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命眾將當夜靜養,第二天見紅旗豎起,立即全力出擊。同時,他又命曹參、灌嬰兩軍留守西岸,自己率兵渡到東岸,大聲挑戰道:“龍且快來送死!”
龍且本是火炮性子,他躍馬出營,怒氣衝衝,舉刀直奔韓信。韓信急忙退進陣中,眾將出陣抵擋。韓信拍馬就走,眾將也忙退兵,向濰水奔回。
龍且哈哈大笑,說道:“我早說過韓信是個軟蛋,不堪一擊嘛!”說著,龍且領頭追去,周蘭等隨後緊跟,追近濰水,那漢兵卻渡到河西去了。
龍且正追趕得起勁,哪管水勢深淺,也就躍馬西渡。周蘭看見河水忽然淺了,有些懷疑,急追上去,想勸住龍且。楚軍二三千人剛剛渡到河中,猛然一聲炮響,河水忽然上漲,高了好幾尺,接著便洶湧澎湃,如同滾筒卷席一般。河裏的楚兵站立不穩,被洶湧的大浪卷走,不久便滿河浮屍。
這時漢軍陣中紅旗豎起,曹參、灌嬰從兩旁殺來。韓信率眾將殺回來。不管龍且如何驍勇,周蘭如何精細,也衝不出漢軍的天羅地網。結果是龍且被斬,周蘭被擒,二三千楚兵統統當了俘虜。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有一個巧妙的比喻,用來說明驕傲的原因。他說: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像分母,他的實際才能像分數值,自我評價越高,實際能力就越低。
自視清高是失敗之源
自視清高是成功者的特種病,是英雄頭腦中的惡性腫瘤,是天之驕子的致命克星。人越是成功,就越容易形成這種習慣,而一旦形成,很少有人不失敗的。
公元219年7月,吳將呂蒙來見孫權,建議乘關羽和曹操作戰圍樊城的時候,偷襲荊州。這建議正合孫權之意,立刻委以重任。
可是,呂蒙發現鎮守荊州的蜀將關羽警惕性很高,荊州軍馬整齊,沿江又有烽火台警戒,互透軍情,很難正麵攻破。正在苦思偷襲之策,陸遜來訪,教給呂蒙一條詐病之計。
陸遜說:“關羽自恃是英雄,無人可敵。唯一懼怕的就是將軍你了。將軍乘此機會可假裝有病,解去軍職,把陸口的軍事任務讓給別人,又使接你職務的人大讚關羽英武,使關羽驕傲輕敵。這樣,關羽就會把防守荊州的兵調去攻打樊城。假如荊州沒有防備,將軍隻需用一旅的軍隊,出奇製勝偷襲荊州,便可以重新掌握荊州了。”呂蒙大喜,說:“真好計也!”
後來,呂蒙果然請了病假,回到建業休息,並推薦陸遜代他守陸口。關羽得到消息知道呂蒙病重,已調離陸口,新來的陸遜名不見經傳,遂有輕敵之心。他還收到了陸遜送來的禮物,附上一封措詞卑謙的信函。信中說:“您在樊城一役中,把曹將於禁俘虜過來,水淹七軍,遠近讚歎,都說將軍的功勞足以流芳百世。雖是晉文公大勝楚軍的英勇,韓信打敗趙兵的謀略,也不及您老人家……這次曹操失敗了,我們聽到也很高興。但是,曹操很狡猾,不會甘心失敗,恐怕會增調援兵,以求一逞野心。雖說曹軍師老,還是很強悍的。況且戰勝之後,一般都會出現輕敵的觀念。所以古人用兵,勝利之後就應更加警覺。希望將軍您多方麵考慮計劃,以獲全勝。我隻是一介書生,沒有能力擔任現職,幸好有您老人家這樣強大的鄰居,願意把想到的貢獻給將軍做參考,希望將軍能多加指教!”
關羽看了這信,仰麵大笑,命左右收了禮物,打發使者回去。他覺得這個年輕書生人不錯,用不著防範,於是,下令把原來防備東吳的軍隊陸續調往樊城前線。
就在這時,曹操用司馬懿之計派使來到吳國,要孫權夾擊關羽。孫權早已決定要襲取荊州,所以馬上複信表示同意。這樣,原來的孫、劉聯盟抗曹,一下子變成了曹、孫聯盟破劉,形勢急轉直下。孫權拜呂蒙為大都督,總製江東各路兵馬,襲擊關羽的後方。
呂蒙到了潯陽,命士兵們穿了白色的衣服扮作商人,借故潛入烽火台,攻取了荊州。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關羽才知道自己對東吳的防備太大意。為了重振軍威,他帶著日益減少的人馬準備南下收複江陵。但是,在呂蒙、陸遜的分化瓦解下,他隻能步步敗退,最後隻有困守麥城。在小城既得不到西川的消息,又盼不來援兵,他隻好帶一部分士兵偷偷地從城北小路逃往西川。但他哪裏知道,呂蒙早已派兵埋伏在那裏了,一陣鼓響,伏兵四出,關羽被生擒活捉。同年12月,關羽被斬首,荊州各郡縣皆歸東吳。
關羽之死,可謂千古悲歌。其人堪稱“武聖”,一生忠義,幾近完人。隻因為自視清高,不得善終。雖然令人感歎,更為後人敲響了警鍾。像關羽這樣的英雄,尚且驕傲不得,其他人哪裏還有驕傲的理由。
其實,隻要腳下的某塊石頭一鬆動,就有墜入深淵的危險,而那些不可一世的英雄卻渾然不覺,仍然獨自陶醉於“一覽眾山小”的壯誌豪情中。殊不知正是這種時候,腳下的石頭是最容易鬆動的。
三國時候,禰衡很有文才,在社會上很有名氣,但是,他恃才傲物,除了自己,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裏。容不得別人,別人自然也容不得他。所以,他“以傲殺身”,被黃祖殺了。
禰衡所處的時代,各類人才是很多的,但他目中無人,經常說除了孔融和楊修,“餘子碌碌,莫足數也”。即使是對孔融和楊修,他也並不很尊重他們。禰衡29歲的時候,孔融已經40歲了,他都常常稱他們為“大兒孫文舉,小兒楊德祖”。
經過孔融的推薦,曹操見了禰衡。見禮之後,曹操並沒有立即讓禰衡坐下。禰衡仰天長歎:“天地這麼大,怎麼就沒有一個人!”
曹操說:“我手下有幾十個人,都是當今的英雄,怎麼說沒人?”
禰衡說:“請講。”
曹操說:“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深智遠,就是漢高祖時候的蕭何、陳平也比不了;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猛無敵,就是古代猛將岑彭、馬武也趕不上;還有從事呂虔、滿寵,先鋒於禁、徐晃;又有夏侯淳這樣的奇才,曹子孝這樣的人間福將。怎麼說沒人?”
禰衡笑著說:“您錯了!這些人我都認識,荀彧可以讓他去吊喪問疾,荀攸可以讓他去看守墳墓,程昱可以讓他去關門閉戶,郭嘉可以讓他讀詞念賦,張遼可以讓他擊鼓鳴金,許褚可以讓他牧羊放馬,樂進可以讓他朗讀詔書,李典可以讓他傳送書信,呂虔可以讓他磨刀鑄劍,滿寵可以讓他喝酒吃糟,於禁可以讓他背土壘牆,徐晃可以讓他屠豬殺狗,夏侯淳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叫做‘要錢太守’。其餘的都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罷了!”
曹操很生氣,說:“你有什麼能耐?敢如此口出狂言?”
禰衡說:“天文地理,無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讓皇帝成為堯、舜,下可以跟孔子、顏回媲美。怎能與凡夫俗子相提並論!”
這時,張遼在旁邊,撥出劍要殺禰衡,曹操阻止了張遼,悄聲對他說:“這人名氣很大,遠近聞名。要是殺了他,天下人必定說我容不得人。他自以為了不起,所以我要他任教吏,以便侮辱他。”
一天,禰衡去麵見曹操,曹操特意告訴看門人:“隻要禰衡到了,就立刻讓他進來。”禰衡衣衫不整,還拿了一根大手杖,坐在營門外,破口大罵,使曹操侮辱禰衡的目的沒能達到。
有人又對曹操說:“禰衡這小子實在太狂了,把他押起來吧!”
曹操當然很生氣,但考慮後還是忍住了,說:“我要殺他還不容易?不過,他在外總算有一點名氣。我把他送給劉表,看看結果又會怎麼樣吧。”就這樣,曹操沒有動禰衡一根毫毛,讓人把他送到劉表那兒去了。
到了荊州,劉表對禰衡不但很客氣,而且“文章言議,非衡不定”。但是,禰衡驕傲之習不改,多次奚落、怠慢劉表。劉表又出於和曹操一樣的動機,把他送給了江夏太守黃祖。
到了江夏,黃祖也能“禮賢下士”,待禰衡很好。禰衡常常幫助黃家起草文稿。有一次,黃祖曾經握住他的手說:“大名士,大手筆!你真能體察我的心意,把我心裏要想說的話全寫出來啦!”
但是,後來在一條船上,禰衡又當眾辱罵黃祖,說黃祖“就像廟宇裏的神靈,盡管受大家的祭祀,可是一點兒也不靈驗”。黃祖下不了台,惱怒之下,把禰衡殺了。禰衡死時才26歲。
曹操知道後說:“迂腐的儒士搖唇鼓舌,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禰衡短短一生,沒有經過什麼大事,很難斷定他究竟才高幾何。然而狂傲至此,即便有孔明之才,也必招殺身之禍。可見,自視清高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聰明別被聰明誤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人偶爾想聰明一下的時候卻往往自作聰明,弄巧成拙。
中國有句諺語,叫做“聰明反被聰明誤”。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最有代表的例子,莫過於楊修之死。
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楊修,聰明博學、智慧過人。一次有人給曹操送來了一盒他很喜歡吃的酥點,曹操高興地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曹操因有事顧不上吃獻出去了。楊修馬上打開盒子,叫大家將酥點分吃了。曹操查問此事,楊修說:您在盒上寫著“一合酥”,這不就是人們一人一口酥嗎?我們遵照您的命令,就把它吃了!曹操雖然很不高興,但也無話可說。
還有一次,曹操路過蔡文姬家,攜楊修拜訪。曹操參觀居室,看到了一幅碑文圖軸,於是問文姬這圖的出處。文姬說:“這是邯鄲淳表揚一位孝女的碑文,當時他一揮而就,眾人驚奇。我父觀此文,寫了幾個大字於碑後,就是‘黃娟幼婦,外孫黢臼’。”
曹操不明所解,遂問誰人可解。楊修就說他已明白其中含意了。曹操打個手勢阻止了他,說:“讓我先想想。”曹操離開了宅所,走了三裏,才想到了答案。他向楊修說:“你可以說了。”
楊修解釋道:黃娟是黃色的絲娟,“絲”傍“色”,是“絕”字;幼婦是少女,“女”傍“少”,是“妙”字;外孫是婦女的兒子,“女”傍“子”,是“好”字;駿白是用來受五辛(五葷)的,“受”傍“辛”,是“辭”字。此正是“絕妙好辭”四字。曹操本是個嫉賢妒能的人,聽了這話就恨恨地說:“你真聰明!我和你的智慧相差三裏之遠呢!”
於是,曹操一直都想找機會殺掉楊修。一次,在魏蜀戰爭中,曹操領兵攻打漢中,駐軍於斜穀界口,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正在這時,廚子給曹操送來雞湯,湯中有塊雞肋,曹操感慨萬分。這時,夏侯淳來請示口令,曹操隨口說道“雞肋!雞肋!”
楊修聽到口令之後,馬上收拾行裝。夏侯淳見了,問他為什麼?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宰相把漢中當做雞肋,就是留在這裏沒有必要了,要準備回去了。所以我先收拾好行李。
曹操知道楊修猜中他的心意,萬分嫉恨,借口楊修擾亂軍心,把楊修殺了。
楊修之死,就在於自作聰明。他不知道,君王喜歡有人輔佐,卻不喜歡被人超過。蘇東坡說:“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雖然是蘇東坡對當朝的諷刺,但也說明,一個人自作聰明是很難立身處世的。
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在鳥類中也許是最聰明的,它們的智力水平簡直可以與黑猩猩和海豚相媲美。和所有的鸚鵡一樣,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身上的羽毛非常漂亮,毛色黃綠相間,頭部為橙色,額上有一片紅色的斑塊。體長在30厘米左右,尾羽長度差不多占了體長的一半。由於尾巴特別長,使得它在行走時很不方便,所以很少下到地麵上活動。
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曾廣泛分布在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在棲息地,一種叫做麥仙翁的植物幾乎到處都是,它們是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的主要食物。
如果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能就此感到滿足,那麼今天它們也許依然能在密西西比河流域自由自在地生活著。遺憾的是,聰明的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生性嘴饞而且“調皮搗蛋”。它們並不滿足麥仙翁單一的口味,總是找到農民種植的各種莊稼,在地裏又吃又鬧,把莊稼弄得一片狼藉。在梨和蘋果剛剛掛果的時候,它們往往迫不及待地飛臨果園,在那裏大肆啄食幼果。
由於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的種種“不良行為”,它們被當地農民視為“壞蛋”。終於有一天,農民們再也顧不得它們的美麗和聰明了,他們用槍向卡羅采納長尾小鸚鵡說明誰是地球的真正主宰。1920年,卡羅納長尾小鸚鵡滅絕了。
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智力超群,食物來源豐富,又有一身美麗的羽毛,卻因為“調皮搗蛋”而導致走向滅亡。這不能不說是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的悲哀。
因此,真正聰明的人,往往是深藏不露。這也就是老子所謂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本傑明·富蘭克林之所以獲得很多人的支持,就在於他從不自視甚高。他在自傳中說:“我立下一條規矩,決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思,也不讓自己武斷。我甚至不準自己表達文字上或語言上過分肯定的意見。我決不用‘當然’、‘無疑’這類詞,而是用‘我想’、‘我假設’或‘我想象’。當有人向我陳述一件我所不以為然的事情時,我決不立刻駁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錯誤;我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和情況下他的意見沒有錯,但目前來看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看見了收獲。凡是我參與的談話,氣氛變得融洽多了。我以謙虛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人接受,衝突也減少了。我最初這麼做時,確實感到困難,但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也許,50年來,沒有人再聽到我講過太武斷的話。這種習慣,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夠得到同胞的重視。盡管我不善於辭令,更談不上雄辯,遣詞用字也很遲鈍,有時還會說錯話,但一般來說,我的意見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不要拒絕別人的批評
當你被別人批評時,最好的習慣是以此為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最糟糕的習慣是拒絕批評,與批評人爭高論低。在成功者的眼中,任何批評都是防止錯誤的良藥!假如有人罵你是“一個笨蛋”,你應該怎麼辦呢?生氣嗎?覺得受到了侮辱嗎?
林肯是這樣做的:有一次,愛德華·史丹頓稱林肯是“一個笨蛋”。史丹頓之所以生氣是因為林肯幹涉了史丹頓的業務,由於為了要取悅一個很自私的政客,林肯簽發一項命令,調動了某些軍隊。史丹頓不僅拒絕執行林肯的命令,而且大罵林肯簽發這種命令是笨蛋的行為。結果怎麼樣呢?當林肯聽到史丹頓說的話之後,他很平靜地回答說:“如果史丹頓說我是個笨蛋,那我一定就是個笨蛋,因為他幾乎從來沒有出過錯。我得親自過去看一看。”
林肯果然去見史丹頓,他知道自己簽發了錯誤的命令,於是收回了該命令。
我們都應該歡迎這一類的批評,因為我們甚至不能希望我們做的事有四分之三正確的機會。愛因斯坦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思想家,他也承認他的結論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錯的。
卡耐基承認,很多次他都知道這句話是對的。可是每當有人開始批評他的時候,隻要他稍不注意,就會馬上很本能地開始為自己辯護——甚至可能還根本不知道批評者會說些什麼。但他每次這樣做的時候,就覺得非常懊惱。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接受批評,而希望聽到別人的讚美,也不管這些批評或這些讚美是不是公正的。
那麼,當我們受到不公正的批評時該怎麼辦?卡耐基告訴我們一個辦法:“當你因為覺得自己受到不公正的批評而生氣的時候,先停下來說‘等一等’……我離所謂完美的程度還差多遠呢?如果愛因斯坦承認百分之九十九的時候他都是錯的,也許我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時候是錯的,也許我該受到這樣的批評,如果確實是這樣的話,我倒應該表示感謝,並想辦法由這裏得到益處。”
查爾斯·盧克曼是培素登公司的總裁,每年花100萬美金資助鮑勃霍伯的節目。他從來不看那些稱讚這個節目的信件,卻堅持要看那些批評的信件。他知道他可以從那些信裏學到很多東西。
福特公司也急於找出他們在管理和業務方麵有什麼樣的缺點,他們經常對全體員工做意見調查,請他們來批評公司。
卡耐基認識一個推銷肥皂的人,他甚至常常請別人來批評他。當他剛開始為柯蓋公司推銷肥皂的時候,訂單來得非常慢,他很擔心會失去他的工作。他知道肥皂和價錢都沒有什麼問題,所以問題一定出在他自己的身上。因此,每次生意沒有做成的時候,他就在街上走來走去,想弄清楚問題到底出在哪裏。是不是他說的話太含糊?是不是他的態度不夠熱誠?有時候他會回到客戶麵前說:“我之所以回來,不是想再向你推銷肥皂,我回來是希望能得到你的忠告和批評,可不可以麻煩你告訴我,幾分鍾以前我向你推銷肥皂的時候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你的經驗比我多,也比我成功,請你給我批評,請你很坦誠地、不加掩飾地告訴我。”
這種習慣使他贏得了很多朋友和很多真誠的忠告。所以,在麵對別人的批評時,一定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死要麵子活受罪
自尊心人皆有之,而要麵子的習慣則是自尊心的具體表現。一個人不可能不要麵子,但又不能夠死要麵子。死要麵子的人,就往往會真正丟了麵子。
曹雪芹在小說《紅樓夢》、曹禺在話劇《北京人》中,都以生動的筆觸,真實地描寫了本已敗落但仍不肯放下架子的諸多“世家子弟”的形象。在他們看來,如果這些架子一旦全不存在,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在這裏架子實際也就是麵子,可見,有些人是把麵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這就是他們的人生道理。
麵子當然不能不要,一個一點麵子也不要的人,恐怕自尊心也不複存在。關鍵的問題是要搞清怎樣做才算不丟麵子?什麼麵子可以丟,什麼樣的麵子應當保?
一句話,出於虛榮的麵子應當丟,有關人格的麵子需要保,不保何以處世?而保的辦法則在於實事求是。事實俱在,曲直分明,麵子不保亦在;嘩眾取寵,裝腔作勢,麵子雖保亦失。不適當地過分看重麵子,在中國傳統習慣裏是頗為嚴重的,其實,“麵子”是中國人心理上的沉重包袱,看似薄薄的情麵,其實質則有令人難堪的苦衷。
中國古籍《墨子·離婁下》中講了這樣一則故事:齊國有一位窮酸,娶了一個媳婦,還有一位“偏房”,這位先生祖上也許發達過,可現在不行了,然而他的麵子可低不下來,就是在自己的妻、妾麵前也忘不了打腫臉充胖子。於是他對她們說,經常有貴客請他赴宴,而且每次回來都裝成酒足飯飽的模樣。其實,每天他都來到東門外的一個墓地裏,跑到上墳人那裏去乞討剩餘的祭品。原來他就是這樣參加宴會的!而每天他都跑來洋洋自得地在他一妻一妾麵前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絲毫也不感覺慚愧。因為在他看來,這樣才算有麵子,還管什麼死要麵子活受罪。“麵子”有時還是傷害自我的導火索。
中國古代的時候,人們把勇敢看成有麵子,所以,傳說有兩位勇士,為了表示勇敢,居然互割對方的肌肉下酒,最後雙雙送了性命,這種要麵子,當然是非常愚蠢的。但是在那個時候,卻也司空見慣,並不足怪。
在商品經濟的社會中,人類社會在不斷分化,貧富差距在不斷加大,許多人在社會劇變中失去了自我價值的判斷,他們的心理遭到極大的扭曲,因此隻有借助於虛榮來滿足自己的麵子和虛榮心。
有些人即使債台高築,也要揮金如土,與他人比吃、比穿、比用、比收入,當官的比轎車、比住房、比待遇、比職級……在操辦紅白喜事時,講排場、擺闊氣,在住房裝修中,比豪華氣派,在生活消費中,大手大腳,寅吃卯糧,借貸消費,其目的都是需求他人將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虛榮的情緒與他人的反應息息相關,他人反應的變化會使虛榮的情緒迅速相應調整。從小處說“麵子”所帶來的虛榮心腐蝕了人的正常心理,破壞了人的健康情緒,成為人們性格中的一個毒瘤。虛榮心會使人變得怪僻而孤獨。
例如有一位在某研究所工作的科研人員,技術與學識上也許並不太差,但由於自尊心過強,所以盡管年逾不惑,卻仍然和同事們難以和睦相處。原因是,不管是在學術問題的討論上,還是在工作方案的安排上,甚至就連日常瑣事的看法和處理上,隻要別人意見與自己不合,他就覺得麵子受了損害,一點也不能容忍,立即發作起來,非要別人按自己的想法去辦不可,否則就會不依不饒,甚至惡語相加。因為,他覺得自己永遠高人一籌,意見必然正確無誤,別人隻有跟著走的份兒,否則就是以邪壓正,同時也是不給自己麵子。正因為他的這種毛病,所以凡與他相處稍久的人,無不敬而遠之,避之猶如瘟疫。試想,一般人在這種環境下,隻有委屈忍耐,可他自己卻安之若泰,可見虛榮心影響人的關係。
在中國鄉間,鄰舍是時常要吵架的,吵架不能沒有和事佬,而和事佬最大的任務便是研究出一個臉皮的均勢的新局麵來,好比歐洲的政治家,遇有國際糾紛的時候,不能不研究出一個權力的均勢的新局麵來一樣。遇到這種案件的時候,和事佬的目的決不在公平的解決,使權利義務各有所歸,而在把臉皮向當事的雙方分配一下,厚薄多少,各不吃虧。至於公平的處斷,雖屬有它的好處,在東方人看來,往往認為是不可能的。在縣衙門裏的公堂上,這條臉皮均勢的原則是一樣的適用,一大部分的官司,歸根結底總是打一個平手,兩不相虧,各不傷臉。
既然大家都有麵子,所以一定要相互照顧,為了保全臉麵,人與人相處就須十分小心了,要善於察言觀色,領悟別人的話外之音,而不能過分相信自己的直覺。為了防範小人,以免砸了自己,於是大家逐漸掌握了一套很有應用價值的“會議語言”——在會議或其他公開場合向大家表白的語言,其特點是謙虛、圓滑、空泛。
謙虛的如:我是來學習、取經的;拋磚引玉;難免有錯,敬請指教,等等,其作用是避免人家說你自負、驕傲,且可做免戰牌之用。
圓滑的如:雖然……但是;一分為二;原則上同意,等等,其作用是避免任何可能的偏頗,把思想鋒芒藏起來,叫人抓不到話柄。很多人掌握了這樣的習慣:要評上“先進”就要爭取提名,因為在評比會上誰也不願當麵說你不夠資格。
所以,哪怕明明是一位差勁的候選人,最終也能獲得全部讚成票。當然,事後又免不了一場背地議論,因為人們投了一張違心的讚成票,總要發泄心裏的積怨。與其如此,還不如不要講究虛榮心,實事求是的好。當然,重要的是知道什麼情況下應給人留麵子,什麼情況下要堅持原則。
別想一步登天
老子曾說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這句話的意思是: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而大逐漸積累的。這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從小事做起。
兩個年輕人一同尋找工作,一個是英國人,一個是猶太人。
一枚硬幣躺在地上,英國青年看也不看地走了過去,猶太青年卻激動地將它撿起。英國青年對猶太青年的舉動露出鄙夷之色:一枚硬幣也撿,真沒出息!猶太青年望著遠去的英國青年心生感慨:讓錢白白地從身邊溜走,真沒出息!
兩個人同時走進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資也低,英國青年不屑一顧地走了,而猶太青年卻高興地留了下來。
兩年後,兩人在街上相遇,猶太青年已成了老板,而英國青年還在尋找工作。英國青年對此不可理解,說:“你這麼沒出息的人怎麼能這麼快地‘發’了?”
猶太青年說:“因為我沒有像你那樣紳士般地從一枚硬幣上邁過去。你連一枚硬幣都不要,怎麼會發大財呢?”
英國青年並非不要錢,可他眼睛盯著的是大錢而不是小錢,所以他的錢總在明天。但是,沒有小錢就不會有大錢,你不懂得從小事做起,那麼成功就永遠不會降臨到你的頭上。
涉世之初的學子往往是激情滿懷,決心幹一番大事業的樣子。但是卻往往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想幹大事業,要一步步做起,作為一個單位新人,養成多做一點、多學一點的習慣,多從諸如打水、掃地、分報紙這樣的瑣碎事做起,少談一些好高騖遠的事情。多做小事,少談闊論,才能一步步地實現人生的目標。
莫讓習慣成自然
一般來說,行為上的習慣性勢力是很不容易克服的。長期養成的習慣即所謂習慣成自然,一般不容易再進入思考領域,而成為一股下意識、不自覺的慣性。請看下麵的例子:
一個小徒弟拜師學理發。徒弟很聰明,學得很認真,手腳也靈活,深得師傅喜歡。學習刮臉刮胡子時,師傅先讓他在一個大葫蘆上練習。小徒弟一招一式地練,動作很細很輕,頗得師傳。就是養成了一個壞習慣:每回練習完畢,刮刀總是往瓜蒂上一扣,將刀留在瓜的蒂頭上。師傅一次一次糾正他,他總不以為然,笑著說:“這是瓜,不是人,有啥關係?”就這樣,小徒弟“畢業”了。獨立為第一位顧客理發時,他告誡自己,此刻刮的是人的腦袋,不是瓜,千萬別再紮刀了。他一邊想著一邊欣賞自己的傑作,理完發後隨著他的習慣動作,“哢”的一聲,刀口落到顧客腦袋上了。
可見,行為上的習慣勢力太頑固了,但它畢竟是外現的,容易暴露,容易引起警覺,總歸還有克服的壓力;思想上、心靈上的習慣勢力可就不同了,它們“印”在腦子裏,烙在靈魂上,非特別的克製力難以破除。
國家有法律,單位有製度,社會有規範,這一切都是社會活動的需要。作為公民,都應自覺遵守。但是社會是複雜的,曆史是發展的,地區是有差異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法律製度都不是盡善盡美的,也未必都能涵蓋一切,更無法一成不變。須知,憲法每過若幹年還得修改一次。如果思想僵化,那還有什麼改革開放可言!在這裏,“遇上紅燈繞道走”是有道理的,為了搶時間,繞道是上策,千萬別成為套子裏的人。當然,這裏還有個度的問題。國家根本法度不能違反,明令禁止的事不能頂風冒犯。聰明人總是善於在法度、規矩之中尋找自己的發展空間,既不為舊習慣所牽製,也不會逾越法度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