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勿讓習慣成嬌慣/255(2 / 3)

可見,傳統辦法之外還有辦法,生活之中也處處如此。就說寫字作文章吧,“文房四寶”是不可少的,至少紙、筆是必要的吧。可是,當電腦出現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無紙辦公成了時髦。再說花錢,曆來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有多少家底過多少日子,寅吃卯糧是不會當家的典型表現。今天卻不一樣了,超前消費、貸款消費等方式已登上了生活舞台。有一位著名企業家說,遇上重要事項,如果你隻有一種辦法,那是最危險的。萬一此路不通,你將措手不及。可見,破除舊習慣,形成新習慣,不僅有創新意義,而且有“狡兔三窟”的價值。

不過,思維慣性誰都有,克服它也頗為困難,因為習慣勢力太強了。所以,破除習慣性思維定式,還要特別重視觀念更新。

讓我們看個小故事,興許可以從中獲得啟發。

一個西方老太太與一個中國老太太同時上了天國,兩人都樂滋滋地。見了麵,兩人搭上了話。西方老太太問候中國老太太:“您好,您老無疾而終,真該高興啊!”中國老太太說:“是啊,我昨天還忙著呢!積了幾十年,到昨天終於積夠了買房子的錢,為兒子買了一套住房,我死而無憾了。”中國老太太有些喜形於色。但西方老太太卻說:“我也為房子高興啊!30年前貸款買了一套房子,到昨天終於把款還清了,不給別人添麻煩。”

中國老太太為買房辛勞一生,自己一天也沒有享受過,還感到欣慰;西方老太太貸款買房,享受30年,高興的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辦,不給別人添麻煩。兩人的思想觀念相差多遠啊!今天,貸款購房、貸款接受教育的人多了,貸款旅遊卻還遭人戳脊梁骨。這都是觀念問題。要破除習慣性思維定式,就先得洗洗腦筋。

善於從小處著手

如果你是一個膽小害羞的人,從來不習慣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言,那麼你就可以有意識地鍛煉自己在公共場合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你平時愛講髒話,那麼,你就應該從強迫自己講文明開始鍛煉自己的意誌;如果你以前組織紀律鬆懈,那麼你今後就要努力做到上下班不遲到早退。高爾基說:“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小的克製,都會使人變得堅強而有力。”

列寧為了養成獨立讀書的習慣,他首先鍛煉自己,使之能掃除學習中所發生的一切障礙。當他還在中學念書時,他最愛滑冰,但是滑冰使他疲倦,使他想睡覺,也妨礙學習,因此他放棄了滑冰。

做小事還可以養成嚴格的生活習慣。諺語說: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天天實施之,對人的意誌是一種經常性的潛移默化的鍛煉。

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教學期間,嚴格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每日起床,寫作講課,與師生談話,以至吃飯和散步都準確地遵守時間。他每天晚上10點上床,早上5點起床,接連30年,沒有改變這個規定。他早上7點鍾外出散步,當地的一些居民還按他的行動來校對時間。這種嚴格的生活製度,磨練了康德的意誌力,對他的事業成功給了很大的幫助。

當然,做小事需要放下架子。“放下架子”比放不下架子的人在競爭上多了幾個優勢:

——能放下架子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彈性,不會有刻板的觀念,而能吸收各種資訊,形成一個龐大而多樣的資訊庫,這將是他的本錢。

——能放下架子的人能比別人早一步抓到好機會,也能比別人抓到更多的機會,因為他沒有架子的顧慮!

有一位大學生,在校時成績很好,大家對他的期望也很高,認為他必將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這位大學生的成就並不是在政府機關或大公司裏,而是賣蚵仔麵線賣出了成就,最後竟然成了當地一家很大的飯店的老板。

原來,他大學畢業後,一時沒有找到工作,得知家鄉附近的夜市有一個攤子要轉讓,就向家人借錢把它頂了下來,自己當起老板來了。他的大學生身份曾招來很多不以為然的眼光,但卻也為他招來不少生意。他自己倒從未對自己的學非所用及高學低用懷疑過。他的口頭禪就是:“放下架子,路會越走越寬!”

不要寄希望於明天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這是明代學士文嘉的《明日歌》,告誡人們要在今天抓緊努力,不要事事都寄希望於明天,如果那樣的話,人生將一事無成。

什麼是明天呢?“明”字由日月兩部分構成,甲骨文以“日、月”發光表示明亮;小篆從月,取月之光。其本義為明亮,清晰明亮。《荀子·天論》雲:“在天者莫明於日月。”次於今天者謂之明天,它是一般將來時,指最近的將來光明再次降臨的時光,始於子時,終於亥時,不,它並沒有終了,而是銜接了另一個明天。

人人都期盼著擁有一個美好的明天。尤其是當我們因今天的經曆而充滿懊喪的時候,明天總是最好的心靈醫療師,明天總是使我們重新振作起來的靈藥。明天意味著新的機遇、新的成長、新的希望……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把事情都拖到明天去辦。那樣會使你的許多計劃落空,辦事效率低下,白白浪費大量寶貴時間,也易增加思想負擔,招致別人不滿。

而且,如果明日複明日,當幾十年的風霜等閑白了少年頭的時候,你就會突然明白自己的一生還沒來得及做什麼。然而這個時候,一切都已經晚了。即使再鼓足幹勁也隻能落個“夕陽無限好”。而這,恰恰是人生最大的悲劇。

不要把事情拖到明天,因為那樣會貽誤戰機。1814年3月31日,沙皇亞曆山大率領俄軍和各國反法聯軍進入巴黎,拿破侖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

1815年3月17日,拿破侖東山再起,進入巴黎,重組資產階級政府。英、俄、奧和普魯士等國派出重兵,圍攻巴黎。

6月15日、16日兩天,拿破侖突破普魯士12萬大軍的陣地,並打敗英國軍隊,推進到比利時邊境。

但是在這個緊要關頭,6月17日,拿破侖卻讓法軍休息了一天,18日才開始進攻固守在滑鐵盧的英軍,結果,給了英軍構築工事的時間。就這樣,在18日的決戰中,英軍工事起了重要作用,拿破侖在滑鐵盧一戰慘敗,帶著一萬殘兵逃回巴黎。

6月22日,在強大的國際武裝幹涉下,拿破侖第二次被迫退位,囚禁在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上,1821年因病死去。

試想,如果拿破侖6月17日不讓士兵休息,而是乘勝前進,那麼曆史就極有可能改寫了。把事情拖到明天,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麻煩,而且,明天也總會有明天的事情。

巴爾紮克是位多產的作家。他的時間是一分一秒也不空過的。一次,巴爾紮克太累了,對一個朋友說:“我睡一會兒,你1小時後叫醒我。”1個小時過去了,朋友實在不忍心叫醒他。巴爾紮克醒來後,發現超過了1小時,幾乎是暴跳如雷地對朋友說:“為什麼不叫醒我,耽誤了我多少時間啊!”朋友不高興地說,“你這麼累了,該好好休息一天,有事情明天不能做嗎?”巴爾紮克大怒:“我明天還有別的事情呢!”

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有些人磨磨蹭蹭,一點簡單的事也要拖到明天。那麼怎樣才能改正這一不良習慣呢?

一、充分認識到其危害,不要將它看做一種無所謂的習慣

一個經理會因此而坐失良機;一個指揮員會貽誤戰機;一個醫生會因拖拉而危及病人的生命。如果年輕時不加以及時糾正,習慣成了自然,會帶來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麻煩,因此,必須盡早加以根除。

二、妥善地安排好事情的先後順序

由於雜亂無章與拖拉是有一定聯係的,有的人遇到幾件事,不知從何下手而猶豫不決,延誤時間。要學會區別事情的輕重緩急,按其重要性與緊迫性依次排隊,然後按部就班地處理,以免浪費時間和精力。

三、為自己規定一個完成某具體事情的期限,限期完成

自我控製力較差的人,也不妨將其計劃告知家裏人或同學,這樣,一方麵自尊心可敦促你抓緊時間,履行諾言,也可及時得到別人的提醒與督促,從而逐漸增強自覺性。

四、不要避重就輕

避重就輕雖可得到一時的舒服,但到頭來會日積月累,難上加難。反正都得做的事,有時不妨先處理棘手的問題或事物,先難後易可使自己得到鼓舞,那剩餘的其他任務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不必為追求十全十美而裹足不前

有些人就是因為怕做得不很完美,望而卻步。其實,想到的也該做的事情最好是立即行動,有些事是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去完善的。如果能去除過分追求完美的枷鎖,就會避免許多自討的煩惱,也就可變被動為主動了。

機會在於創造

人生處處有機會,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均等的,隻有懂得珍惜它的人才能知道它的價值,隻有持之以恒地追求它的人才能受到它的青睞。

卡耐基說:“等待機會,是一件極笨拙的行為。”因此,不要以為機會像是一個到家來的客人,她在你門前敲著門,等待你開門把她迎接進來。恰恰相反,機會是不可捉摸的,無影無形,無聲無息,她有時潛伏在你的工作中,有時徘徊在無人注意的角落裏,你如果不用苦幹的精神努力去尋求、創造,也許永遠得不到她。

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機會也不例外。機會的發現、利用是以主體的努力為代價的。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曾說:“機遇隻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法國細菌學家尼克爾說:“機遇垂青那些懂得怎樣追她的人。”不管你等待多久,機會不會自動前來敲門,機會的得來是要靠人們付出艱辛的勞動的。企圖待別人為你製造奇跡或期待明天出現奇跡,是不切實際而且必遭失敗的幼稚想法。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成功包括下級晉升的成功也是主體努力爭取的結果。世上沒有救世主,隻能靠自己。

你付出的愈多,你抓住的機會就愈多,你成功的可能就愈大。相反,你付出的越少,你的機會就越少,成功的希望就越渺茫。有些人把學業上無建樹、工作上無績效、仕途不通達,一概歸咎於沒有機會,還以為自己才華蓋世而不遇良機,那隻會發“萋蒿隱沒靈芝草,淤泥藏限紫金盆”的感歎,永遠也不會嚐到成功的甜果!

要爭取機會,就必須在上級麵前表現自己,特別要實事求是地向上級反映情況,提出自己的困難和要求,這是十分正當的途徑,完全不屬於自私和爭利的範疇。在機會麵前,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去獲得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而且,作為上司來說,由於其時間的有限性,不可能完全了解每個人的情況,也可能僅僅為一些表麵現象所障目,以至於犯片麵性的錯誤。既然如此,我們自己為什麼不可以主動地幫助上司了解情況,以便他作出更為公允的決策呢?相反,如果你不反映情況,則隻能是自己對不起自己。

但是,在這裏,也應該注意一個問題,眾所周知,每一次的晉級、長工資等,名額常常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人人有份。在這種情況下,你如果要向上司主動提出要求,最好是事先作一番調查,看看這次指標的數量究竟有多少,並就部門的各個人選作一番分析。如果說自己的條件很有可能入選,或者說有50%的可能,但存在著競爭,這樣,你便可以而且應該去向上司提出要求。如果排隊的結果表明自己的希望甚小,那麼,趁早放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你再主動要求,再爭,實現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而且上司會認為你太過分,不明智。

不要自以為是

老子曾經告誡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一個不自以為是的人,會超出眾人;一個不自誇的人會贏得成功;一個不自負的人會不斷進步。

的確,你謙虛時就顯出對方的高大;你樸實和氣,他人就願與你相處,認為你親切、可靠;你恭敬順從,他的指揮欲得到滿足,認為與你配合得很默契、合得來;你愚笨,他就願意幫助你,這種心理狀態對你非常有利。相反,你若以強硬姿態出現,處處高於對手,咄咄逼人,對方心裏會感到緊張,做事沒有把握,而且容易讓對方產生一種逆反心理,使交往和工作難以繼續。

晉襄公有個重孫,名叫晉周。這位晉周生不逢時,晉獻公寵信驪姬,晉國公子多遭殘害。晉周雖然沒有爭立太子的條件,更無繼位的希望,也同樣不能幸免。

為保全性命,晉周來到周朝,跟著單襄公學習。晉是當時的大國,晉周以晉公子身份來到周朝。但晉周自小受父親教育,養成良好的品性,他的行為舉止完全不像一個貴公子。以往晉國的公子在周朝,名聲都不好聽,晉周卻受到對人要求嚴厲的單襄公的稱譽。

單襄公是周朝有名的大臣,學問淵博,待人寬厚而又嚴厲,是周天子和各國諸侯王都很尊敬的人,晉周很高興能跟著他,希望能跟著單襄公好好學習,以成長為有用的人才。

單襄公出外與天子王公相會,晉周總是隨從在後。單襄公與王公大臣議論朝政,晉周從來都是規規矩矩地站在單襄公身後,有時一站幾個小時,晉周都從未有一絲不高興的神色。王公大臣都誇獎晉周站有站相,坐有坐姿,是一個少見的恭謙君子。

晉周在單襄公空閑時,經常向單襄公請教。交談中,晉周所講的都是仁義忠信智勇的內容,而且講得很有分寸,處處表現出謙虛的精神。

晉周雖然在周朝,仍十分關心晉國的情況,一聽到不好的消息,他就為晉國擔心流淚。一聽到好消息,他就非常高興。一些人不理解,對晉周說:“晉國都容不下你了,你為什麼還這樣關心晉國呢?”晉周回答:“晉國是我的祖國,雖然有人容不下我,但不是祖國對不起我。我是晉國的公子,晉國就像是我的母親,我怎麼能不關心呢?”

在周朝數年,晉周言談舉止都謙虛有禮,從未有不合禮數的舉動發生。周朝的大臣都很誇獎他。

單襄公臨終時,對他兒子說:“要好好對待晉周,晉周舉止謙虛有禮,今後一定會做晉國國君的。”

後來,晉國國君死後,大家都想到遠在周朝的晉周,就歡迎他回來做了國君,成為曆史上的晉悼公。

晉周作為一個毫無條件爭當太子的王子,僅以謙虛的美德,便征服了國內外幾乎所有有權勢的人,最終被推上了王位,可見謙虛的力量有多麼巨大。

許多人並不看重謙虛的美德。事實上,謙虛是一種積極有力的特質,隻要妥善運用,就會使人類在精神上、文化上或物質上不斷地提升與進步。

在現實生活中,不論你想要取得什麼樣的成功,謙虛都是必要的品質。在你到達成功的頂峰之後,你會發現謙虛的重要,因為隻有謙虛的人才能得到智慧。

正確對待他人的讚美

在現實的交往中,大凡習慣向別人敬獻諂媚之詞的人,總是抱著一定的投機心理,他們自信不足而自卑有餘,無法通過名正言順的方式博取對方的賞識,表現自己的能力,達到自己的目標,隻好采取一種不花力氣又有效益的途徑——諂媚。

戰國時,齊國有一個美男子鄒忌。有一天,他問妻子道:“我跟那個叫徐公子的美男子比起來,誰俊美些?”

妻子答道:“當然是你啊!徐公子怎麼能跟你比呢?”鄒忌的小妾和妻子的回答一樣:“當然是你啊!徐公子怎麼能跟你比呢?”隔天,有位客人來訪,客人也這麼說。

又隔了一天,那位徐公子到鄒家拜訪。鄒忌仔仔細細地打量對方,看來看去,發現自己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徐公子。

“明擺著我不比徐公子美,而為什麼妻子、妾及客人偏偏說我比徐公子美呢?”最後,鄒忌恍然大悟:“妻子說我比徐公美是對我的偏愛;妾說我比徐公美是討好我,怕我不高興;客人說我比徐公子美是因為客人對我有所求啊!”

所以,當我們被別人讚揚的時候,要考慮到,別人拍自己馬屁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因為愛,就會有偏袒;因為害怕,就會有不顧事實的討好;因為有求於人,便會有虛誇。

曆史上,因為不能正確對待他人讚美而導致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最令人扼腕歎息的恐怕就是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了。

金溪縣有個叫方仲永的人,他家世世代代以種田為業。方仲永長到5歲時便能做詩,並且詩的文采和寓意都極盡精妙,值得玩味。縣裏的人對此感到很驚訝,慢慢地都把他的父親當做賢人看待,有的還拿錢給他們。他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便每天拉著方仲永四處拜見縣裏有名望的人,表演作詩,卻不抓緊讓他學習。到最後,方仲永已與常人無異。他的聰明才智最終被完全捧殺了。

和方仲永不同的是,世界上越是偉大的人物,越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的成功,對待他人的讚美,往往表現出謙虛謹慎的態度,有的甚至還很反感別人讚揚他。英國首相丘吉爾就是一個例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丘吉爾對英倫之護衛有卓越功勳。戰後在他辭職時,英國國會擬通過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銅像,置於公園,令眾人景仰。

一般人享此殊榮,高興還來不及,丘吉爾卻一口回絕。他說:

“多謝大家的好意,我怕鳥兒喜歡在我的銅像上拉糞,還是請免了吧。”

偉大的人物、不朽的功勳隻有靠人心才記得住。建造塑像,不見得會使你的形象更加偉大,除了鳥兒在上邊拉糞外,也許有一天還會有礙觀瞻呢。

牛頓,這位傑出的學者、現代科學的奠基人,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為經典力學基礎的牛頓運動定律,出版了《光學》一書,確定了冷卻定律,創製了反射望遠鏡,還是微積分學的創始人……功績顯赫,光彩照人,可當聽到朋友們稱他為“偉人”時,卻說:“不要那麼說,我不知道世人會怎麼看我。不過我自己隻覺得好像一個孩子在海邊玩耍的時候,偶爾拾到幾隻光亮的貝殼。但對於真正的知識大海,我還是沒有發現呢。”有這樣謙遜好學、永不滿足的精神,牛頓的成功是必然的!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正是因為有了能夠正確對待他人讚揚的態度和謙遜好學精神,才達到人生的光輝頂點。

就企業的發展而言,也是如此。現在,沒有一個企業是孤立於社會麵存在的,它在前進過程中總是不斷要求社會的關注與反饋,不管是正麵的還是反麵的。但現在的許多報刊、電視往往在企業成功時不惜版麵為之鼓與呼,卻將缺點掩蓋起來,聽之任之。這樣其實是將企業置於溫室中,無形中喪失了自身免疫力,一旦企業患感冒發燒之疾患,便敗得一發而不可收。這種情況值得我們的企業家和創業者深思。

別被榮譽衝昏了頭

在榮譽麵前“吃獨食”的習慣,也就是說一個人把成果獨吞,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從而為下一次合作帶來障礙。正確對待榮譽的方法是:感謝、分享、謙卑。

美國有家羅伯德家庭用品公司,8年來生產迅速發展,利潤以每年18%~20%的速度增長。這是因為公司建立了利潤分享製度,把每年所賺的利潤,按規定的比率分配給每一個員工,這就是說,公司賺得越多,員工也就分得越多。員工明白了“水漲船高”的道理,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積極生產自不待說,還隨時隨地地挑剔產品的缺點與毛病,主動加以改進。

俗話說,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當你在工作和事業上取得些成績,小有成就時,這當然是值得慶賀的一件事情。但是有一點,如果贏得這一點成績是大家集體的功勞,或者離不開他人的幫助,那你千萬別把功勞據為己有,否則他人會覺得你好大喜功,搶占了他人的功勞。如果某項成績的取得確實是你個人的努力,當然應該值得高興,而且也會得到別人對你的祝賀。但你自己一定要明白,千萬別高興得過了頭。一方麵可能會傷害有些人的自尊心,另一方麵現實社會中害“紅眼病”的人不少,如果你過分狂喜,能不逼得人家眼紅嗎?

有一位列森先生很有能力,他是一家出版社的編輯,並擔任下屬的一個雜誌的主編。平時在單位裏上上下下關係都不錯,而且他還很有才氣,工作之餘經常寫點東西。有一次,他主編的雜誌在一次評選中獲了大獎,他感到十分榮耀,逢人便提自己的努力與成就,同事們當然也向他表示祝賀。但過了一段時間,他卻失去了往日的笑容。他發現單位同事,包括他的上司和屬下,似乎都在有意無意地和他過意不去,並回避著他。

列森為什麼會遇到這種結局?其實原因很簡單,他犯了“獨享榮譽”的錯誤。就事論事,這份雜誌之所以能得獎,主編的貢獻當然很大,但這也離不開其他人的努力,他們當然也應分享這份榮譽。他們不會認為某個人才是唯一的功臣,總是認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這位主編“獨享榮譽”,當然會引起別人的不滿,尤其是他的上司,更會因此而產生一種不安全感,害怕他功高蓋主。

所以,當你在工作上有特別表現而受到別人肯定時,千萬要記住一點——別“吃獨食”,否則這份榮耀會給你的人際關係帶來障礙。當你獲得榮耀時,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與人分享

即使是口頭上的感謝也算是與他人分享,而且你也可以讓更多的人和你一起分享,反正說幾句話對你也沒什麼損失!當然別人倒並不是非得要分你一杯羹,但你主動與人分享,這讓旁人覺得自己受到尊重,如果你的榮耀事實上是眾人協力完成,那你更不應該忘記這一點。你可以采取多種與他人分享的方式,如請大家喝杯咖啡,或請大家吃一頓。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別人分享了你的榮耀,就不會為難你了。

二、感謝他人

要感謝同仁的協助,不要認為都是自己一個人的功勞。尤其要感謝上司,感謝他的提拔、指導。如果事實正是這樣,那麼你本該如此感謝;如果同仁的協助有限,上司也不值得恭維,你的感謝也就更為必要,雖然顯得有點虛偽,但卻可以使你避免成為他人的箭靶。為什麼很多人上台領獎時,他們首先要講的話就是“我很高興!但我要感謝……”就是這個道理。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感謝雖然缺乏“實質”意義,但聽到的人心裏都很愉快,也就不會妒忌你了。

三、為人謙卑

有些人往往一旦獲得榮耀,就容易忘乎所以,並從此自我膨脹。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旁人就遭殃了,他們要忍受你的囂張,卻又不敢出聲,因為你正是春風得意。可是慢慢地,他們會在工作上有意無意地讓你為難,讓你碰釘子。因此有了榮耀時,要更加謙虛。不卑不亢不容易,但“卑”絕對勝過“亢”,就算“卑”得過分也沒關係,別人看到你如此謙卑,當然不會找你麻煩,和你作對了。

當你獲得榮耀時,對他人要更加客氣,榮耀越高,頭要越低。另一方麵,別老是說起你的榮耀,說得多了就變成了一種自我吹噓,既然別人早已經知道你的功勞,那你又何必總是經常提起呢?

其實,別獨享榮耀,說穿了就是不要去威脅別人的生存空間,因為你的榮耀會讓別人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而當你獲得榮譽時,你去感謝他人、與人分享、為人謙卑,這正好讓他人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人性就是這麼奇妙。

因此,當你獲得榮耀時,一定要記住以上幾點。如果你習慣了獨享榮耀,那麼總有一天你會獨吞苦果!

驕傲是無知的表現

所有驕傲的人都認為,自己有學識,有能力或有功勞;而謙遜的人卻總是習慣認為自己還差得很遠。驕傲者也許真的有其驕傲的資本,而謙虛者真的差得很遠嗎?

事實上,驕傲的真正原因並非飽學,而是因為無知。同樣,謙虛的真正原因也不是他差得很遠,恰恰相反,他的確不比別人差。謙虛與驕傲的原因在於一個人的總體修養如何,而不在於是否多讀了幾本書、多做了幾件事。

希臘古代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一則小故事,可以充分說明這個問題。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受人尊敬的一位。他不僅學識淵博,而且非常善於辨析,當時能夠提出的任何問題,隻要到了他的手裏,沒有不迎刃而解的。但是他非常謙虛,從來不以權威自居,總是循循善誘,讓對方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

由於博學而謙遜,蘇格拉底被公認為最聰明的人。但是蘇格拉底卻一點也不這樣認為。他說:“不可能!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無所知。”

眾人仍異口同聲地稱讚他是天下最聰明的人,並建議他到山上的神廟去占卜,看看天神的意見如何。於是蘇格拉底來到神廟去占卜,占卜的結果明白無誤:他確實是天下最聰明的人。麵對神諭,蘇格拉底無話可說了,但是口裏仍然喃喃自語:“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無所知。”可是總會有不少的人認為自己天下第一,這樣的人,哪有不跌跟頭的。

楚漢相爭時,項羽勇將龍且奉命率領大軍,日夜兼程向東進入齊地,救援齊王田廣。韓信正要向高密進軍,聽說龍且兵到,召見曹、灌二將,囑咐他們:“龍且是項羽手下有名的猛將,隻可智取,不可跟他硬拚,我隻能用計擒住他。”於是,命令部隊後撤三裏,選擇險要的高地安營紮寨,按兵不動。

龍且以為韓信怯戰,想渡河發起攻擊。屬下官吏向他建議:“齊王田廣數萬部隊已經吃了敗仗,又都是本地人,顧慮家室,容易逃散;他們潰逃,我們也支持不住。韓信來勢很凶,恐怕擋不住。最好是按兵不動,暫不與他正麵交鋒。漢兵千裏而來,無糧可食,無城可守,拖他們一兩個月,就可不攻自破了。”

龍且性高氣傲,目空一切,他連連搖頭道:“韓信不過是一個市井小兒,有什麼本領?聽說他少年時要過飯,鑽過人家的褲襠。這種無用之人,怕他什麼!”副將周蘭上前進諫道:“將軍不可輕視韓信。那韓信輔佐漢王平定三秦,平趙降燕,今又破齊,足智多謀,還望將軍三思而行。”

龍且把手一擺,笑著說:“韓信遇到的對手,統統不堪一擊,所以僥幸成功。現在他碰上我,他才曉得刀是鐵打的,我管教他腦袋搬家!”當下龍且派人渡水投遞戰書。

為準備決戰,韓信命軍士火速趕製一萬多條布口袋。黃昏時分,韓信召部將傅寬,授予密計:“你帶兵各自帶上布口袋,偷偷到濰水上遊,就地取泥沙裝進口袋裏,選擇河麵淺窄的地方堆上沙口袋,阻擋流水。等明天交戰時,楚軍渡河,我軍發出號炮,豎起紅旗,即命兵士撈起沙口袋,放下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