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當習慣不再習慣/303(1 / 3)

第九章〓當習慣不再習慣/303

習慣是人們習以為常的東西。習慣了就不以為然了。總覺得一切習以為常的東西是永恒的,不可改變的,殊不知,世上的萬事萬物從來沒有靜止不變的。比如思維,比如習慣,所以,當習慣不再習慣時,你就得換另一種角度看問題。

別向習慣低頭

在生活中,我們從小到大,都會接受到各種知識,但就在我們認識世界的同時,一個個不可避免的習慣也會套在我們的頭腦裏。

一個小孩在看完馬戲團精彩的表演後,隨著父親到帳篷外拿幹草喂養表演完的動物。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問父親:“爸,大象那麼有力氣,為什麼它們的腳上隻係著一條小小的鐵鏈,難道它無法掙開那條鐵鏈逃脫嗎?”

父親笑了笑,耐心為孩子解釋:“沒錯,大象是掙不開那條細細的鐵鏈。在大象還小的時候,馴獸師就是用同樣的鐵鏈來係住小象,那時候的小象,力氣還不夠大,小象起初也想掙開鐵鏈的束縛,可是試過幾次之後,知道自己的力氣不足以掙開鐵鏈,也就放棄了掙脫的念頭。等小象長成大象後,它就甘心受那條鐵鏈的限製,而不再想逃脫了。”

正當父親解說之際,馬戲團裏失火了,大火吞食著草料、帳篷等物,燃燒得十分迅速,蔓延到了動物的休息區。動物們受火勢所逼,十分焦躁不安,而大象更是頻頻跺腳,仍是掙不開腳上的鐵鏈。

炙熱的火勢終於逼近大象,隻見一隻大象已被火燒著,灼痛之時,猛然一抬腳,竟輕易將腳上鐵鏈掙斷,迅速奔逃至安全的地帶。

其他的大象,有一兩隻見同伴掙斷鐵鏈逃脫,立刻也模仿它的動作,用力掙斷鐵鏈。但其他的大象卻不肯去嚐試,隻是焦急轉圈跺腳,竟而遭大火席卷,無一幸存。

在大象成長的過程中,人類聰明地利用一條鐵鏈限製了它,雖然那樣的鐵鏈根本係不住有力的大象。可在我們的頭腦中,是否也有許多看不見的鏈條係住我們?而我們卻已經把這些視為習慣,理所當然,進而向環境低頭。

這一切都是我們心中那條係住自我的鐵鏈在作祟罷了。或許,你必須耐心靜候生命中來一場大火,逼得你非得選擇掙斷鏈條或甘心遭大火席卷。或許,你將幸運地選對了前者,在掙脫困境之後,語重心長地告誡後人,束縛我們發展的也許正是我們自己心中的習慣。

體育運動中舉重項目之一的挺舉,有一種“500磅(約227公斤)瓶頸”的說法,也就是說,以人體的體力極限而言,500磅是很難超越的瓶頸。499磅的紀錄保持者巴雷裏,比賽時所用的杠鈴,由於工作人員的失誤,實際上超過了500磅。這個消息發布之後,世界上有六位舉重好手在一瞬間就舉起了一直未能突破的500磅杠鈴。

有一位撐竿跳的選手,一直苦練都無法越過某一個高度。他失望地對教練說:“我實在是跳不過去。”

教練問:“你心裏在想什麼?”

他說:“我一衝到起跳線時,看到那個高度,就覺得我跳不過去。”

教練告訴他,“你一定可以跳過去。把你的心從竿上摔過去,你的身子也一定會跳著過去。”

他撐起竿又跳了一次,果然躍過。

可見,一切固守在內心深處的習慣往往都會束縛著你的手腳,使你無法施展。

伸手不如動手

習慣是人們習以為常的東西,總覺得習慣了的東西是永恒的,無法改變的。於是,便形成了一種惰性,從來不想去改變它。

一個乞丐來到一個庭院,向女主人乞討。這個乞丐很可憐,他的右手連同整條手臂斷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蕩著,碰上誰都會慷慨施舍的,可是女主人毫不客氣地指著門前一堆磚對乞丐說:“你幫我把這磚搬到屋後去吧。”

乞丐生氣地說:“我隻有一隻手,你還忍心叫我搬磚。不願給就不給,何必捉弄人呢?”女主人並不生氣,俯身搬起磚來。她故意隻用一隻手搬了一趟說:“你看,並不是非要兩隻手才能幹活。我能幹,你為什麼不能幹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異樣的目光看著婦人。終於,他用唯一的手搬起磚來,他整整搬了兩個小時,才把磚搬完,臉上幾綹亂發被汗水濡濕了,歪貼在額頭上。

婦人遞給乞丐一條雪白的毛巾,又遞給乞丐20元錢。乞丐接過錢,很感激地說:“謝謝你。”婦人說:“你不用謝我,這是你自己憑力氣掙的工錢。”

乞丐說:“我不會忘記你的,這條毛巾也留給我作紀念吧。”說完他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若幹年後,一個很體麵的人來到這個庭院。他西裝革履,氣度不凡。美中不足的是,這人隻有一隻左手,後邊是一條空空的衣袖,一蕩一蕩的。

來人俯下身用一隻獨手拉住有些老態的女主人說:“如果沒有你,我還是個乞丐,可是現在,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

故事很感人,那位婦人的啟示也的確發人深思,她用搬磚的事情使乞丐從自卑中解脫出來,自信地踏上人生之路。其實,這個乞丐當初之所以受習慣勢力所支配,是因為不知道自己雖失去了一條胳膊,卻仍然能靠另一隻手自食其力。後在老婦人的點撥下,當習慣不再習慣時才幡然醒悟。

化不利為有利

有的人在生活中被人們戲稱為“倒黴蛋”,似乎所有的倒黴事都與他有關係。其實,他們不懂得不利與有利、積極與消極的轉變關係,因而不能夠擺脫這種習慣的局麵。

總的說來有兩種:其一是總認為自己不好;其二是總覺得別人不好。一般具有其中之一,甚至兩種都有,很可能始於少年或者童年時代。對於這種從前產生的習慣,你可問自己:“現在我趨於成熟了,看問題比較全麵,我從前的習慣是不是需要改變呢?”

你可以試試設想改變消極的習慣會有什麼好處,或許是“我如果改變對自己的消極習慣,我會生活得更輕鬆、快樂”。也許是“我如果改變對別人的消極態度,他們會更信任我,對我更友好”。要經常為自己打氣,特別是在出現過錯的時候,更要告訴自己:“我還是算不錯的!我不是神仙,偶有犯錯不可避免。”而一旦遇到錯誤要積極認錯,爭取下次機會。例如李老師是轉行來教書的,他對監考不熟悉,在發卷時晚發5分鍾,盡管考試延長了5分鍾,未造成損失,但這畢竟是監考教師的失誤。事後,他寫了書麵檢討交給校長,並很沉重地說:這是自己工作的嚴重失誤,既愧對學生也愧對學校,請求領導批評並願意接受任何處分。校長見他說得嚴重心情也很沉重,不但沒批評處分他,反而還寬慰他說:“李老師,您既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必然會引以為戒,避免類似的失誤,望您以後工作萬無一失。”李老師果然在今後的工作中表現出色。

又如馬娜是某公司的產品推銷員,既聰明又能幹,既有文才又有口才,既年輕又漂亮。上個月她和公司總經理去廣州開了20天會,然後又繞道去昆明參觀了世博會。於是公司謠言四起,議論馬娜和總經理有“聯係”了——這些風吹進馬娜的丈夫小董的耳裏,小董如坐針氈。馬娜回公司後知道有人造自己的謠,她回到家就來個暗火明燃,主動向丈夫挑明謠言的內容,然後坦誠地對小董說:“我最初的選擇無怨無悔!我既然選擇了你這棵橡樹就會在這顆樹上吊死!如果我貪財,早就嫁給款爺了;如果我戀權,早就嫁給‘長’字號的人。我要嫁的是一顆心!一顆坦誠相待相互信任的心!我們對謠言還是充耳不聞吧,讓事實證明我的清白,讓時間證明我的忠貞吧!”馬娜發自肺腑的話說得丈夫像小孩一樣摟著愛妻哭起來——那是信任的淚,是幸福的淚。以後兩人的感情果然越來越深,家庭也越來越和睦。

讓別人監督你

利用別人監督自己,可以使自己在意誌最薄弱的時候堅持下去。在這個時候,別人起到了刺激自己的作用;如果食言,便意味著自己這個人言而無信,這在很多人看來,是最大的恥辱。因此,他們也就能夠調動自己所有的積極性,去為自己宣稱的目標而努力。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一千多名智力超常的兒童進行長達50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其中有些人後來在事業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就,聲名顯赫,有些人卻一事無成,默默無聞。心理學家根據被調查者成就的大小,把他們分為“有成就組”和“無成就組”,進行比較研究,發現這兩組人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意誌品質方麵。那些獲得較大成就的人,常常把自己的行動目標告訴別人,在別人的目光監督中取得一個個成就;而“無成就組”的那些人,大都性格內向,不敢說出自己的目標,以至於在時光中悄悄磨滅了自己的理想。心理學家由此得出結論:人們能否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有人關注著他,監督著他。

俄羅斯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青年時期曾一度沉湎於奢華和揮霍,荒廢了學業,還留過級。後來,他決心同自己的意誌軟弱作鬥爭,製訂了《發展意誌守則》,並將這個規則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通告,宣稱自己要“使肉體的需要完全接受意誌的鼓勵”。他強迫自己完成每天該完成的工作,終於寫出了一係列世界名著,成為俄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作家。

無獨有偶,美國電影界奇才、好萊塢著名編劇伍迪·艾倫,1935年12月1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區一個猶太人家庭,從小對電影有一種狂熱的喜愛,但是他卻從未接受過正式的電影或者表演教育,一直以為報紙寫一些諷刺小品為生。但他克製不住自己對電影的狂熱,決定依靠自學走上電影之路。經過長期磨練,到20世紀60年代初,他已經成為一名相當出色的電視表演藝術家。於是他開始向戲劇界發展,為百老彙編寫劇本。到了1977年,奇跡出現了,伍迪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安妮·霍爾》(《AnnieHall》)擊敗了所有對手,在強者林立的奧斯卡爭奪戰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捧走了四項奧斯卡大獎,伍迪一夜之間成了享譽全球的大明星。

伍迪的寫作有一個特點,就是每寫一部作品前,都要找他的朋友大談其作品的內容以及自己要寫出來的決心。在一遍遍的複述中,他充實了自己的作品,並逐步下定了寫作的決心。

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坦承自己是個非常懶惰的人,如果沒有朋友的監督,他可能一事無成。“他們經常問我寫作的情況,如果我不寫,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

可見,利用別人監督自己,可以促使自己在條件艱苦的時候繼續奮鬥,從而使事業得到發展。

大名鼎鼎的美國蘭斯伯格公司,在20世紀20年代僅是一個廚房用具商店,店主老蘭斯伯格由於經營方式落後,生意並不景氣。然而他有一個長於思考、勇於進取的兒子小蘭斯伯格,使他的事業有了遠大前程。

正當1931年經濟大蕭條年代,高中畢業的小蘭斯伯格就業於父親的店鋪。他的工作是天天給甜餅罐噴漆。由於空氣噴槍噴漆浪費油漆嚴重,小蘭斯伯格公開對家人說,他要尋找一種節約油漆的方法。

說幹就幹。小蘭斯伯格糾纏父親,終於使他同意資助100美元搞靜電噴漆實驗。他和助手格林用35美元經費買了一台破舊的X光機,拆出了高壓源,還買了很多奇怪的鐵器具、瓷器皿。經過1937~1938年的整個冬天,他們終於發現用盡可能低的氣壓和10萬伏的電壓,在距工件10~20英寸的距離開動噴槍,可以一次噴漆完畢,這種工藝比當時普通方法節約油漆1/3。但這一技術卻無人敢用,人們聽到噴漆室要充上10萬伏的電壓,就會頭皮發麻,誰會保證這會不出事故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1942年,小蘭斯伯格同一個軍火商有了業務往來,這個人打算用靜電技術清除子彈夾上漆後形成的殘留物。蘭斯伯格賣給他24支靜電去除裝置和一些噴槍,用以給子彈夾以及火箭彈和其他軍用品噴漆。蘭斯伯格因此賺了一筆錢和得到了一些戰時稀缺的銅。此時蘭斯伯格矢誌不移,又建立起了他的高壓靜電裝置,使他的靜電噴漆研究繼續下去。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這項研究一次偶然的結果,使蘭斯伯格的靜電噴漆技術發明發生了重大轉折,具有了實際應用價值,為他的技術進入市場賺取高額利潤產生了重大作用。一天,他的工程師斯塔克用普通油漆刷塗一隻高壓線櫃時,高壓源偶然打開了,當油刷移到離櫃子幾英寸的時候,發現霧狀的油漆正從刷子上飛快的被吸向櫃子!工程師大吃一驚,他馬上叫來蘭斯伯格兄弟,讓他們也來觀看這一奇特現象。他們馬上意識到這一偶然發現可以改進塗漆方式,不用手握噴槍冒著觸電的危險圍著工件操作,隻要用靜電使油漆霧化就行了。根據這一設想他們改進了噴漆工藝,製造出了全自動靜電塗裝係統。這一技術發明為蘭斯伯格公司1951年至1981年就賺取了20多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