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3)

第三章

自鳴鍾蕩過七點,三弦和調唱開篇,設在鴛鴦廳後麵一進的書場裏琵琶弦子鬧猛起來。喬老先生搖把蒲扇,篤悠篤悠,從過道裏穿過去。夜場小書《朱買臣》,日場大書《英烈傳》,喬老先生全聽得熟透,依樣畫葫蘆學一遍,保證一句不漏一字不錯。聽書聽到這種程度,喬老先生仍舊是一場不肯脫的。到書場裏軋軋鬧猛湊湊道,總比軋在小天井裏聽小青年瞎三話四有意思,喬老先生自己歡喜吹牛,偏生不要聽別人吹。

鴛鴦廳後一進,是全市僅存的紗帽廳。這種紗帽廳,從平麵圖上看,呈紗帽形狀,所以叫做紗帽廳。也就是說書先生經常講的狀元接聖旨的“抱廈廳”。老法裏,一個人一旦中了狀元,碰著皇帝開心,龍顏開,一道聖旨下來,封個什麼什麼大人,那是顯赫得不得了的。聖旨下來,狀元官要帶了全家人跪到紗帽廳接旨。所以大家人家的紗帽廳,總歸是頂好的房子。

吳家裏這座雕梁畫棟的古式建築,大門是一座清水磚雕門樓,門框上方正中有道光禦筆,一個“壽”字。門樓中央刻有雙喜,兩角刻和合雙仙。上下還有三層精致圖案,都是“鹿十景”、“郭子儀拜壽”之類。門樓兩側,北首為“鳳穿牡丹”,南側是“錦雞荷花”,兩旁還有獅子滾繡球。整個門樓磚雕精鏤細刻,層次分明,生動逼真,立體感強,再加上皇帝寫的那個“壽”字,身價陡增。

紗帽廳更是珠光寶氣,炫耀奪目。梁桁柱簷都雕有花卉、翎毛、戲目。梁頭上就有二十餘幅黃楊木刻,刻的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諸葛亮舌戰群儒”等“三國”故事,門窗格扇上也有雕刻。廳內左右兩根承重是“八仙過海”浮雕,大廳裏陳設的各種桌、椅、凳、盤、屏等家具全是紅木雕花,顯得富麗堂皇。大廳中央還有兩件大物事,西麵是一棵光皮空心的大樹,大約是象征筆筒的意思,東麵是一隻墨綠色的大甏,是用水磨墨的意思,這兩件物事均有丈餘高。吳家在紗帽廳置這兩件物事,取它們的諧音:甏樹——碰住。意思是講吳世恩在清朝朝廷官至大夫,這樣的官位是最高的了,清朝是滿人的天下,漢人官至“大夫”,確實是“碰住”了。

廳前一片天地,與其說是一方天井,不如說是爿小花園。小花園占地不多,但以小勝大,自成一格。方石塊鋪地,東邊粉牆上有各式漏窗,第一式梅花,第二式花瓶,第三式雞心,第四式第五式一圓形一方形。西邊是高聳的院牆,飛簷黛瓦。園中一座假山,以太湖石砌成。雖不及留園中那塊具有江南園林峰石之冠美譽的冠雲峰那樣清秀挺拔,巍然聳立,兼具皺、透、漏、瘦的特點,但也玲瓏剔透、天意盎然。雖不如獅子林內象形怪石那樣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說像獅子滾繡球便像獅子滾繡球,說像牛吃蟹便像牛吃蟹,說像魚落水鳥飛林便像魚落水鳥飛林,但也疊有獅、虎、牛、羊各種動物形態。由於太湖石長期經太湖浪衝刷,皆成空石,本身形態各異,柔曲圓潤,玲瓏多竅,皺紋縱橫,渦洞相套,大小有致,所以稍加堆疊就有十分意趣了。紗帽廳這堆假山,傳說是北宋末年運往開封的花石綱遺物①,遇到大風浪,在太湖之中船翻石沉,後

①北宋徽宗皇帝酷好太湖石,敕取太湖靈碧、茲溪諸石,以船運往京城,每十船組成一綱,故叫花石綱。來被人撈起,搬來用在紗帽廳前麵了,假山石傍一汪荷池而立,荷池依山而汪。園中花草樹木四季佳美,春天翠竹青青,夏天荷花玉立,秋天紫薇迎風,嚴冬天竹傲霜,從過道裏透過花窗漏格望進去,天井花園確實有一番風味。

吳宅這西落第二進的紗帽廳,本來也是難免毀於一朝一夕的,幸虧當初居委會幾個老頭、老太太搶得早,霸進來。弄堂裏的紅衛兵造反派全是自己的兒子孫子,要來搗亂,老頭子老太婆往門前一站,要拆要敗,先從我們身上拆過去。倒也不是老頭子老太婆覺悟高,懂得保護古建築,實在是因為居委會多少年來沒有一處像樣的辦公場所,好容易占了這問大廳,再也軋不走他們了。頭二十年過下來,紗帽廳損失不大,外形仍舊是老樣子,不過內部細作已經大有差池了。紅木家具一件也不見了,破四舊破掉,吃橫檔吃掉,全弄光了。花園裏一池清水倒滿了垃圾破爛,變成了汙泥濁水,熱天一股臭氣。園中花花草草也遠不如早先名目繁多,點綴四季,隻剩下來幾株方竹、兩塊石筍外加一片紫薇。所以,現今的小青年,根本就不曉得紗帽廳原本是什麼模樣。

居委會占了紗帽廳,起先隻做辦公場所,後來開了一爿茶館。茶館開起來,清茶一杯嫌滋味不足,便請人來演唱蘇州評彈,茶館兼作書場。蘇州城裏自古“茶社最清幽,陽羨時茶烹綠雪”。早先的茶館大都臨河築室,裝點書畫,極為幽雅。用宜興茶壺泡上洞庭“嚇煞人香”茶,聽說書先生唱評彈,窗下小河水清清,確實是一種極妙的境界。褲襠巷裏這爿茶館兼書場,開在紗帽廳,倒是居委會幹部的獨創。可惜,居委會在隔廂裏放煤爐燒開水,在天井裏搭棚棚堆煤球木柴,辰光一長,廳上梁桁柱棟染上一層煙灰,看上去烏糟糟的。

老法裏,蘇州城裏說書先生不算少,名氣也不小,不少人說、噱、彈、唱門門拿手,可惜地位低下,被人看做三教九流,和討飯叫花子差不多,到處受人氣受人管,一個小小的甲頭也可以欺侮、刮皮、敲竹杠。傳說自從五周士①禦前說書,說得乾隆皇帝龍顏大開,賞賜七品冠帶和金凳,五周士身價百倍,門前掛起了禦前彈唱匾額,並且提攜同行道中人,從此蘇州說書人地位有所提高。

評彈藝人操一口流利地道的蘇白,糯答答,軟綿綿。技巧高的先生三弦一撥,叮叮當當,如百鳥朝鳳,又像金鼓齊鳴,開出口來字正腔圓,講得活靈活現,常常在緊要關頭驚堂木一拍“請聽下回”、“明日請早”,吊人的胃口,噱得聽客明朝不能不來,一日一日連下去,入癡入迷,像吃鴉片一樣,戒也戒不掉。時代進入到現今,雖說廣播喇叭收音機裏也有評彈節目,但是對那些書迷來講,聽廣播不殺癮,遠不及現場效果好。聽書人各有各的胃口、愛好,像喬老先生就相信聽大書,就是那種隻說不唱的評話,內容大都是曆史演義、俠義公案、英烈故事,像《烈國》《西漢》《水滸》《七俠》等等。吳李氏老太太聽書歡喜聽小書,有說有唱,才子佳人, 《珍珠塔》《白蛇傳》,頂配老太太胃口,不像大書那樣說得五筋扛六筋②,油頭汗麵。

紗帽廳這爿書場開出來,吸引了不少老人,每天日場夜場,生意興隆。老太婆老頭子一杯香茶,一張藤靠椅, 《錢篤招求雨》《唐伯虎智圓梅花夢》,說書先生樣樣唱,蔣調薛調沈調,各流各派,一點不比觀前街大書場推板。

話講回來,到紗帽廳來聽書吃茶的,自然是有老來福的人,像張師母那樣吃老來苦的,是沒有福氣聽書的,有心思也沒有

①五周士:清代乾嘉年間蘇州著名評彈藝人,曾因禦前說書,使乾隆“龍顏大開”,而得賞七品冠帶。

②五筋扛六筋:亦做“五筋狠狠筋”,憋足勁,吃力的樣子。工夫,有工夫也沒有鈔票。

紗帽廳裏剛剛開書場的辰光,褲襠巷三號老老小小開心。特別是鴛鴦廳這一進,近水樓台,穿出後門就是書場,坐在自己屋裏可以不出銅錢聽白戲。開始幾天,三號裏的不少人全軋到喬家張家房裏,從窗戶裏望到紗帽廳,聽說書,喬老先生張師母都是熱心腸,又歡喜熱鬧,鄰舍來了,端凳泡茶待客。一日兩日大家笑眯眯,三日五日心裏有點發毛,到十日八日,就聽見桂珍嘴裏不清不爽,喬喬冷嘲熱諷。好在鄰舍裏書癡書迷也不多,聽了幾檔書,覺得不如電視裏的霍元甲、陳真有勁兒,不再來聽白書了,鴛鴦廳裏的住戶仍舊日日夜夜聽見琵琶弦子叮叮當當,說書先生嘰裏哇啦,耳朵根子不清爽,心裏煩,又不能趕人家走,地盤是人家的,要唱評彈隻好讓他們唱,要搭台子做戲也隻好讓他們搭。

有一陣喬岩回來講這紗帽廳國家要收回,不能給居委會派用場了,大家一場歡喜,結果都是不了了之。居委會仍舊占據紗帽廳,評彈仍舊一天兩場,鴛鴦廳裏長籲短歎罵山門,獨獨喬老先生不嫌煩,每天聽書像上班一樣準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