅,還可以使你經常發現別人的優點,而使自己對人生持有樂觀、欣賞的態度。

3.話語要具體詳實

一個人業績顯赫的時候並不常見,所以,在交往中應對具體的事情具體分析,要善於發現別人哪怕是最微小的長處,並不失時機地予以讚美。要用具體詳實的讚美來說明你對對方非常了解,對他的長處和成績非常看重,讓對方感到你是真摯、親切和可信的,這樣你們之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如果你隻是含糊其辭地讚美對方,說一些“你工作非常出色”或者“你是一位卓越的領導”等空泛飄浮甚至有點誇張的話語,就會引起對方的猜疑,甚至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和信任危機。

4.讚美別人要適可而止

有效的讚美是要見機行事、適可而止,要真正做到“美酒飲到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

當別人計劃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時,開頭的讚揚能激勵他下決心做出成績,中間的讚揚有益於對方再接再厲,結尾的讚揚則可以肯定成績,指出進一步的努力方向,從而達到“讚揚一個,激勵一批”的效果。

5.讚美別人要及時

俗話說:“患難逢真情。”我們不是要讚美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人,而是要讚美那些因被埋沒而產生自卑感或身處逆境的人。他們平時很難聽到一聲讚美的話語,一旦被人當眾真誠地讚美,便有可能振作精神,大展宏圖。因此,最有實效的讚美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當然,讚美的表達是有很多方式的。有時,一束讚許的目光、一個誇獎的手勢、一個友好的微笑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做到了這五點,你就能很容易地去讚美別人。

一個經常讚揚子女的母親會營造出一個圓滿快樂的家庭、一個經常讚揚學生的老師能使一個班集體團結友愛天天向上、一個經常讚揚下屬的領導者能把他的機構管理成團結向上的集體。看到這些,我們也許就會由衷地接受和學會人際間充滿真誠和善意的讚美。

你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嗎?背後讚美會讓你的人際關係變得如魚得水。

當自己想要親近的人在場時,雖然在其本人麵前誇獎說:“你好棒啊!真了不起。”但由於這是人人都誇獎的話,因此效果並不理想。讚美的言辭,不如在對方背後說出效果更好。

舉個例子說,如果你對甲先生的工作表現極為佩服,你就可以在見到他的同僚時說,“甲先生工作的確很努力呀!”這種評語便會以另一種方式傳回甲先生耳中,“某某對你的工作表現讚賞不絕呢!”同一件事情直接聽到或經由他人告知,究竟哪一種更令人高興呢?通常,當麵誇獎隻能視作社交辭令而已,然而,別人在自己背後沒有必要說奉承話。因此,從他人口中獲悉自己受到誇獎時會感到非常高興。而且,間接聽來的讚美,意味著別人也知道自己受到讚美了。單就此點而言,即可讓人覺得自己的能力受到了極高的評價,也足以說明讚美者是真心真意地佩服自己。

幾乎每個人都有虛榮心。所以在公司裏,如能向對方的上司表達自己很讚美他的部下,效果勢必更佳。如果有一天,你的上司對你說了些別人讚美你的話。那麼你會多高興啊!有時將上司未注意到的部下的長處提出來,對方也必定對你充滿感激。當然,讚美的內容不應該是“他工作很認真啊!”或“你的部下真優秀!”之類的話語。你應該盡量提出具體的內容,這樣才能真正地達到讚美的效果。

具體性的讚美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不僅可以讓上司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必定會傳遞至對方本人處。倘若隻是說些奉承話,對方的上司也不會認真當作一回事,更不會進一步傳入對方耳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備必要的觀察力。倘若沒有洞悉對方優點的能力,所以你的讚美將受限於社交辭令。反過來說,隻要你擁有入微的觀察力,人際關係必定會不斷擴張。

對於一個人的缺點,我們通常會很容易發現。相反,如果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從中提出的讚美必將充滿說服力,並且可以知道對方隻要從事那些工作,便能更有效地發揮能力。有時,這些優點連他本人都沒有注意到,而你能夠發現並對此加以讚美,他們能不高興嗎?利用這種方法去了解對方,你的人際關係也一定能更活性化。

拒絕別人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親人、朋友、老鄉、同事有時會向你要求一些事情,而這些要求有的根本就不合理,有的超過了你的能力範圍,總而言之,你的內心是不情願的。但是,卻擔心別人會因此而不高興,甚至會影響到日後雙方的交往,無奈隻好硬著頭皮應承。然而,事後自己卻會因此沮喪煩躁。

就這樣,你做著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你允許別人不斷地利用你,你心中的不滿日積月累,堆積如山。有一天,你終於失去了耐心,把積累的怨氣一並爆發,可想而知,那情形和結果將會如何?

所以,為了你的身心健康,你很有必要學會如何巧妙地拒絕別人。

比如,你在看電影時,前麵有兩個人大聲地討論劇情,妨礙了你的觀賞。如果你怒氣衝天地大聲嚷道:“你們兩個人是怎麼搞的?說話這麼大聲,吵死人了!別人還要看電影呢!”這樣的反應,固然可以達到目的,但卻容易引起旁人或對方的不快,而你自己似乎也表現出了不必要的怒氣。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拒絕別人呢?最好的方法是“有禮有力”。所謂“有禮”即有禮貌,就是要盡量照顧別人的權益和情緒,說話用詞要委婉一些,切忌生硬地頂撞別人。所謂“有力”,是指有力量,就是你要明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所想,盡量讓對方知道你內心的不愉快。

所以,你就可以這樣對他們說:“對不起,我聽不清電影在講什麼。”由於你講的是自己的感受而沒有怪罪別人,對方一般比較容易接受。

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拒絕別人,做起來其實並不難。學會說“不”的實質就是學會自如地表達否定的、不願意的感受,以直率、坦誠和恰當的方式表達你當時的感受。

例如:一位老鄉向你借錢買東西,但是他經常借而不還。你可以說:“我沒零錢,不能借給你。”或者說:“對不起,我今天帶的錢剛好有急用。”又比如:你的一位好友熱情地向你遞支煙,要你非吸不可,此時你就可以說:“謝謝你,但是我現在實在不想抽煙。”

當然,在這方麵,有些人雖然敢於開口,但感情表達不充分。所以,你就應該使自己“在語音裏再多點感情”、“談話時再生動些”、“多用手勢”、“再直截了當些”、“臉上再多點表情”等等。

對於那些難以表達真實感情的人,要充分使自己介入交流,注入情感,然後再逐漸加上諸如表情、手勢、適當響亮的聲音、注視對方的眼睛等,使自己更顯得胸有成竹,顯得更有力量。因此你就應學會多用這樣的句子。像“我喜歡你這樣做”、“我不喜歡你這樣做”;“我很高興你這麼說”、“我不高興你這麼說”;“我要你做……”,“我不要你做……”。

學會合理地拒絕,你就掌握了生活的主動權,就學會了生活,你就會顯得更加輕鬆自如。既不擔心與人接近,又不害怕與人爭辯,你的行為完全超乎自然,有多少能力就表現多少。這種自我維護的改變,能夠使你有更多的時間專心於做自己該做的事,也使他人能夠意識到你的權利,真正理解並尊重你。

有一次,一位讀過《圍城》的美國女士到中國來,打電話給該書的作者錢鍾書先生,說自己很想拜見他。錢鍾書先生一向淡泊名利,不愛慕虛榮,於是他就在電話中婉拒道:“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的話,又何必一定要見那個下蛋的母雞呢!”在此,錢先生以其特有的幽默和機智,運用新穎、別致而又生動、形象的比喻,拒絕了那位美國女士的請求,既維護了那位女士的自尊,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

在口語交際中,善於拒絕者,既能使自己掌握主動權,進退自如,又能給對方留足“麵子”,搭好台階,使交際雙方都免受尷尬之苦。

拒絕對方,當然會引起對方的不快。但是對於別人對我們提出的要求,有時我們必須加以拒絕。那麼,怎樣才能盡量地把這種因拒絕而可能引起的不快控製在最低限度之內呢?這就需要我們在拒絕別人的時候,巧妙地說一些話,既能為自己開脫,也不會讓別人難堪。

1.你可以尋找一個非個人的原因作借口,即推脫。

當一位同學約你晚上到另一位同學家去玩,你想到還有許多作業要做,實在不想去,你就可以說:“真不巧,今天晚上爸爸要給我輔導作文,以後再說吧。”如果一位好朋友在你上晚自習的時候邀你一起去看電影,你當然不能去,怎麼說呢?“我們班主任剛剛宣布任何同學自習時間都不能離開教室;我恐怕去不了。”這樣就可以避免對方對你的責難。

2.在拒絕別人之前,可以表明自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有人邀請你雙休日去郊遊,而你對這個時間早已作了安排,怎樣拒絕他呢?“郊遊?太棒了!我早就想和你一起好好到郊外玩玩了,可是……”由於你對沒有答應他的要求表示了遺憾,他雖遭到拒絕,心裏還是感激你的。

3.學會通過誘導使對方否定自己提出的要求來達到拒絕的效果。

有一位同學,在學校正常上課期間想隨父親利用出差的機會去泰山遊玩,向班主任老師請假,這當然是違反學校紀律的。如果班主任老師直截了當地拒絕他,甚至批評他都是可以的。但是,這位班主任老師卻是這樣對這位學生說的:“能和爸爸一起去泰山遊玩,確實是件美事,不過,這幾天我們學校要舉行作文比賽,我們班還指望你拿名次呐。去泰山遊玩的機會多得很,以後我們找個放假的機會多組織一些同學一塊兒去玩不是更好嗎?”這位同學聽了班主任老師的話後說:“老師,那我這次就不去了。”他高高興興地收回了自己的請求。你不覺得這位班主任老師拒絕得十分高明嗎?人們都不願意自己的願望遭到拒絕,對方一個斷然的“不”字,更有傷情麵。所以,謝絕的語言要特別注意禮貌、分寸。

總而言之,當你拒絕別人時,通常要用最委婉、最溫和的方式表達你的不同意見。必要時,要用委婉和坦誠的語氣,向對方詳細解釋不能答應其要求的理由,而不是生硬冷淡的拒絕,因為那樣隻能傷害並有可能失去朋友。所以,麵對這種“難題”,有時我們不得不使用謝絕的語言。

歉意的表達。“對不起,讓您失望了!”;“很抱歉,我實在不能……”;“請您原諒……”這些話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沒有它,將使你顯得高傲和不近人情。因此,為不能滿足對方的願望而致歉是非常必要的。

好意的感謝。如果對方發出遊玩的邀請,或贈送禮物等,而你出於某種原因需要謝絕時,要稱讚和感謝對方的熱情友好,表示非常高興接受這份心意。如:“你對我非常關心。你這番心意我領了!”“謝謝你的好意!”這樣做來,對方即使被回絕,仍覺得你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因為你理解了他的美好用意。

恰當的借口。雖然找到借口來謝絕對方是不禮貌的。但是,借口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許多情況下,要拒絕對方的某一要求而又不便說明理由,也不便向對方說什麼道理,不妨尋找恰當的借口(或稱“托辭”),以正當的、不至於被對方責怪的理由來回避對方的要求。例如,你不太喜歡同某一同學在一起玩,可他偏偏硬拉你去打球,而你又沒有拒絕的理由,不妨找一個既達到了謝絕的目的,又不傷他自尊的借口,那麼你就可以說:“對不起,我媽媽讓我早點兒回家(實際不是)。”

另外,最重要的是,當對方向你提出某種無理的要求時,以上所說的那些拒絕的方法都不適用,這時,你對他拒絕的語氣應該是毫無疑問而不容商量的。

二說服與批評

說服別人

人都有一種本能反應,如果他覺得某件事情對你本人有利,他就會懷疑你所說話的真實性。

如果你對一位男士說“您的發型真特別!”,他一定會相信。但是如果你對他說:“先生,我們新設計的這種發型肯定更適合您”,他通常會表示懷疑而猶豫不決。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需要不時地說服別人接受我們的產品或者觀點,讓人們相信我們說的話是真的。一個成功的“推銷者”總是能夠說服別人。其實,這並不難。

作為一個推銷員,不要自己直接說,而是要善於借用別人的口。在如今的市場上,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所謂的“托”。不要小瞧他們的威力!中國人總是喜歡“隨大流”,所以隻要借了“托”們的口,一切都好辦啦!比如你想推銷你的奶粉,不論你說它有多好,並不見得會有多少用處,但是如果你說:“我們那幢樓的人幾乎都喝這個牌子的奶粉,都說質量不錯!”恐怕顧客就會動心了。沒有人會去考察那裏的情況是否真的如你所說,但是他相信:這種牌子肯定不錯!瞧,你已經成功啦!

生活中,我們需要說服的對象很多,他也許是你的父母、你的老板、你的顧客、你的朋友、你應聘的主考官……有時候,遇到那些不法分子時,你更應該毫不畏懼,巧妙地運用說服技巧,使他放下“屠刀”,避免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說服別人要掌握一些技巧。這些技巧可歸納為六個原則。

1.調節氣氛,以退為進

想方設法調節談話的氣氛,用和顏悅色的提問方式代替命令的口吻,讓別人有維護自尊和榮譽的機會,那麼氣氛就是友好而和諧的。做到了這些,要想說服一個人還有什麼難的呢?相反,在說服時你不尊重別人,總是拿出一副盛氣淩人的架勢,那麼,說服多半是要失敗的。畢竟每個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他人不費力地說服並受其支配。

有一位中學老師接管了一個差班班主任的工作,正好趕上學校安排各班級學生參加平整操場的勞動。這個班的學生都躲在陰涼處不肯幹活,任憑老師怎麼說都不願起來。後來這個老師想到一個以退為進的辦法,他問學生們:“我知道你們並不是怕幹活,而是都很怕熱吧?”學生們誰也不願說自己懶惰,便七嘴八舌說,確實是因為天氣太熱了。老師說:“既然是這樣,我們就等太陽下山再幹活,現在我們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學生一聽就高興了。老師為了使氣氛更熱烈一些,還買了幾十個雪糕讓大家解暑。在說說笑笑的玩樂中,學生接受了老師的說服,沒等太陽落山就開始愉快地勞動了。這位老師是不是很聰明?硬的不行來軟的,隻要能說服別人就行。

2.爭取同情,以弱克強

如果你要說服的對象比較強大時,不妨采用這種爭取同情的技巧,因為渴望同情是人的天性。做到這一點,你就能以弱克強,達到目的。

15歲的山區小姑娘小花,不幸被拐到上海賣淫。當天晚上,天下著小雨,小花的房門打開了,一個中年上海“阿拉”走了進來,小花的心跳到了嗓子眼兒。不過,她還是很快地鎮靜下來,機智地叫了聲:“伯伯!”中年“阿拉”一愣,人像是被魔法定住了似的。小花小心翼翼地說:“我一看伯伯就是好人,看你的年齡,與我爸差不多,可我爸就比你苦多了,他在鄉下種田,去年栽秧時,他熱得中暑……”說著說著,眼淚就嘩嘩地流下來。“阿拉”的臉漲得通紅,短暫的沉默後,低低地說了一句:“謝謝你,小姑娘。”然後開門走了。麵對強壯的“阿拉”,何不讓自己顯得更弱小,來激發他的同情心呢?聰明的小花正是這樣做的。一句“伯伯”,一下子拉開了兩人的年齡距離,讓“阿拉”不由得想起自己那同樣處於花季的兒女,同情的種子開始在他心頭萌發了。接著,小花又不失時機地給他戴上一頂“好人”的帽子,誘導他的心理向“好人”標準看齊。用“我爸”和“阿拉”對比,進一步強化了“阿拉”的同情心理。她正是用這種方法救了自己。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危險的事情發生,這時,你就需要巧妙地運用這一原則。

3.善意威脅,以剛製剛

威脅,這似乎是一個不好的字眼,但是有時我們就應該學會用它。相信大家都能體會到用威脅的方法可以增強說服力,而且我們還不時地加以運用。這就是用善意的威脅使對方產生恐懼感,從而達到說服的目的。這也是一種技巧。

在一次集體活動中,當大家風塵仆仆地趕到事先預定的旅館時,卻被告知當晚因工作失誤,原來訂好的套房(有單獨浴室)中竟沒有熱水。為了此事,領隊約見了旅館經理。

領隊:對不起,這麼晚還把您從家裏請來。但大家滿身是汗,不洗洗澡怎麼行呢?何況我們預定時說好供應熱水的呀!這事隻有請您來解決了。

經理:這事我也沒有辦法。鍋爐工回家去了,他忘了放水,我已叫他們開了集體浴室,你們可以去洗。

領隊:是的,我們大家可以到集體浴室去洗澡,不過話要講清,套房一人50元一晚是有單獨浴室的。現在到集體浴室洗澡,那就等於降低到統鋪水平,我們隻能照統鋪標準,一人降到15元付費了。

經理:那不行,那不行的!

領隊:那隻有供應套房浴室熱水。

經理:我沒有辦法。

領隊:您有辦法!

經理:你說有什麼辦法?

領隊:您有兩個辦法:一是把失職的鍋爐工召回來;二是您可以給每個房間拎兩桶熱水。當然我會配合您勸大家耐心等待。這次交涉的結果是經理派人找回了鍋爐工,40分鍾後每間套房的浴室都有了熱水。這不是對對方的不禮貌,而是有時我們必須這麼做,才能維護自己的權益。但是,在具體運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態度要友善;講清後果,說明道理;

威脅程度不能過分,否則會弄巧成拙。

4.消除防範,真情感化

通常情況下,當你要和說服的對象較量時,彼此都會產生一種防範心理,特別是在危急關頭。這時候,要想成功說服別人,你就必須注意消除對方的防範心理。從潛意識裏來說,防範心理的產生是一種自衛,是人的一種本能,也就是當人們把對方當作假想敵時產生的一種自衛心理。那麼,消除防範心理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呢?那就是反複給予暗示,把自己當成他的朋友。這種暗示可以采用很多種方法來進行:噓寒問暖、給予關心、表示願給幫助等等。

一天晚上,有個“的姐”把一男青年送到指定地點時,對方突然掏出尖刀逼她把錢都交出來,她裝作害怕的樣子交給歹徒300元錢說:“今天就掙這麼點兒,要嫌少就把零錢也給你吧。”說完又拿出20元找零用的錢。見“的姐”如此爽快,歹徒有些發愣。“的姐”趁機說:“你家在哪兒住?我送你回家吧。這麼晚了,家人該等著急了。”見“的姐”是個女子又不反抗,歹徒便把刀收了起來,讓“的姐”把他送到火車站去。見氣氛緩和,“的姐”又不失時機地啟發歹徒:“我家裏原來也非常困難,咱又沒啥技術,後來就跟人家學開車,幹起這一行來、雖然掙錢不算多,可日子過得也不錯。何況自食其力,窮點兒誰還能笑話我呢!”見歹徒沉默不語,“的姐”繼續說:“唉,男子漢四肢健全,幹點兒啥都差不了,走上這條路一輩子就毀了。”火車站到了,見歹徒要下車,“的姐”又說:“我的錢就算幫助你的,用它幹點正事,以後別再幹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了。”一直不說話的歹徒聽罷突然哭了,把300多元錢往“的姐”手裏一塞說:“大姐,我以後餓死也不幹這事了。”說完,低著頭走了。在這個事例中,“的姐”典型地運用了消除防範心理的技巧,最終達到了說服的目的。一句關心的話語有時就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其實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用真情去打動別人,挽救別人,何樂而不為呢?

5.投其所好,將心比心

戰國時,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說法。”在如今,“知己知彼”同樣十分重要,惟先知彼,而後方能從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分析問題,能給他人一種為他著想的感覺,這種投其所好的技巧常常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某精密機械工廠生產某項新產品,將其部分部件委托一家小工廠製造,當該小廠將零件的半成品呈示總廠時,卻全不合該廠的要求。由於迫在眉捷,總廠負責人隻得令其盡快重新製造,但小廠負責人認為他是完全按總廠的規格製造的,不想再重新製造。就這樣,雙方僵持了許久。總廠廠長見了這種局麵,問明原委後,便對小廠負責人說:“我想這件事完全是由於公司方麵設計不周所致,而且還令你吃了虧,實在抱歉。今天幸好是由於你們幫忙,才讓我們發現竟然有這樣的缺點。隻是事到如今,事情總是要完成的,你們不妨將它製造得更完美一點,這樣對你我雙方都是有好處的。”那位小廠負責人聽完,欣然應允。不同的話所起的作用會大不一樣,學會巧妙地說話有時能給人帶來很大的好處。

6.尋求一致,以短補長

有一種人,習慣拒絕那些想要說服自己的人,所以經常都處於“不”的心理組織狀態之中。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地就會呈現僵硬的表情和姿勢。對付這種人,該怎麼辦呢?如果一開始就提出問題,絕不能打破他“不”的心理。所以,你得努力尋找與對方一致的地方,先讓對方讚同你遠離主題的意見,從而使之對你的話感興趣,而後再想法慢慢地將你的主意引入話題,最終求得對方的同意。對待這樣的情況,是急不來的,你必須在思想上超前一步,讓對方跟著你走。

一天,約翰固執地愛上了商人的女兒柯尼亞,但柯尼亞始終拒絕正眼看他,因為他是個古怪可笑的駝子。

這天,約翰找到柯尼亞,鼓足勇氣問:“你相信姻緣天注定嗎?”柯尼亞眼睛盯著天花板答了一句:“相信。”然後反問他,“你相信嗎?”他回答:“我聽說,每個男孩出生之前,上帝便會告訴他將來要娶的是哪一個女孩。我出生的時候,未來的新娘便已經配給我了。上帝還告訴我,我的新娘是個駝子。我當即向上帝懇求:“上帝啊,一個駝背的婦女將是個悲劇,求你把駝背賜給我,再將美貌留給我的新娘。”當時,柯尼亞看著約翰的眼睛,並被內心深處的某些記憶攪亂了。她把手伸向他,之後成了他最摯愛的妻子。

真的,有時候在生活中,隻要能夠掌握一些方法,多為別人想一想,我們就能更好地說服別人。不過,當你說一些有利於自己的話時,人們通常會懷疑你和你所說的話,這時你就要以另一種方式去說,借他人之口,論自己之事。不要直接闡述,而是要引用他人的話,讓別人來替你說話。即使那些人並不在現場,卻可以大大消除這種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