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危機的寒冬裏,“賺錢就是硬道理”,許多私企老板都沒有花時間認真去區分哪些是公司的錢,哪些是自己家庭的錢,反正錢都是自己的,左兜掏右兜,有必要分得這麼清楚嗎?本節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可是,雖然不少中小型私企老板手中掌握著大量流動資金,辛苦與壓力卻仍然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其中,不乏公私不分的混亂狀況,這些都潛伏著巨大的財務風險。
流動資金應該如何處理才能保值增值,既保證企業健康發展,又規避家庭財務風險?這是私企老板理財首先要麵對的課題。
王先生,38歲,某重點理工大學畢業,90年代末開始自己創業,如今公司已小有規模。王太太,33歲,以前是某國有企業的設計師,現在是全職太太。王先生夫婦有一個12歲的孩子,正在讀小學。王先生現有高級公寓和別墅各一套,每月需還房貸2.4萬元,私家車兩部。
隨著公司的發展,王先生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想要轉變投資方向,但又不知從何下手,畢竟轉變投資方向風險太大,因此還在保守經營。而作為家裏唯一的經濟支柱,王先生肩負的家庭責任也是巨大的。因為是自己當老板,王先生覺得公司的錢就是自己的錢,需要錢就從公司拿。
王先生希望,在公司發展的同時,家庭財產也能有效增值。王先生的孩子正在接受高爾夫球的訓練,在國內少年組的比賽中取得了很好的名次,他希望孩子過幾年能出國深造。自己和妻子並沒有公司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用,他們的晚年也需要一筆養老金作為保障。
經過十幾年的打拚,王先生夫婦已為自己積累了比較厚實的家底:現家庭總資產635萬元,總負債為剩餘房貸200萬元,家庭淨資產為435萬元,償債能力比較強,壓力不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家庭資產中,不易變現的房產、汽車占了絕大多數,而流動性強的資金主要購買了股票,風險很大。如果轉變投資方向,王先生的公司需要大量資金周轉,可能需要再投入家庭財產的一部分,公司的經營受市場大環境以及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影響較大,家庭未來的收入不具有穩定性。公司一旦虧損,家庭生活也會隨之陷入困境。
經過慎重考慮,王先生決定暫時不改變投資方向,維持原狀,但是逐步完善公司的財務管理。
自從創立公司以來,王先生一直忙於公司的業務拓展,很少顧及公司的賬務問題,賬務管理比較混亂,並未區分家庭財產和企業財產,平時也很少進行理財規劃。賺的錢投入公司,日常開支都從公司支取,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個人所得稅,還能抵減企業利潤,從而減少企業所得稅,正可謂一舉兩得。
看上去很美,其實危機就在身邊。稅務機關已經把這種節稅方式列為偷稅漏稅行為,一經查出,後果非常嚴重;另外,在這種公私不分的情況下,一旦公司虧損賠了錢,就需要用家庭財產進行清償。